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6:47的时候,路面就已经能看出不对劲,车速降到很慢,很多车在匝道口前排队。过往司机反映是走走停停,频繁踩刹车。路面监控、电子屏和广播都不停地提醒大家慢行,交管也在盯着,不过官方并没有发事故或封闭的通告,主要就是车太多,压得过不去。
京开高速进京方向西红门到新发地一带,目前车流堆积,交通运行压力集中。
早上6:47的时候,路面就已经能看出不对劲,车速降到很慢,很多车在匝道口前排队。过往司机反映是走走停停,频繁踩刹车。路面监控、电子屏和广播都不停地提醒大家慢行,交管也在盯着,不过官方并没有发事故或封闭的通告,主要就是车太多,压得过不去。
回头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清晨5:30到6:30这段时间,本来就是进城车流在积累。新发地那块儿早市一开,配送货车、菜贩子、商户进出,再叠加上上班族赶时间,车就全往一个点儿挤——这就是所谓的高峰“叠加”。京开高速作为进城主干道,自身承载量就不小,但遇上市场配送高峰,瞬间就被顶满了。
地形上也有问题:西红门到新发地那段出口多、匝道多,车道合流频繁。很多司机为了早一步进城会提前换道或在匝道前排队,合流处就成了瓶颈。货车和小车混在一块儿,速度差别大,交通波动就被放大。现场还能看到有人为了插队抢道,后面的车只好急刹,这种连锁反应让后面的路段跟着慢下来。
监控显示拥堵不止在主线,匝道和附近辅路都被牵连。朋友圈里有人发了视频,车灯排成长龙,动弹不了,有人按平常时间出门却被堵了半小时。交管的态势感知系统把这段标为“拥堵”,把信息推到路况平台上,提醒大家要么绕行要么放慢速度。
这类情况不是某辆车撞了或路面施工造成的突发事,而是一种常见的高峰现象:短时间内太多车辆涌到一个节点,超过了它的瞬时通过能力。对新发地的货运来说,早市有固定时间窗,配送集中是常态,硬要全部往早上堆,路网就受不了。私家车主出行时间又高度集中,合在一起就更糟糕。
现场几位司机的碎碎念能说明问题。一位经验多的老司机说这路早高峰一直这样,市场车多,大家互相礼让点就行。年轻司机则抱怨导航给的替代路线更慢,改走主线还是被卡住。听着就知道,问题不是谁开的技术差,而是出行需求在同一时间撞到了一起。
应对上,比较实际的做法还是避开高峰。能换地铁就别上高速;能错开半小时出发就早点或者晚走一点。实在要上高速的,进匝道前就先观察、规划好车道,别到了匝道口才慌忙换线。遇到排队就保持安全距离,别动不动就变线。货运司机如果能把市区配送时间往非高峰靠,能把压力分散开来。交管临时在关键合流口派人疏导,也能立刻见到效果。
在路段管理层面,短时能用的手段有动态车道管理、调整信号配时、现场指挥等,能缓解一点。长期需要考虑的是怎样把货运高峰往外推、改进匝道容量配置、提高公众出行替代率。这些措施见效慢,但每一点优化,都可能在下一次高峰里减少拥堵波。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发布做得还算及时。@北京TOCC在早上把路况发出来,路况广播、电子显示屏也在提醒。社交平台上不少人转截图和短视频,扩大了提醒范围。现场没有看到事故救援或管制处置,画面主要是车流堆积、通行效率下降,交管在呼吁大家礼让并注意安全。
最后一条实用建议:出门前看看@北京TOCC的实时提示,能及时知道路况,必要时改走公共交通或调整出发时间。
来源:聪明的孔雀yleN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