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质宫焕新亮相:多重价值加持,何时能跻身“国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0:07 2

摘要:这座矗立在长春新民大街制高点的建筑,不仅完成了自身的 “新生”,也恰逢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推进更新升级的关键阶段——两侧百年建筑陆续活化,文旅场景不断丰富,形成了老街区与新活力的奇妙共振。

10月27日,作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吉林大学地质宫焕新亮相。

这座矗立在长春新民大街制高点的建筑,不仅完成了自身的 “新生”,也恰逢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推进更新升级的关键阶段——两侧百年建筑陆续活化,文旅场景不断丰富,形成了老街区与新活力的奇妙共振。

就在这新旧交融的节点上,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随之浮现:承载着伪满遗址记忆、见证新中国地学发展、如今又成为街区文旅核心的地质宫,何时能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地基下的时光:从伪满遗址到地学圣殿。

长春新民大街的地势高处,朱漆廊柱与琉璃瓦顶的地质宫静静矗立,其台基之下埋藏着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忆。这里最初规划为伪满帝宫遗址,1952年,时任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挥下第一锹土,在废墟之上开启了新的建设篇章。1954年盛夏,这座融合中式斗拱飞檐与现代建筑规制的仿古建筑落成,成为新中国地质教育的起点。

七十载岁月中,地质宫的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时代印记。它见证了李四光、喻德渊等地质泰斗在此传道授业,也孕育了翟裕生、林学钰等二十余位两院院士的学术生涯。“时代楷模”黄大年曾在此留下“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的深情告白,让这座建筑超越了物理空间,成为中国地学人的精神图腾。2010年的全面修缮与2025年的焕新工程,更让这份历史记忆在保护中不断延续。

02。

当代使命:博物馆里的科学课堂。

经过2025年的修缮,地质宫的屋面瓦重焕光彩,屋架结构得到加固,这座《人世间》的取景地正以全新姿态履行当代使命。作为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核心载体,其2000平方米的展厅内藏着地球46亿年的密码——从38亿年前的太古宙岩石,到完整的猛犸象化石骨架,再到被誉为“宝石界大熊猫”的吉林陨石切片,每一件藏品都在诉说地球的演化史诗。

这里既是科研高地,也是科普殿堂。每周三的“地质开放日”里,高校学者会为市民解析岩石纹理中的地质变迁;寒暑假的“小小地质家”训练营中,孩子们通过触摸矿石感受地球脉动。修缮后的数字化展厅更引入VR技术,让观众“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或“登上”珠穆朗玛峰,实现了科学传播的时空突破。

03。

国保之问:价值标尺下的建筑答卷。

地质宫能否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答案藏在国保单位的四大评选标准中。从历史价值看,它矗立在伪满帝宫遗址之上,是新民大街中轴对称格局的起点,这种“中国传统都城规划与西方现代理念结合”的空间特征,使其成为研究长春近代城市史的活标本。

在艺术价值层面,作为长春首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绘手法的仿古建筑,其褐色陶砖外墙与深红色琉璃瓦顶形成的视觉体系,完美诠释了伪满时期“折中主义建筑”的精髓,与沿线的伪满国务院等旧址共同构成亚洲近代建筑的经典群落。而科学价值上,它承载的地质科研成果与教育遗产,在国内同类建筑中独树一帜。

更关键的是社会价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学圣殿到如今的城市文化地标,地质宫的功能延续性与活态利用水平,恰好契合了国保单位“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时代要求。

04。

街区共生:文旅融合的长春实践

焕新后的地质宫,正成为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引擎”。根据《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正打造“一轴两翼”的文旅格局,地质宫所在的文化广场正是北部端点的核心节点。

可以设想一下,地质宫与街区新场景形成的奇妙联动:游客可先在地质宫触摸陨石,再沿新民大街的16米宽散步道西行,探访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上午在“小小地质家”课堂研学,午后可在街区的言几又书店翻阅地学书籍,傍晚则到口袋公园参与“星空地质沙龙”。这种“博物馆+街区+场景”的融合模式,让地质宫的科学内涵与街区的历史底蕴、商业活力产生化学反应。

当暮色为地质宫的琉璃瓦镀上金边,这座跨越七十载的建筑,早已不是单纯的砖石结构。它是伪满遗址上生长出的文化新生命,是新中国地学教育的精神坐标,更是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升级的核心引擎。从2010年的全面修缮到2025年的焕新亮相,地质宫始终在“保护”与“活用”中寻找平衡——既守护着建筑本身的历史肌理,又通过博物馆、科普课堂等形式,让地学知识走进大众生活。

05。

关于“能否评上国保单位”的疑问,或许答案已藏在它与城市共生的故事里:作为研究长春近代建筑史的重要样本,作为承载中国地学发展记忆的精神地标,作为激活新民大街文旅活力的关键节点,地质宫早已超越“建筑”的定义,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无论未来是否跻身国保行列,它都将继续以鲜活的姿态,连接过去与未来——让游客在触摸陨石时感知地球的浩瀚,让市民在漫步街区时读懂城市的变迁,让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都能听见历史与时代共振的回响。

新民大街上,这场“老建筑焕新”与“历史街区活化”的双向奔赴,也将为更多城市的文化传承,提供一份来自长春的生动范本。

来源:纯粹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