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发条自拍,要修十次图;工作群汇报个进度,要重写三次文案;谈恋爱也得像防爆专家,一句话没说对就可能触发情绪地雷。摘要:朋友圈发条自拍,要修十次图;工作群汇报个进度,要重写三次文案;谈恋爱也得像防爆专家,一句话没说对就可能触发情绪地雷。
活得这么谨慎,简直像在考公务员。
可笑的是,根本没人发准考证。
我们以为自己在生活,其实是在答题。题目是谁出的?没人知道。反正不管怎么答,总有人能挑出错。
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叫“主体性匮乏”。
翻译成人话就是:你老觉得有人在盯你。别人一句“嗯”,你脑补出一整部《权力的游戏》。老板皱眉,你开始复盘自己从出生到今天的全部错误。
明明没人考你,你偏要把自己当考生。
有时候想想,问题好像从小时候就埋下了。
父母的爱,总带着条件。考一百分是好孩子,懂事听话才有糖吃。
于是我们从小被训练成专业的“表现者”。学习、考试、乖巧、微笑。一个不小心,你就被扣分。而那扣掉的,不只是分数,而是被爱的资格。
长大后,这套系统继续运行。
你开始在人际关系里迎合,在职场里取悦。明明想拒绝,却笑着说“好”;明明想发火,却假装“没事”。
你学会了隐藏。
在别人眼中,你温柔体贴、处事圆滑、懂得分寸。
在自己心里,你只想把人类社交规则一把火烧了。
等你进了社会,发现那种“被评分”的焦虑不仅没消失,还升级成全套套餐。
学校有分数,职场有绩效,社交有点赞。就算没人打分,你也会自己想象出一个看不见的“考官”。
朋友没秒回信息?扣分。老板语气冷淡?扣分。另一半今天没说“早安”?直接零分。你以为你在努力生活,其实你在被自己监考。
有次朋友对我说:“我最近总是睡不着。”我问她为啥。她说:“因为我老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我说:“准备好啥?”她愣住了——她根本说不出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焦虑不是因为要考,而是我们以为必须要考。
有主体性匮乏的人,最爱说一句话:“我想把事做到最好。”听着挺励志,其实是恐惧。
他们害怕出错,害怕被评判,害怕被人看穿。于是不断修图、改稿、反思、纠正。结果完美没等来,焦虑倒成了常客。
完美主义不是追求极致,而是害怕不被喜欢。你越想证明自己配得上,就越觉得自己不够好。
最后陷入循环:不完美→焦虑→修正→更焦虑。
有个网友说得好:“我活得像在投简历,每天都怕被社会淘汰。”
听着搞笑,其实挺心酸。
解决的办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心理学叫“重建主体性”,我更愿意叫“别再瞎答题了”。
第一步,先承认,那所谓的考官是幻觉。
没人真的在审你,除了你自己。那些脑海里的“我必须”“我应该”,都是你小时候被条件式爱训练出来的残影。
第二步,允许自己“不过关”。
允许自己犯错、说错话、偷懒、发呆。允许你在某个夜晚一事无成,也不觉得羞耻。当你敢于不完美的时候,你才开始真实地活。
第三步,把注意力从外面收回来。
问问自己:“我现在想干嘛?”而不是“别人觉得我该干嘛?”写日记也好、散步也行,哪怕只是吃饭时不看手机,都算在练习。
人生没考官,只有你自己。你不是考生,是出题人。
你出什么题,生活就是什么样。
所以放下笔,世界也不会崩塌。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人生真有考官,他大概早就被我们逼疯了。
因为我们答得太认真,太怕扣分,太不敢活。
可世界的本意,从来不是考试。它更像一场开放麦,你上台讲点自己的故事,讲错词没人笑话,讲好笑了大家鼓掌。
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你可以迟到、失误、搞砸;你可以有点自私,也可以懒惰一阵。没关系。你不是被打分的对象,你只是来体验的乘客。
所以,收起那支笔,走出那间不存在的考场。别再急着交卷。
外面的风很软,世界在等你回到自己。
来源:湖北台艺术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