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架无人机,不用跑道,像直升机一样“嗖”地拔地而起,随后折叠机翼一展,喷气轰鸣,瞬间化作一架隐身战机。
一架无人机,不用跑道,像直升机一样“嗖”地拔地而起,随后折叠机翼一展,喷气轰鸣,瞬间化作一架隐身战机。
这不是科幻,是ShieldAI的X-Bat在2024年6月刚刚跑完的新成绩单:五机编队,顶着强电磁干扰,把目标重新分配得明明白白,比原计划提前九个月交卷。
美军印太司令部为什么急着催产?
答案藏在“岛链”两个字里。
西太平洋的机场少得可怜,跑道一旦被导弹“点名”,传统战机就成了昂贵的铁疙瘩。
X-Bat直接跳过跑道,LHA级两栖攻击舰的机库就是它的“停车位”。12米翼展一键折叠成5米,电梯里就能塞进两架。
海军陆战队把它写进“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清单,2025年秋天第一次上舰实测——如果舰上地勤只需原来的一半人,航母打击群就能腾出更多甲板给F-35C,这就是“空间换战力”的硬账。
动力升级是提前交卷的关键。
Block 1.2换上普惠PW545D小涡扇,垂直起降推力多了12%,高温高湿也不再“掉马力”。
别小看这点百分比,在南海30℃、湿度90%的甲板上,老发动机推力每掉3%,载弹量就得减一枚导弹,现在等于把导弹“捡”回来了。
更狠的是“战术欺骗模块”:一架X-Bat能同时伪造五架假雷达信号,敌方屏幕瞬间“鬼影重重”,真身却贴着浪尖溜过去。
这项技术直接抄了美国空军NGAD的“作业”,把六代机的算法下放到无人机,等于给每艘两栖舰配了一位“电子战巫师”。
武器库也扩容。
封闭弹舱里可挂AGM-158C反舰导弹,350公里外给驱逐舰“点名”;也能装SPEAR-EW电子战导弹,飞到敌防空圈上空“烧”雷达,让后面跟进的F-35走一条电磁“真空走廊”。4月“北方边缘”演习里,X-Bat用电子战导弹替有人机“踩雷”,有人机零战损完成任务——美军把这叫“可消耗的高端”,单价1800万美元,只相当于F-35的1/5,战损30%不心疼。
ShieldAI在亚利桑那新建的12万平米“3D打印工厂”就是冲着这条逻辑:钛合金折叠轴承一次打印成型,成本砍40%,2027年年产48架,一条生产线一年就能“打印”出一支无人机中队。
澳大利亚抢先下单,看中的正是“忠诚僚机”拼图里缺的那块——波音“幽灵蝙蝠”块头大、跑道远,X-Bat垂直起降刚好补位。
一高一矮、一远一近,两者混编,空战版“双车道的士”瞬间成型。
北约也在悄悄给STANAG接口“打补丁”,把X-Bat的数据链写进候选标准,一旦通过,欧洲客户就能“即插即用”,不用另起炉灶。
这意味着X-Bat还没量产,已拿到亚太、欧洲两张“市场通行证”。
成本、产能、盟友、标准,四张牌同时落地,ShieldAI把“技术-战术-产业”的飞轮转得飞快。
对西太平洋的岛链而言,未来场景可能是这样:一艘两栖舰前出到偏远岛礁,甲板升起六架X-Bat,折叠翼展开,加注燃料、挂弹只需20分钟;舰岛里的陆战队员轻点屏幕,蜂群起飞,一路电子欺骗、反舰压制,为百公里外赶来的F-35C清出一条安全走廊。
跑道?
不再需要。
航母?
不用冒险靠前。
有人机与无人机的“高低配”被改写成“远近配”,战争开场的第一枪,从一艘不起眼的“小平顶”上悄然打响。
2024年秋季的舰载适配测试,将决定X-Bat能不能把“提前交卷”变成“正式量产”。
而2025财年国防预算里的那一行拨款数字,则会让这架无人机的命运从“试验品”跃升为“制式装备”。
当折叠翼在LHA机库里“咔哒”一声锁紧,海军陆战队的远征清单里,就多了一张能改变岛链规则的“新牌”。
来源:木木2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