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大师李政道曾说:我做的这件事,比我得诺贝尔奖更有意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2:07 1

摘要:最后他轻声说道:"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这句后来被家人反复回味的话语,既是祖父对后代的嘱托,也是一位科学巨匠对毕生所挚爱的科学事业与祖国的深情告白。

2024年7月的旧金山,李政道家中的书房洒满午后阳光。97岁的他坐在藤椅上,试图为俯身倾听的孙女写下点什么。

最后他轻声说道:"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这句后来被家人反复回味的话语,既是祖父对后代的嘱托,也是一位科学巨匠对毕生所挚爱的科学事业与祖国的深情告白。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拒绝了医院的治疗,选择在熟悉的家中度过最后时光,按照他的遗愿,骨灰将与妻子合葬于苏州老家,儿子李中清将带回父亲魂牵梦萦的故土。

李政道的故事,说起来让人感慨。

李政道

1945 年夏末,昆明,刺耳的空袭警报击碎了西南联大校园的宁静。在铁皮搭建的临时教室里,二十岁的李政道蹲在地板上,用粉笔头在满是裂缝的黑板上推导麦克斯韦方程组。

从 1937 年被迫中断上海东吴附中的学业,到 1943 年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再到 1945 年转学昆明西南联大,李政道的求学生涯可谓颠沛流离。

在浙大湄潭分校的茅草教室里,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每周跨越三十里山路,为包括李政道在内的五名学生讲授相对论。这位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学者,常将课本扔在一边,要求学生“物理要从根上想”。

李政道试图用复杂公式证明简单物理现象时,束星北会说道:“用你的手比划一下,比写满黑板公式更清楚!”这种思维训练,锻造出李政道独特的“问题简化能力”。

而李政道的成就,离不开几位恩师给他打下的基础。

年轻的李政道

西南联大时期,李政道的求知欲令物理系主任吴大猷印象深刻:这个从年轻人,总能在讨论中提出触及学科边界的问题

在昆华工学院简陋的实验室里,王淦昌教授指导他进行宇宙线观测时,特意将云室操作时间安排在空袭间隙,当警报解除的汽笛声响起,师生二人便立刻从防空洞钻回仪器旁,在胶片上捕捉基本粒子的轨迹。这种在危局中保持精确的学术态度,可能是李政道后来在物理学界以“实验敏锐性”著称的精神源头。

在贵州湄潭的艰难岁月里,李政道创造了“三步学习法”:白天在田间劳作时默背公式,夜晚借老乡油灯推演习题,清晨则带着问题徒步请教束星北。这种节奏的训练,使其在 1946 年被吴大猷选中赴美考察。

束星北的哲学思辨、王淦昌的实验严谨、吴大猷的全局视野,都给李政道的的物理学之路垫底了坚实的基础。

而他也在美国,遇到了杨振宁。

意气风发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右)

1956 年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在黑板上勾勒出 θ - τ 粒子的衰变轨迹图,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公式密布的板书上。他突然转向杨振宁提出:“如果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根本不守恒呢?”

这个石破天惊的假设,将物理学界奉若神明的对称性原理推向了重构的边缘。当时,θ 和 τ 两种粒子因性质相似却衰变产物宇称不同,已困扰学界多年,形成著名的“θ - τ 之谜”。
1956年4月:罗彻斯特会议上,布洛克首次提出宇称不守恒可能,但未被重视。1956年5月:李政道与杨振宁在哥伦比亚大学办公室及白玫瑰咖啡厅完成关键讨论,确定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框架。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人,创下诺奖历史上最快获奖纪录(从论文发表到获奖仅13个月)。

而吴健雄女士,在这个奖项之上也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我们需要了解。

吴健雄

吴健雄的实验设计堪称物理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她选择钴 - 60 作为衰变源,在零下 270 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中,利用磁场使原子核自旋方向一致。当观测到电子衰变方向明显偏向与自旋相反的一侧时,微小的不对称性直接击碎了宇称守恒的铁律。

李政道在回忆中特别强调:“她的实验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

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如同在物理学天空炸开的一道惊雷。它不仅解释了困扰学界的“θ - τ 之谜”,更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原来宇宙在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层面,并不遵循完美的镜像对称。

瑞典国王将奖章授予这位年仅 31 岁的华裔物理学家时,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完成了的融合。

杨振宁、李政道也成了一对黄金组合,然而,后边发生的事,却让人无必惋惜。

李政道和杨振宁(右)

1952 年的一天,爱因斯坦邀请李政道与杨振宁到办公室交谈。这位物理学大师对两人合作的统计力学论文给予高度评价,最后握着他们的手感慨:“祝你们未来在物理学中获得成功。”当时两人的合作已展现出惊人默契,每周互访,研究兴趣从基本粒子理论延伸至统计力学,彼此能预判对方想法,这种“孪生兄弟”般的协作持续 6 年,期间共同发表 32 篇论文,包括那篇颠覆物理学界的宇称不守恒研究。

然而,1962 年《纽约客》杂志刊登《宇称问题侧记》引发的署名风波,成为决裂导火索。杨振宁先是要求在“李和杨”署名处加注说明字母排序惯例,当晚又改口要求统一改为“杨和李”表述,甚至提出夫人名字排序需按年龄调整。

两人也曾尝试挽回关系,4 月 18 日,两人在李政道办公室长谈,虽发现对过往关键事件记忆一致,却未能弥合裂痕。

李政道提出暂停合作,杨振宁当场落泪,但最终接受现实。这场持续 16 年的合作终以悲剧收场,连旁观者奥本海默都痛惜:“科学不需要这种争吵。”,这位原子弹之父他后来对友人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这场决裂留下无尽唏嘘。两位天才曾以“竞争中协调”的模式创造科学奇迹,却分道扬镳。

而李政道在于杨振宁分开后,也是开启了自己的中国科学的播种之路。

杨振宁李政道(右)与恩师

1972 年回国,他向领导建言“基础科学是工业的根”,1980 年春,CUSPEA(青少年科技雏鹰计划)面试现场,李政道在黑板写下“格物致知”,对考生说“你们要把根留住”。

而他推动三大事业改变中国科研生态:

1974 年李政道提议效仿芭蕾舞演员培养模式,促成中科大少年班 1978 年成立,3167名毕业生中18%-20%供职于科教界,包括2位美国科学院院士、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教授。

李政道

1979 年创 CUSPEA,十年输送 915 人,30%(约274人)归国,远超同期其他留学项目,他称“比获得诺贝尔奖和宇称不守恒更有意义”,还拒绝有关部门报销相关费用,说“为中国培养人才是我的心意”。

在高能物理领域,他 1972 年首提建小型对撞机,1984 年 BEPC 动工,1988 年对撞成功,5 年周期远短于国际同类。他还安排学者赴外培训,为项目奠定人才基础。

从少年班到 CUSPEA,再到 BEPC(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李政道以筑牢中国科学根基。他说:“科学属于全人类,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永恒的责任。”

李政道

李政道克服重重困难推动事业发展。CUSPEA 曾遭质疑,他坚持推进;BEPC 建设,他多方协调。他每年花约三分之一时间在 这些事情上,他自费联系美国高校,为中国科研崛起无私奉献。

李政道不单单在科学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还促进科学与艺术的交流,将稍显空洞的科学知识,具象化。

李政道

1987 年,李政道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艺术大师,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国际学术会议创作主题画,促成了科学思想与艺术表达的深层融合。

其中与吴作人合作的《无尽的旋涡》是一个经典之作,李政道先以公式推导旋涡星系的运行轨迹,再将这种宇宙韵律转化为艺术构图,使抽象的物理规律获得视觉化呈现

在这批科艺融合珍品中,《格》以晶体结构为灵感,通过几何秩序展现微观世界的对称之美;《对称与不对称》则以艺术语言诠释宇称不守恒原理,在失衡的视觉张力中揭示自然法则的深层逻辑;《天问》系列更是将量子场论的微观粒子运动与屈原《天问》的哲学追问相呼应,目前收藏于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天问厅。

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着深刻洞见:“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认为两者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他 在2013 年捐资建立的“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基金通过学术研讨与艺术大赛,持续推动科艺融合的创新实践。

李政道曾写下“美是真理的光辉”这一科学美学宣言。李政道本人亦以彩笔记录科学灵感与人生感悟,积累了数百幅随笔画作,这些作品既是对物理世界的诗意诠释,也饱含着科学家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展现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在他身上的完美统一,李政道,真是一个优雅的学者。

李政道书法

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转折点。他在量子场论、粒子物理、核物理等25项重量级研究成果构成的广阔领域,321篇学术论文彰显他作为学者的风采。

李政道先生,是一个伟大的学者。李政道先生,流芳千古。

李政道

来源:叫我丶嘉官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