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只是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从社会创造的财富中获取一部分,进行再分配,其余也就最多再鼓励一下社会自觉进行三次分配。
上一期讲了重庆轨道的一些问题,虽然播放没多少,但是意外获得了不少讨论。今天就地铁再展开聊聊。
一
首先要明白两个显而易见,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
一、政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
政府只是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从社会创造的财富中获取一部分,进行再分配,其余也就最多再鼓励一下社会自觉进行三次分配。
二、所有低于成本价或者免费的东西背后,必然都有人帮你埋单。
低价乃至免费的公共服务、基础保障也是如此,本质上就是所有纳税人共同埋单。
基于以上两点,公共服务支出,实际上是一种效率与公平上的权衡。很多人很喜欢说“XX关系民生,XX关系国家战略,不能算简单的经济账”。这句话看上去很有道理,可实际上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这么多既要又要还要的选项。因为财富总量是有限的,一个地方用多了,那么另外一个地方就必须减少,所以任何东西都必须计算成本。例如所有房子都考虑到要能够经受核弹地震小行星的打击,那么估计就没几个人能买得起房了;苏联为了防范美帝国的入侵,制造了可以消灭三体人的武器,民众的基本生活物资就不够了。
而公共服务还有福利保障,都是旨在最大程度满足更多人的基本需求。如果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想法,那么必将有人在其他地方被排除在外。
例如公共住房建设中,同样的钱,修大量小户型高层,肯定要比少量经济适用别墅要好;给一个村修条路,肯定要比为一户人修盘山路划算;医保改革,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报销更多基础的药,而不是让少数人躺在ICU用掉大部分医保资金;社保改革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老了都有钱可拿,而不是20%的人领走80%的退休金……
这些都是公共服务“公平诉求”与“效率底线”两者如何平衡的问题。
二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就要接受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在财政收入减少,必须节流的情况下。除了体制内精简缩编,其他靠补贴维持低价甚至免费的公共服务机构,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例如重庆的某厨余垃圾清运公司,收入除了向商家收取垃圾清运费,就是政府的高额补贴。在前些年财政宽松时期,补贴量大管饱,公司员工的福利待遇就非常可观,并且管理也相对松懈,司机还能搞一些倒卖柴油的外水。
然而这些年财政紧张,补贴砍了一半多,员工的好日子就到头了。除了降低薪资待遇,管理也逐步跟上,捞外水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并且由于裁员的因素,工作量大幅提升,一线司机叫苦不迭。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降本增效还是无法维持盈亏平衡,那么垃圾清运费涨价就成了必然。而这种涨价,必然导致餐饮行业的运营成本统一增加,最终转嫁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
我们身边,大量公共服务,都是没办法自负盈亏,需要财政补贴才能运营的。如果有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这些年身边应该就见过不少类似的事。
当补贴普遍性削减,大到城际高铁,小到水电燃气,在可见的未来,这些东西涨价都成了必然。
三
回到地铁的话题上,修建地铁,主要是为了提升社会生产运行效率,为产业升级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形成居民生活水平与税收同步提升的正向循环。
而在房地产火爆时期,地铁成为了炒高地皮的最佳概念。只要有了地铁,甚至地铁规划,片区房价乃至地价,都可以翻上数倍。
这样造成一个后果,在前些年,希望片区地价升值的官员,以及希望自己持有物业升值的居民,越是追求短期利益,越希望不惜一切代价上马项目。例如杭州就搞出过业主众筹修地铁的闹剧。
在他们看来,长期的成本收益根本无所谓,反正自己只关心短期套现离场。
所以如今很多城市某些线路的萧条,本质就是土地财政幻灭后的善后问题。
既然是善后,就更要以算长远经济账的逻辑来看了。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指标分析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轨道的一些问题。
2024年,全国城轨交通单位运营成本均值为1.696元/(乘次・公里),而全国城轨交通收支比均值为49.698%,也就是运营收入仅能达到成本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运营收入,不仅是票务收入,还包括了物业广告租赁等收入,以及地铁公司搞的各种副业:
比如房地产。
在房地产萧条的大背景之下,搞房地产副业的地铁公司,收支比值还会下降也是必然。
更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城市地铁的运营成本,存在巨大的差异:
超大型城市的乘次每公里平均成本为0.676元,而中小城市达到了惊人的11.589元。
这也非常容易理解,轨道只要开始运营。无论如何节能减排、优化车次、精简缩编,每个站台需要的安检、调度、中控等人员都是刚性的。只要使用率不高,单位乘客分摊成本就会高入天际。
报告中城市经过了匿名化处理,不过中小城市样本仅两个,查阅很容易得知这两个城市就是云南的蒙自与文山。而这两个城市都不是规模太大,经济也不是特别突出。每年花费接近亿元的财政补贴,去维持轨道交通运营是否值得呢?
按照11块多每公里人次的成本来看,地方政府聘请一批滴滴司机,免费给城市居民提供打车服务,是更节约成本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柳州这种没修好就拆,广安这种修好不用,天水这种扛不住就关的方式,表面上看是前期投资归零,造成了浪费,实际上因为更早结束了运营亏空,延缓了当地水电气费的涨价,对当地民众而言,绝对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四
一座城市的轨道交通资源是被充分利用,还是在空转浪费,关键就是要看客运强度这个指标。
这是地铁“公平诉求”与“效率底线”的具体量化指标。
正是因为前些年各个城市不顾自身情况,硬着头皮上马地铁项目。国家早在2018年,就明确了地铁申报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初期客运强度≥0.7万人次/公里。
截至2024年,中国内地共有58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然而根据2025年9月的数据,达到0.7标准的城市仅15座,不足其中的三成。
如果拆分一个城市各条线路的数据,就更能看出一些共性的问题了。以重庆轨道2025年9月的数据为例,总数据刚好踩在了合格线0.70上面。不过按每条路线来看,分化非常明显。
大于0.7的,基本特点是路过站点大部分都是发展成熟区域,站点辐射居民数量多。
低于0.7的,则均是远远低于0.7这个标准。
18号线虽然穿过渝中、九龙坡、大渡口、巴南四个区,且连接了解放碑、杨家坪两大商圈,理论上应该属于热门线路。但是由于大量站点设置有一定问题,远离居住密集区,板块内大多数居民使用不便,导致了使用率不高。
而国博线、背篼专线闻名的4号线,在我看来,基本属于炒作土地的配套工程。在城市化进程减速叠加房地产拉垮的双重影响,错过风口期的新区往往陷入地卖不出去,房子修不起来,修起来了也没人住的尴尬境地。地铁路过的地方没人,自然客流强度就上不去了。这种类似的失败案例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可以遇见的是大多数短期内几乎没有了改善的可能。
而江跳线与璧铜线则属于市郊铁路,鉴于重庆房价还不至于让人每天通勤几小时上班,客流量小就是必然。并且这种铁路的建设运营,大部分还是属于区县地方财政自己负责。不知道之前心心念念盼着通轻轨的民众,若知道修建运营的成本会分摊到自己头上是多少时,会是什么心情。
五
一般来说,疫情爆发的2020年,我们会认为是经济转折的元年。从那时候开始,反消费主义之风、三条红线等等民众心态与政策的转变,都预示着马上要开始过紧日子了。
但实际上,大基建或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或是因为惯性并没有停止高速增长的步伐。
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7973.41公里。2024年,运营里程量来到了12160.77公里,增幅达到了惊人的50%以上。
至此,我们已经拥有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之和的城市轨道里程数。
可我们知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大量城市只能运板凳的地铁,实际上就是曾经泡沫繁荣背后的资源错配现实体现。这种类似的行为,甚至会为城市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之前大量地方不顾客观规律,一厢情愿地修建地铁。最后不但没托起城市经济,反而让自己陷入债务泥潭。在此之后,还本付息的压力,必将导致公共服务涨价缩水,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城市竞争力下降的事实。当人口产业外流,又会导致税基减少,财政更加紧张的恶性循环。
我不是反对修地铁,更不是无脑反对地铁涨价。反而我觉得现在依靠高额补贴维持低价,本身就不是长远的。我只是觉得与其硬抗那些运椅子的地铁,还不如直接优化停运,让涨价的速度慢一些。
毕竟化债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普通人也不应该只有接受涨价的义务。
来源:有个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