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发现九寨沟烤肠的人,绝对是天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1:30 2

摘要:国庆假期已经远走,社交平台上“清假期照片库存”活动也步入尾声,在对长假的复盘里,平平无奇的烤肠居然冲上了热搜。

“传统的九寨沟旅游,就是把景点连成一条线。

而老吃家去九寨沟旅游,就是在传统的景点里,加入……烤肠。”

国庆假期已经远走,社交平台上“清假期照片库存”活动也步入尾声,在对长假的复盘里,平平无奇的烤肠居然冲上了热搜。

没吃过九寨沟烤肠的人,估计不会理解它有多特别。

而有幸在九寨沟吃过烤肠的人,只会陷入对美食的怀念和渴望中不可自拔:

总而言之,去九寨沟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之前,是“听他们说五彩池好看我就来了”“听他们说五花海好看我就来了”“听他们唱《神奇的九寨》我就来了”,现在:

听他们说烤肠好吃,我就来了。

九寨沟平均海拔2930米左右,十一黄金周前往,气温已经偏低,偶尔还会赶上雨天,让人觉得更冷,体力也消耗得更快……

比如,想要看到标志性景点树正群海的全貌,需要爬上对面高高的观景台

一边裹紧身上的冲锋衣,一边吸着氧气,一边因为又饿又冷而生无可恋——下一秒,烤肠的香味钻进你的鼻腔……

九寨沟的烤肠基本上10元一根,考虑到海拔等外部条件,再加上是超热门景区,不算贵。

九寨沟网速快还不忘本,上午烤肠上热搜,下午就出了回应:不涨价

有人说,九寨沟烤肠未必是真有那么好吃,是大家又冷又饿,让它显得分外美味。

可花花世界里到底什么是真的?我只知道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出现了那根对的烤肠。

当然,这不是九寨沟第一次被夸上热搜,从十一到五一,再从五一到十一,你总能看到人们发自肺腑为它点赞。

“15.49万游客涌入,居然一点不挤?”

“你有这样的九寨沟,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从“沟里”出来的人,已经变成九寨沟的兵了。

“发明九寨沟的人一定是天才!”

这届游客去其他景区——

你是个成熟的景区了,不能把规划做更好一点?

这届游客去完九寨沟——

5A只是景区的上限,不是九寨沟的上限。

它的风景能有多美?大概是两个人去旅游,一个人掉沟里也发现不了的程度。

86版《西游记》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四大名著严选”无须多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书,它亦有姓名,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因为沟中有九个藏族村寨,故得名“九寨沟”。

正所谓水中十色,林上百彩,九寨归来不看水……

“来过一次九寨沟,才明白人年轻时一定不能遇到太惊艳的景区。”

没有P图,无需滤镜,这是九寨沟的官网图片:

据说你在网上看到的所有九寨沟图片都是被弱化过的/图源:九寨沟官网

这是网友在社交平台里发布的无滤镜随拍:

一模一样,景色美得吓人。

一进沟就会听取“哇”声一片/图源:小红书@芥末君吖嘿,已获授权

不过——它的“美貌”,还不是重点

作为国内几乎最早“出道”的景区,九寨沟发展时间长、名气大、游客多。

因此哪怕景致再美,好像也总让人望而却步:已经可以想象要等多久了。

对此只能说,人心中的成见,的确是一座大山。

图源:小红书@你猜我猜不猜,已获授权

望周知,闷声干大事的九寨沟,是所有景区中的调度能力天花板。

以刚过去不久的“十一”假期为例,九寨沟游客数量直接拉满,共接待30.57万人次。

八天长假里有七天,九寨沟景区的每日接待量都达到了景区最大承载量,4.1万人。

假期的九寨沟游客服务中心,感受一下人流量 / 图源:川观新闻

然而,涌入如此多游客的情况下,现场仍完全不拥挤、效率更是一流——

据统计,景区班车2~3分钟一班,15分钟就能把所有游客“运进沟里”。

图源:小红书@维维椰子,已获授权

旅游赶车,整出了一种地铁发车的效率,谁敢信?

上车还能找到座位。/ 图源:微博@潇湘晨报

看着路上一辆辆观光车飞驰而过,走过南、闯过北,旅游排队“站断腿”的游客都矛盾了。

想建议第一次旅游不要来九寨沟,否则以后的旅游都成了将就;

但是,你第一次旅游要是没来九寨沟,以后的日子想起来肠子都会悔青了:

为什么,到底为什么,我没早点来九寨沟?

图源:小红书@匡匡匡匡匡、,已获授权

不是拉踩,更非夸张,毕竟2024年就有人感叹九寨沟调度能力的含金量。

“早上7点20排队,7点30检票,7点36就上车了。”

“只听描述还感觉一般,亲身感受才能懂那种震撼。”

从检票到上车 ,仿佛都被谁按下了快进键,“我刷剧倍速都不敢这么开”。

一方面,是井然有序的快。

380台观光车同时调度,32个检票闸机同时运作,景区路上观光车一辆接着一辆。

另一方面,一切并非“赶快把你拉走”这么简单。

每个景点都有乘车点,所有车辆严格限速,并安装了GPS定位和车载视频,一有违规,立刻出发警报……

直观感受一下班次和秩序 / 图源:“九寨发布”公众号

都说“5A级只是景区的上限,不是九寨沟的上限”,你永远不会猜到,九寨沟管理能力的尽头到底在哪里。

有人回忆,早在十几、二十年前,九寨沟的硬件设施就已遥遥领先。

比如当年的自动更换一次性马桶套袋,至今许多公共场所都还没用上。

小红书评论区

管理方面,景区内工作人员如同系统NPC,随时随地“刷新”。

要是谁想在景区里悄悄做点什么,不好意思了,环境保护方面也没落下。

沟内工作人员:我会一直看着的……永远……

“时间短、入园快、服务优,九寨沟,你这样显得过去花钱找罪受的我很呆……”

不愧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景区

但赞叹之外,我们都明白,对于一个远离城市、面积极大的自然风景区而言,想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

九寨沟,你到底还藏了多少秘密?!

建议全国景点向九寨沟学习

每个盛赞九寨沟的帖子之下,都有其他景区被拉出来“公开处刑”。

“如果九寨沟是天堂级,那xxx景区就是地狱级。”

但九寨沟从来没有什么藏掖,一切公开放在那里,等着其他地方来“抄作业”。

首先,景区对游客流量进行了全程精确管控。

全网实名预约精准限流,旺季每天限流4.1万人次,淡季2.3万人次。

一方面,说限流就是限流,保护自然,也保护游客体验,不会为了门票钱,就一个劲儿往里放人。

另一方面,门票卖了多少,都能看到实时数据,从“趋于饱和”到“已达最大承载量的85%”,颗粒度细到令人惊讶。

更令人震惊的是,它居然还有自动的候补机制,“一旦有退订,系统将按先后顺序为您分配门票”。

为了更好地控制游客密度,景区内设置了300+个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人流密度,预测拥堵点

一些热门景点还设有电子围栏,人流超限时便会自动触发分流广播和引导员介入。

就像这样/图源:九寨沟

比如,当系统检测到诺日朗瀑布区域游客接近饱和,就会立刻动作。

一边调度观光车到邻近站点分流,一边通过电子屏和广播,引导分散游客 。

你以为的九寨沟:深山老林,现代化肯定一般,就是风景绝到吓人一跳;

实际的九寨沟:保留自然美景的同时处处智能,先进程度更是吓人两大跳。

线上还可以实时看到景色/图源:九寨沟小程序

这还只是开胃菜,随便研究一下九寨沟的调度系统,处处都是“心机”。

由于地域广大、游客众多,全景区114个海子之间往返联络,本就不容易。

何况九寨沟属于自然形成景观,如何避免破坏环境,是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九寨沟全域使用电动交通网,统一用LNG(液化天然气)环保观光车,并禁止私家车进入。

图源:封面新闻

为了保证运力,景区内配备380辆观光车和400多名经验丰富的司机。

图源:四川在线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300多名都是长期司机,无论淡季还是旺季,都在运营。

而另外100多名季节性司机,则只在旺季工作。

只有这些,当然还不够。

2021年9月,位于沟口的九寨沟景区立体式游客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自此,监控指挥中心24小时在线,并配备专门调度员指挥——

根据GPS定位和人流数据,每5分钟调发车频次,高峰期发车间隔仅2分钟。

每辆观光车上还配备了导游进行专业讲解,不进行额外收费的那种。

九寨沟游客服务中心 / 图源:红星新闻

可是,那么多车、那么多景点、那么多游客,一旦有什么意外情况,那还不得一团乱?

此时,景区设计的观光游览“Y”字形路线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双向循环发车,可以保证运行速度;单线应急通道,则让交通路线更丝滑。

从进入九寨沟的那一刻,随着导游的一句“本车一会儿是向左还是向右,还要等候统一调度的通知,已经游览过左侧或右侧沟的朋友,请举手示意我”,九寨沟的调度就已经开始。

接下来,“从上到下游览,回到诺日朗中心站,换乘去往另一侧的车,然后再次从上到下游览,回到诺日朗中心站,坐车前往树正沟各景点,和景区出口”——

丝滑,太丝滑了。

旺季开通全部支线,淡季关闭部分路段集中调度 / 图源:九寨沟官网

如此设计的效果很明显,不同景点人员间错位调度放置,最大程度减轻人员堆积问题。

主打一个将游客均匀投放,交叉观景,体验更好,景色还全部都能看一遍。

难怪来过的人形容,九寨沟,真正的时间和空间管理大师。

在游客们没注意到的地方,九寨沟的自然保护和应急管理措施也很到位。

对于前者,建有水质、空气、地质实时监测系统,检测各处环境指标。

景区会每天统计游客活动对植被影响,便动态调整游览路线。景点们,甚至也能轮休。

图源:微博话题

九寨沟全山铺设地下垃圾收集系统,垃圾通过管道直接输送至处理站,避免二次污染。

为了管理垃圾问题,景区还设置了奖励机制:游客带回1袋垃圾可兑换小礼品,这使得沟内日均减少30%废弃物。

插一张九寨沟生态现状/图源:小红书

而在应急管理方面,考虑就更多了。

56处地质灾害监测点,及时预警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重大节假日前,对路况等进行排查。

图源:“九寨发布”公众号

由于2017年遭受过地震,一些核心景点也加固了抗灾结构。

比如诺日朗瀑布,现在就用钢结构支撑。

图源:九寨沟官网

其他还包括但不限于:设置7个医疗站、4个高原反应吸氧点,配备AED除颤仪和便携式制氧机;

景区与周边医院,还建立了直升机救援通道,能够15分钟响应危重病例转运。

甚至连上网信号问题,九寨沟都考虑到了。

哪怕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也实现5G信号全覆盖,保障通信畅通。

“再也不担心发朋友圈没信号了,你甚至能看到很多人在直播。”

“真的建议所有景区逐帧学习!”

图源:九寨沟官方微信公众号

“唯一一个能从教训中

吸取经验的景区?”

事实上,九寨沟发展到如今的“景区天花板”,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时间回到近六十年前,这里还是伐木林场,一度有两千余名伐木工人在这里工作。

彼时为了支援经济建设,周边林木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严重,不少海子近乎干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随之频发。

而随着伐木工作的推移,人们却发现越往里推进景色越美……

在许多人对旅游尚没有概念的年代,该如何保护“女神的长发”?

当时拍摄的照片,即便是黑白色调,依旧美丽/图源:川观新闻

转折点发生在1978年。

经过多方宣传和努力,这一年的12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九寨沟等四个自然保护区。

图源:四川在线

1982年国务院批准九寨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两年后,九寨沟正式作为风景区对外开放。

1979年工作人员在九寨沟测绘/图源:川观新闻

1992年12月,九寨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地区大规模人类破坏已然逐渐被消除。

为了让更多国内外游客感受九寨沟的美,这里其实很早就开始发展“智慧景区”。

但九寨沟的位置,正好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这里是中国地质构造最为活跃的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九寨沟本身也是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

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九寨沟,也曾让九寨沟遭受重创。

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7年的7.0级地震,都使得九寨沟景色被严重破坏。

尤其是2017年的地震,使景区足足重建4年,才重新对游客开放。

地震后的火花海 / 图源:四川在线

因为一切来之不易,所以九寨沟更懂得珍惜一切,尤其注重环境保护和管理。

“九寨沟是世界遗产地管理的典范。”

在《九寨沟的启示》一书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资深专家桑塞尔博士就曾这样评价。

至于调度能力方面,九寨沟其实也曾“跌过跟头”。

很多人还记得2013年国庆假期,九寨沟因突然人流暴涨游客滞留,交通线路瘫痪,拥堵数公里。

自然因素不可抗,但能改变的一定改变/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当时,即使景区采取应急预案,疏散人群,给游客退票退票,还是造成了一定影响。

很多人认为,这也是推动九寨沟一步步加强管理,发展到如今的重要原因。

后来的九寨沟,充分准备了各种应急预案,比如2024年冬天,突发暴雪导致游客滞留,九寨沟便火速协调处理。

有人说,九寨沟是唯一一个能从教训中吸取经验的景区,不论是自己经历的,还是其他景区经历的。

这的确也是九寨沟的可贵之处。

出道早,但从不“耍大牌”;名气响,又从不“恃宠而摆烂”。

从游客管理到环境保护,从交通管控到应急管理,是因为对自然风景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也因为它始终把游客放在心上。

所以还能说什么呢?

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我拥护九寨沟成为8A级景区!”

来源: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