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V401 在图卢兹的主装配车间被炸得粉碎,V402 也受到严重损毁。图卢兹在不到一个月后被盟军收复,德方没能把残件带走,原计划的后续机型只停留在图纸上,项目自此终结。
V401 在图卢兹的主装配车间被炸得粉碎,V402 也受到严重损毁。图卢兹在不到一个月后被盟军收复,德方没能把残件带走,原计划的后续机型只停留在图纸上,项目自此终结。
事情发生在 1944 年 7 月 16 日的夜里。当时几名法国抵抗组织的人悄悄摸进了被德军占用的 Latécoère 厂房。厂子本来是做民用水上飞机的,位置又靠得远,平时不太惹人注意。德军把关键的大件——机翼、尾翼那些——在容克斯位于德国的工厂里造好,再用铁路拉到图卢兹来做最后的拼装。到七月中旬,两架原型的机身差不多成型了,但还没上发动机,外蒙皮也没贴,正处在最脆弱的阶段。
那晚他们找到的正是那台还没装机的原型机,代号 V401。机身是用别的机型零件拼凑起来的,躺在主车间里。抵抗组织在夜色里布了炸药,第二天天亮前一声巨响把 V401 完全炸烂,V402 在旁边也被震伤。工人后来只看到散落一地的铝片、折断的支柱,还有被震开的蓝图。几天后盟军向西推进,八月十九日图卢兹被收复,德方连把残骸撤走的机会都没有。
把时间往前拉一点看,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拼凑式”的飞机。那会儿德国战局急转直下,盟军空中优势大,工厂不停被炸,材料短缺得厉害。希特勒又想找个能打到美国本土的长程轰炸机,手底下现有的机种像 He-177 毛病一大堆,发动机不靠铺,连深入苏联都吃力,更别说跨洋了。造新机又慢、又费资源,干不过时间这把刀。
容克斯那边就想了个折中法:别从头来,尽量利用现有成熟部件拼出新机。机身以 Ju-188 为基础,重要结构借 Ju-288、Ju-388 的东西,座舱直接用了 Ju-388K 的密封舱,这样机组在高空里不用整天吸氧。真正得重新设计的是机翼和机身中部,要塞下四台发动机和更多油箱,达到跨洋航程的要求。纸面上写的参数看起来还挺能打:机长大约 23.25 米,翼展 31.29 米,空重约 21 吨,最大起飞 36 吨,能带 6 吨炸弹,理论航程 3000 到 4000 公里。可惜,金属短缺,连炸弹舱都被迫改用木头做。
动力选型又让人头疼。有人提过 BMW 801J 或 BMW 802 这些活儿,最后定下来的是四台 Ju 222A-3 / B-3 液冷发动机。听起来合理,但这些发动机从测验起就不太靠谱,故障多,根本没法稳定量产。发动机一旦成问题,飞机好像就欠了根命条。
战时用现成零件拼机器,理论上能省时间,可问题是,拼来的东西里既有可靠的,也有半成品、缺料的。再聪明的设计,也经不起部件老是报废,供给断断续续,基地随时被炸的现实。就算抵抗组织那次没有下手,Ju-488 要真正完成并投入批量生产,也至少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来调试和试飞。1944 年的德国,哪有这个时间。
V401 被炸,V402 受损只是表面。后续的 V403 到 V406 连零件都没到位,图纸上停着就是停着。等盟军一波一波收复领土,连最后一点喘息的工厂都保不住,整个计划就像沙堡在浪里一样,手一拍就散。厂房里散落的蓝图、被撕裂的备件清单、铁路运单,这些东西记录着一个工业体系爬行时的疲态:上面有政治的硬性命令,想靠某个“绝招”扭转战局;中间是供给链断裂、发动机质量拿不出手;下面还有抵抗和盟军的打击,把那些本就脆弱的希望一一割断。
把成熟部件拼成新机这种办法,放在和平或资源充足的环境下还行。可在 1944 年的现实里,就像拿家里旧零件拼辆新车,能开几里路是靠运气。那晚的爆炸声压在钢梁和混凝土上,不止是飞机被炸毁的声音,还是那个时代里一段最后挣扎的回响。厂房被占、零件半成、蓝图无人复原,留在地上的只是些扭曲的铝片和手写的标注。
来源:诗意高山YYPnU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