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作人员戴上手套,把第47号纸箱轻轻抬上推车——箱里是他1972年回国探亲时手写的“量子场论补注”,纸页已经发黄,但蓝色墨水笔迹像新的一样。
杨振宁走后第100天,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地下恒温库第一次开门。
工作人员戴上手套,把第47号纸箱轻轻抬上推车——箱里是他1972年回国探亲时手写的“量子场论补注”,纸页已经发黄,但蓝色墨水笔迹像新的一样。
这一幕被监控拍下,三天后剪成15秒短视频,在B站冲上热搜。
弹幕齐刷刷刷着同一句话:“原来 genius 也会把草稿写满感叹号。
”
这不是煽情,而是信号:一代宗师留下的不只是传奇,还有可触摸、可下载、可二次创作的“数据矿”。2024年起,中科院物理所与清华联合把这座矿搬到云端——首批3.2万页手稿、1300册私人藏书、52盒录音带全部高清扫描,免费向全球开放。
想扒他的推导漏洞?
欢迎。
想把他随手画的费曼图做成表情包?
也行。
学术壁垒第一次被拆成“乐高”,谁都能上来搭一块。
翁帆现在的办公室在图书馆六楼,窗台上摆着一盆薄荷,电脑旁是A4打印纸,首页标题用Times New Roman加粗:《The Scientist's Odyssey》。
书稿第217页有一段批注,字迹紧凑:“1978年12月,李政道来信质疑‘宇称不守恒’推导,我与他通宵电话,最后共识:把脚注3改成‘在弱作用层面,对称性可能不是上帝的第一考虑’。
”批注旁边,翁帆用铅笔写了一行中文:“政道先生后来是否后悔,我们无从得知,但振宁一直把这句当作两人和解的暗号。
”这行字被出版社保留,将首次出现在中文版,时间定在2024年10月1日——杨振宁102岁诞辰,也是他们结婚20周年。
很多人关心“最后一击”。2023年2月,协和医院ICU,心电监护仪滴答作响。
杨振宁示意护士把床头摇高,要来透明胶片和马克笔,在氧气面罩下写下两行矩阵元。
医生劝停,他摇头:“This is the last order.”三个月后,这篇《宇称不守恒补遗》出现在《现代物理评论》,引用编号PRv91.e05101。审稿人评价:“97岁的老先生仍能给标准模型打补丁,这是物理学的幸运,也是我们的汗颜。
”
有人把这篇短文截图发在推特,配文“退休?
不存在的”。48小时内点赞破十万,一条高赞评论说:“看完立刻关掉手机,去把拖了五年的博士论文又翻出来。
”——情绪价值拉满,比打十管鸡血都管用。
遗产不止于论文。
长子杨光诺在硅谷捐出父亲60年藏书,设立“杨振宁科学传承基金”,首笔3000万美元,只做一件事:让中美30岁以下的理论物理博士生互换实验室,机票、工资、医疗保险全包。
申请表格只有三个问题——1.你最想验证的疯狂假设?2.如果实验失败,你准备怎么哄自己开心?3.请用一句话向奶奶解释你的研究。
评审标准只有一条:让外行人读完想请你吃饭。
西湖大学后台数据更直观:杨振宁去世当月,他的个人档案被下载2.7万次,其中47%来自“00后”。
最热门检索词TOP3是“杨—米尔斯方程”“宇称不守恒”“如何找另一半”——年轻人把科学史当成长攻略,这是老先生没想到的副业。
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王晓透露,杨振宁临终前认知评估仍相当于75岁水平,秘诀只有两条:每天读《物理评论快报》半小时,读完用英文给作者写邮件挑错;晚餐固定吃一块蒸南瓜、半碗糙米饭,配两勺自己腌的梅子酱。
医生总结:“保持好奇,保持微饿。
”这八个字被医院印成书签,随出院小结一起发给患者,比任何保健品处方都受欢迎。
所以,当我们说“纪念”,到底在纪念什么?
是3.2万页手稿、102岁诞辰、还是那段跨越54岁的婚姻?
答案其实藏在B站弹幕里——“原来 genius 也会把草稿写满感叹号。
”天才卸下光环,变成可临摹的作息表、可下载的PDF、可投稿的基金,这才是最硬核的“不死”。2024年云端数据库上线那天,你只需点开网页,就能在屏幕左侧看到一行小字:“Welcome to use Yang’s drafts, and don’t forget to write your own side notes.”——去写你的旁批吧,那是老先生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道作业题。
来源:单纯远山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