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到安阳——转型中的商文明演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2:41 2

摘要:讲座不是那种上来就念稿、听着眼皮往下掉的节奏。主讲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张昌平教授,主持人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活动来自院里办的“华夏考古讲坛”第八期,主题定为“从郑州到安阳——转型中的商文明及其发展”。下了台,现场的热度说明大家听得进去,也有真问

10月26日那天,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结束了一场讲座,很多听众在会后围着主讲和主持继续讨论,主办方也收到了不少积极的反馈。

讲座不是那种上来就念稿、听着眼皮往下掉的节奏。主讲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张昌平教授,主持人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活动来自院里办的“华夏考古讲坛”第八期,主题定为“从郑州到安阳——转型中的商文明及其发展”。下了台,现场的热度说明大家听得进去,也有真问题想问。这个系列本就是想把考古的新发现、老问题用普通人能听懂的方式讲出来,台下既有专业同行,也有博物馆常客,能把复杂的东西拆成好理解的小块儿。

张教授讲到一半把话题拉回到老问题:商文明到底是怎么变的?不是简单搬个都城就完事儿,背后牵扯到治理思路、资源分配和礼制体系这些一大串东西。他把黄河、长江两条大水系看作推动文化交流和制度变革的重要线索,强调在考古材料里这些互动是可以看见的。讲这个的时候,他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出土的器物、出土层位、结合的伴随物一点点摆出来,像在拼一张历史的地图。

现场问答部分比较抓人。问题集中在青铜器的地域差异和“中商文化”到底是不是一个好概念上。观众问得挺专业:哪些器物在哪些层位出现,器形如何演变,出土配套里还有什么陪葬物能佐证时间线。张教授把具体器物图像和出土情景一并拿出来对比说明,让人能把说法和实物联系起来。有人专门问到刘家庄北地发现的那堆铅锭,想知道它们的用途和流通路径,这个问题引发了比较长的讨论,大家从铅锭的形制、堆积情况到可能的集中管理和流转路径都细说了一番。整个氛围不像在打分,倒像是几位老朋友围着桌子讨论一件耐人寻味的古物。

关于青铜器的发展脉络,张教授按时间把线索拉开讲清楚。早期像二里岗阶段,青铜器不多、样式简单;到白家庄、洹北,再到殷墟阶段,器类逐渐丰富,纹饰也越来越复杂,铸造水平逐步走高。他用兽面方彝举例,这种器物有时纹饰单一,有时整体繁复但又讲究节奏感,能看出古代工匠对形制和美学的把控。台下很多人看着投影图点头,能把博物馆里那些零碎的碎片在脑子里拼成一个连贯的演化故事。

资源和冶炼的环节被他讲得有血有肉。张教授列出了几处关键点来说明商代如何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资源网络。绛县西吴璧那儿出土的冶铜遗存,能看到铜的早期开采和初步加工;向南看,盘龙城一类遗址显示出在获取铜料上有战略性布局;郑州商城白家庄时期的M2墓葬里出土的金属和宝石,说明贵族圈层已经能远距离调配稀有材料;洹北阶段在阜南台家寺发现的陶范和铜器,则指向一种更体系化的青铜生产;殷墟时期刘家庄北地的铅锭堆积,暗示了晚期对关键资源的集中管理。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像看到一个雏形的“供应链”——只是旧社会的版本,但运作逻辑某种程度上和现代产业分工有相似之处:哪里有矿、哪里有冶炼设施、贵族圈层负责分配和流通。

再把视角拉宽一点谈交流与疆域,张教授指出江汉一带从散落的聚落到逐步汇聚,反映出商王朝影响力在扩展。外向交流的证据也不少,比如新干大洋洲(原文出现这一地名)、宁乡炭河、清涧瓦窑沟、李家崖、三星堆等处出土的某些青铜器或物质形制,说明中原并非自闭的内陆王朝。既有中原向外传播的痕迹,也有外来形态流入中原的迹象。听他把这些点连成线时,像是在看一张区域互动的地图:文化传播双向走动,不是单一推销本土文化,而是个来回的交换、吸收与改造过程。

讲这类史料和出土证据的衔接时,他并不只停留在“可能是”的层面,而是尽量把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并列比对。《史记·殷本纪》这种文献提供了叙事骨架,现场的郑州商城、洹北商城等实物则给了骨头上的肉。张教授把讨论分成几条主线:物质文化如何变、资源如何被组织、不同阶段的统治策略怎么调整。每一条线都力求用出土数据去验证或否定文献里的记载,让解释更可信一些。

台下观众里有不少人把问题问得很细,比如某器物的花纹是不是地方式样、出土层位有没有被扰动、铸造模板有没有重复使用的痕迹。张教授会把图像放大、把不同出土点的同类器物并列,说出层序和对比理由。这种细节让非专业听众也能跟着走:他们不再只是听一个结论,而是能看到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一点,和一般科普讲座差别挺大,听众能参与到证据讨论里,感觉知识是一步步被拼出来的。

讲座结束后,小范围的讨论还在继续。展厅的灯光慢慢恢复照明,主办方在一旁收拾资料,几位听众站在展台前对着几张器物图片研究纹样的排列和铸造痕迹。张教授和杨副院长一边走出会场,一边还在就某个地层的顺序低声交流。那一刻,现场既有学术的严谨,也有些像老朋友之间无关紧要却耐人寻味的窃窃私语。空气里有一种大家都觉得学到了东西的余温,像是一场讨论后还没散的烟火。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