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内蒙古广袤草原上,打捆机不停作业,将牧草裹成紧实饱满的大圆草捆。这些草捆像一个个巨型“瑞士卷”,错落点缀在黄绿相间的草原上,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致。
转自:内蒙古日报
◎袁宝年
金秋十月,内蒙古广袤草原上,打捆机不停作业,将牧草裹成紧实饱满的大圆草捆。这些草捆像一个个巨型“瑞士卷”,错落点缀在黄绿相间的草原上,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致。
最近,内蒙古不少地方将这些巨型“瑞士卷”玩出了新花样:一个个草捆经过涂鸦装扮,化身哆啦A梦、小黄人等卡通形象,既可爱又治愈,吸引众多游客争相拍照打卡,并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除了创意变装,草垛迷宫也是一大亮点。蓝天白云下,游客们在迷宫里穿梭玩乐,欢声笑语回荡在草原上空。各种创意玩法让这些牛羊过冬的“口粮”很快成了社交平台的“流量担当”,出其不意火出了圈,成为草原旅游新的记忆点。
文旅创新的核心,在于唤醒传统资源的现代生命力。草捆本是秋日草原的寻常产物,如今借助创意设计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从农牧业生产资料跃变为文旅IP。这种转化并非凭空创造,而是立足地域特色,将传统元素与流行文化有机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造景观的堆砌,而是让自然禀赋成为创意载体,将生产生活里的日常转化为文旅产品的新意,既满足了游客对草原生活的体验需求,也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
网红景观的诞生,往往来自游客的互动共创。游客们与草捆合照再配上“卷不动了”的谐音梗,用AI将草垛变成各种甜品,牧民主动帮游客找角度、拍美照……这种深度参与的体验感远比单向观赏更具感染力,让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北疆大地的壮阔风景,更能够感受沉浸式体验的快乐,留下美好的旅行记忆。
生态与文旅的共生是创新的底色。巨型“瑞士卷”的文旅价值,始终建立在其是牛羊冬粮的核心属性之上。这种不改变本身用途、不破坏草原生态的文旅创新,让牛羊冬粮在发挥实用价值的同时,额外创造了观赏价值,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农牧业生产与文旅发展的共赢。
文旅创新不必舍近求远,有温度的互动才是流量沉淀的关键。当传统资源遇见创意巧思,当自然风光对接大众情感,寻常草木也能生长出撬动全域旅游的力量。最动人的文旅创新,往往藏在对本土资源的珍视里,藏在与生活温度的共鸣中。这就是内蒙古遍野“瑞士卷”美出圈带来的深刻启示。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