摘要:今年10月29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敬老节”。在这一天,除了登高远眺、吃糕赏菊,各地往往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孝老敬亲活动。
今年10月29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敬老节”。在这一天,除了登高远眺、吃糕赏菊,各地往往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孝老敬亲活动。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大关,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已达4263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意味着,老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感知主体,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衡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尺。这也启发我们,孝老敬亲,不仅要为银龄群体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更要为其发光发热、获得价值感铺路搭桥,要用全社会之力守护老年人的“诗和远方”。
用温情守护老年群体的笑容。“儿孙绕膝”“天伦之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幸福晚年的经典描绘,但受就业、升学的压力以及代际沟通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年人与儿孙共处的时间并不长,很容易出现孤独的情绪。因此,填补老年人情感上的空白成为社会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除了倡导年轻人“常回家看看”,社区也在积极发挥陪伴作用,弥补家庭陪伴的不足。除了不定期开展敬老活动外,各地还在积极探索体系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以重庆为例,“十四五”期间,建成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95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871个,通过盘活资源,逐步完善老年大学、老年食堂、老年健身点等服务,加快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让银龄群体足不出社区也能让老年生活多姿多彩。这种家社协同的模式,有助于营造温情的社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老年人的情感缺失,为他们的笑容增添保障。
用细致回应老年群体对山海的向往。告别宅家安度晚年的单一选择,如今的老年群体,有了更多“出走”看世界的决心。从自然风光到文化遗产,从观光参访到定居度假,老年人拥有更充足的时间,也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充足的时间让老年人在出行选择上拥有更多可能性。不过,年轻人在支持老年人出行的同时,又担心安全方面的问题,如何兼顾老年人的出行体验与安全感,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今年1月,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九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增开引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构建覆盖全国、线路多样、主题丰富、服务全面的银发旅游列车产品体系。通过“官方出手”,将银发旅游需求综合考虑、细致施策、全方位保护,既能让年轻人放心,更能让老年人开心,让银龄群体也能够去奔赴属于自己的山与海。
用行动护航老年群体发光发热的足迹。老年人社会阅历丰富,有长期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往往能为当下的年轻人答疑解惑。同时,出于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依旧“闲不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继续发光发热,如“银发知播”群体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为了更好地守护老年人干事创业的热情、支持其“再就业”,需要多方合力,搭建桥梁和弥补鸿沟并行。在搭建桥梁方面,民政部等19个部门在今年上半年印发了《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要保障老年人劳动权益,鼓励返聘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在缩小鸿沟方面,则需要全社会对老年人多一点耐心,引导老年人使用自媒体等途径,分享经验、传播知识。只有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老年群体融入当下社会,才能真正让老年群体继续发光发热,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银龄群体从不是时代的负担,而是美好生活的建设者与共享者。不妨以重阳节为契机,推动全社会多一份对老年人需求的关注、对老年人选择的理解、对老年人行动的支持,既让他们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找到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也让我们的社会更添和谐、温情与希望。
作者:罗潇潇
编辑:曹叶 赵铁琥
审核:杨洋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