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族犯错,该流放流放,该削爵削爵;老百姓哪怕倒点多余的灰,都要被治罪。
人到中年,见过太多同事起起落落:
有人能力强到独当一面,却突然被边缘化;
有人总想着耍点小聪明,最后把自己坑了。
说到底,都是没看透“活下来”比“赢一时”更重要。
我翻历史的时候,总觉得商鞅、韩信这些人,就像身边的某些同事。
他们的结局,藏着3条最实在的职场规矩,今天掰开了说。
商鞅变法有多牛?秦国一下子从边陲小国变成霸主。
但他太狠了:
贵族犯错,该流放流放,该削爵削爵;老百姓哪怕倒点多余的灰,都要被治罪。
他觉得只要制度硬,就能压住所有人。
结果呢?秦孝公一死,那些被他得罪光的人联手反扑,没人帮他说话,最后被车裂。
说实话,我在私企待了十几年,见过不少这样的人。
老板让他管考勤,他天天盯着谁迟到30秒;让他审报销,连同事请客户喝杯奶茶都要卡。
觉得自己“按规矩办事”特正义,却没想想:
你今天用规矩逼死别人,明天别人就会用规矩堵死你。
职场不是战场,制度是用来兜底的,不是用来伤人的。
偶尔让人一步,给别人留余地,其实是给自己留退路。
韩信的军事才能,放整个历史都排得上号。但他有个致命毛病:拎不清自己和老板的关系。
刘邦跟项羽打得最胶着的时候,韩信派人来说:“我这边拿下齐国了,你封我当个‘假齐王’吧。”
刘邦气得骂娘,心里肯定想:我这儿快撑不住了,你还趁机要官?
后来天下定了,韩信还总念叨“我功劳多大”,甚至跟别人说“刘邦带兵不如我”。
这不是作死吗?
其实职场也一样。我前公司有个技术总监,代码写得没人能比,老板特别倚重他。
但他总在会上跟老板叫板:“你这方案不行,听我的”,私下还跟我们说“老板懂个屁”。
结果呢?新项目启动,老板直接找了个新人牵头,把他晾在一边。
能力是让你上桌的筹码,不是让你跟老板叫板的资本。
老板需要你干事,但更需要你“可控”。
太狂,太想压过老板一头,再强的能力,也成了催命符。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玩权谋那叫一个溜。
想提拔谁,表面上跟人客客气气,背地里捅刀子;怕别人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就故意堵死言路。
他觉得只要把对手都搞下去,自己就能稳坐高位。
可临死前,他推荐的人反过来咬他一口,身边连个真心说话的人都没有。
死后没多久,就被抄家,名声臭了几百年。
我见过最恶心的同事,就是靠打小报告上位的。
谁跟领导走得近,他就说谁坏话;哪个项目快成了,他就偷偷使绊子抢功劳。
刚开始确实爬得快,但不到两年,全公司的人都躲着他,最后老板也觉得这人“心术不正”,找个理由把他开了。
说实话,职场里没人是傻子。
你耍的那些小聪明,别人可能一时没发现,但迟早会被看穿。
靠算计得来的位置,就像沙堆的城堡,风一吹就塌了。
管仲能辅佐齐桓公成霸主,不光是能力强,更懂“给别人好处,自己才能得好处”;
郭子仪能在唐朝乱世里善终,不是因为他打仗多厉害,而是他知道“老板需要时往前冲,老板放心时往后退”。
历史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前人用命换来的教训。
咱们这些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混职场图的不是一时风光,是能安稳走到最后。
记住:别做商鞅那样的“愣头青”,别学韩信那样的“白眼狼”,更别当李林甫那样的“算计精”。
能力配上脑子,才能走得远。
来源:历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