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发病率逐年增长,致死率高,因此早诊疗有着非常主要的临床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CAD的诊疗中占主导地位,为诊疗冠心病的标准。自从多层螺旋CT使用以来,冠状动脉CTA成像已成为临
概述
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发病率逐年增长,致死率高,因此早诊疗有着非常主要的临床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CAD的诊疗中占主导地位,为诊疗冠心病的标准。自从多层螺旋CT使用以来,冠状动脉CTA成像已成为临床检验的主要手段。
CTA具有绿色安全、费用较低、无需住院的特点受到患者的欢迎,大量研究表明,利用64排及以上螺旋CT进行冠脉CTA在冠脉狭窄诊疗方面与DSA有极高的符合率,在心肌桥等诊疗方面甚至优于DSA。
病史摘要
男性 59岁。心前区偶不适,无明显胸痛症状。心率:65次/分;既往:无特殊。为排除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行冠脉CTA检查。
首次检查:2023年1月3日
主要诊断:
右冠2、3段管壁局限性混合密度斑块,管腔多处轻-中度狭窄,狭窄程度约44%-73%。
分析指导及建议:
冠脉狭窄44%-73%属于中度狭窄,处理方案通常取决于症状、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及其他风险因素。如果有胸痛或其他心脏病症状,可以考虑做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评估,或使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来控制风险。如果症状严重或存在较高风险,可考虑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
随访:
患者由于无明显心绞痛等症状,于是到心内科进行保守治疗。
第二次检查:2024年12月3日
主要诊断:右冠3、4段管腔内低密度影,考虑慢性完全闭塞(CTO),累及约7cm。
与2023-01-03片比较:右冠状动脉2-4段、前降支、回旋支管壁斑块增多,管腔狭窄加著,以右冠3、4段为著,慢性完全闭塞。
小结
右冠脉CTO(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冠状动脉疾病,通常会导致心脏的部分区域血流不足,可能引发胸痛、心衰甚至心肌梗死。治疗方案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其他冠脉病变的情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医院的技术条件。
1. 药物治疗:
目标:控制症状和防止病情恶化。
常用药物: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帮助预防血栓形成。
- 受体阻滞剂:减少心脏负担,缓解心绞痛症状。
- ACE抑制剂或ARBs:用于心衰或高血压患者,有助于减轻心脏压力。
- 他汀类药物:减少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进展。
这类治疗可用于无明显症状或不能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
2. 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指征:
对于出现持续性胸痛或心功能受损的患者,或在影像学上发现CTO造成较大区域缺血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技术: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包括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可通过导管技术从股动脉或桡动脉进入血管,在影像引导下进行闭塞血管的通畅。
CTO-PCI技巧:
CTO介入通常更具挑战性,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技术,如切割导丝(Crossing Techniques)、 retrograde approach(经后向路径)、微导管等。
成功率:CTO介入的成功率与医生的经验、技术和设施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成功率约在70-90%之间。
3. 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
适应症:对于某些有多支冠脉病变、CTO无法成功通过PCI治疗或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考虑行冠脉旁路移植术。
优点:CABG能够改善心肌供血,长期效果良好,尤其是当右冠脉CTO同时伴随其他主要冠脉病变时。
缺点: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较长,需要全身麻醉。
4. 观察和保守治疗
适应症:对于无症状、无心肌缺血迹象的CTO患者,且有其他重要病变(如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能选择定期随访并采取保守治疗。
监测: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检查,观察病情进展。
5. 综合管理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治疗方案的选择
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
- 患者的症状:如胸痛、心力衰竭等。
- 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O的长度、位置、是否有侧支循环等。
-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有无其他严重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
- 医院的技术和设施条件。
如果影像学检查出类似情况,建议与心脏科医生详细讨论,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西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配备了前沿的CTA(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设备,采用新一代的影像技术,能够清晰呈现心血管系统的细节。通过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我们能够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及时发现潜在的冠心病风险。此设备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能帮助医生在早期识别病变,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障心脏健康。
作者简介
来源:高尚医学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