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检索了很多古籍,目前能查到三湘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南朝梁国的诗人吴均(469年~520年)在《酬闻人侍郎别诗三首》里写道:“子怜三湘薛,我忆五陵薇。”
湖南被称之为三湘四水。
四水比较好理解,即湘资沅澧四条汇入洞庭湖的河流。那么,三湘指的是什么?争议比较多,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
目前,关于三湘的说法主要有这几种:
1、漓湘、潇湘和蒸湘。
2、湘潭、湘乡和湘阴。
3、湘北、湘西和湘南。
4、潇湘、资湘和沅湘。
5、湘江道、衡阳道和辰沅道。
为了理清三湘的具体指代,我们先来看看“三湘”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我检索了很多古籍,目前能查到三湘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南朝梁国的诗人吴均(469年~520年)在《酬闻人侍郎别诗三首》里写道:“子怜三湘薛,我忆五陵薇。”
到了唐朝,三湘一词开始广泛出现于诗歌当中,如刘禹锡写的:“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我查到的唐诗里“三湘”一词出现不止百次,就不一一例举了。
根据对“三湘”一词的历史溯源,我们首先要否定掉两种说法:湘北、湘西和湘南;湘江道、衡阳道和辰沅道。
湖南在元朝以前,行政区划从来不是一个整体,大多数时候都是以雪峰山为界,东西分治。即使是在宋朝,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也是以雪峰山为界,把今湖南地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宋朝及以前的历史时期,根本就没有湖南的地域概念,也没有湘西、湘南和湘北的概念,而南北朝时期,三湘这个词就出现了。
至于湘江道、衡阳道和辰沅道,这是民国初年的行政区划了,更不能用来指代三湘。
我们再来看看三湘指代湘潭、湘乡和湘阴的说法。从年代上来讲,湘乡、湘阴和湘潭的地名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都已经出现了,但其就地理位置来说,三个地方相距很近,都位于湘江中下游,而南朝和隋唐时期,出现“三湘”字样的时词,大部分都写于湘江上游即今湖南南部。因此,就地域代表性来说,湘潭、湘乡和湘阴为“三湘”的说法很不全面,基本上不成立。
那么三湘的说法主要就集中在两种说法:其一,漓湘、潇湘和蒸湘;其二,潇湘、资湘和沅湘。
按照元朝以前,今湖南地区东西分治的历史状况,我们很快就可以排除第二种,即“潇湘、资湘和沅湘”。明代的陈士元还有一种说法,三湘指的是潇湘,蒸湘和沅湘,这种说法也可以排除。
为什么把三湘锁定为漓湘、潇湘和蒸湘?我们还可以从唐诗中寻找答案。
我把所有出现“三湘”一词的唐诗理了一遍,极少有写于沅江流域和资江流域的(至少我没有发现),基本上写于湘江流域。而且,出现“三湘”的诗词,大部分为贬谪官员所写,我来举一些例子。
刘禹锡贬谪连州时所写的:“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唐朝时期连州还叫桂阳,属于江南西道,具体见我写的《跨越湘粤两省的桂阳郡,桂阳县是如何从广东搬到湖南的?》。
刘禹锡在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时的作品,却没有“三湘”: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说明,当时三湘的概念根本就没有包括沅江流域。
“去观国之岑寂,历三湘之崄巇。”李德裕贬谪岭南时所,翻越南岭时的作品。
“南去远驱逐,三湘五月行。”唐朝李频所作。
宋之问贬谪岭南时所作:“五岭恓惶客,三湘憔顇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愁君路远销年月,莫滞三湘五岭中。”这一句出自唐朝许浑的《送杜秀才归桂林》,很明显说的是从湘江下桂林。
综合以上的分析,三湘的概念就锁定在湘江及其支流了,这就是:漓湘、潇湘和蒸湘。
漓湘和潇湘为三湘之二,很好理解。按照现代地理测量,潇水最长,应为湘江正源,但人们习惯上认为,位于广西的湘江上游为正源。这段湘江属于古零陵郡地域,水系又与漓江通过灵渠相连,因此,漓湘和潇湘属于三湘就很好理解了。
蒸湘为何也能跻身于三湘之一?
湘江支流很多,如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和涟水等等。就长度而言,蒸水不算最长,为何能取代排在前面的耒水和舂陵水,位列三湘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蒸水汇入的位置为湘南重镇衡阳,发源地又是位于湘中的今邵阳市。邵阳在古代先后被称为昭陵、邵州和宝庆,但资江在北宋开梅山以前都不通航,官员往来都要从衡阳溯蒸水而上,故此蒸水的知名度较高。
按照我的观点,三湘还有一种说法,即遵循传统观念,以广西为正源的话,应该是潇湘、耒湘和蒸湘。
来源:沙鸥说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