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一项针对2597名住院心衰患者,长达五年(2014年至2019年)的追踪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悖论”:在短短几年间,我们的心衰患者变得更老**、合并的疾病更多、病情更加复杂,但他们的五年生存率却整体提高了近12%!
“心力衰竭”,俗称“心衰”,被誉为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它的凶险程度,让无数患者和家属闻之色变。
然而,一项针对2597名住院心衰患者,长达五年(2014年至2019年)的追踪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悖论”:在短短几年间,我们的心衰患者变得更老**、合并的疾病更多、病情更加复杂,但他们的五年生存率却整体提高了近12% !
为什么患者的身体底子看似更差了,预后却反而更好了?这背后,不仅藏着心衰诊疗领域的巨大进步,更揭示了现代心衰患者正在发生的**“表型巨变”**。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与心衰抗争,了解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您看清疾病的**“新面貌”**,并制定更精准的治疗和管理策略。
在过去,提到心衰,我们最常想到的是HFrEF(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也就是心脏收缩无力、泵血功能明显下降的情况(EF值低于40%)。这是心衰的传统“主角”。
但这项研究发现,从2014年到2019年,心衰患者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HFrEF(旧主角)比例显著下降27% 。HFmr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型心衰,EF 40%-49%)增加了53% 。HFpEF(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EF ≥50%)则经历了爆炸性增长,比例暴涨92% 。这意味着,HFpEF正在成为现代心衰患者中的**“新主角”**。
HFpEF意味着什么?
它常常被称为“老年心衰”。这类患者的心脏功能不是“泵血无力”,而是“灌血不畅”——心脏舒张功能受损,心室无法充分松弛和充盈血液。
HFpEF的诊断和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的难题。**一方面,**它的症状与HFrEF相似,都是气喘、水肿,容易漏诊;**另一方面,**它的病因与全身的多种并发症密切相关,且缺乏像HFrEF那样疗效确切的“基石”药物(如过去几年才出现的、针对HFpEF的新药)。
心衰患者群体的这一“表型转移”,清晰地勾勒出:我们面对的心衰患者整体上正变得更老、病情更复杂。
表型转变的背后,是患者身体状况的全面复杂化。
数据显示,从研究初期到末期,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从59.7岁增加到了64.8岁 。同时,女性患者的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 。
更关键的是,他们携带的并发症负担呈持续上升趋势 。每位住院的心衰患者,平均携带着近5种(4.7种)并发症 。
有几种疾病的增幅,尤其值得警惕:
高血压: 患病率增加了19% 。高血压是心衰最常见的共存疾病,也是导致HFpEF(心脏壁变厚、僵硬)的最主要推手 。主动脉瓣狭窄: 患病率暴增113% 。这与患者的年龄增长高度相关,狭窄加重了心脏的泵血负担,极大地影响预后 。癌症: 患病率暴增104% 。心衰与癌症的共存,不仅治疗难度加大,预后也更加不容乐观。这可能与人口老龄化以及癌症早期检测项目的推广有关 。贫血(Anemia): 患病率增加了45% ,尤其是在HFrEF患者中 。贫血会加重心脏负担,是心衰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提示我们: 现代心衰的治疗,已经从单纯的“强心利尿”时代,迈入了**“多病共治”**的复杂时代。治心衰,必须先管理好并发症!
李大爷既有高血压(已患病十余年)和房颤(心衰的常见伴侣),几年前又被查出早期癌症 。2018年,他因为气短、双腿水肿入院,被诊断为HFpEF。
在传统的认知中,像李大爷这样高龄、多病、又是难治的HFpEF类型,预后似乎不会太好。
但李大爷入院的时间,恰好处于这项研究的**“第三阶段”(T3,2018-2019年)** 。
医生在给他治疗心衰的同时,采用了多学科会诊模式:
心血管科严格控制血压,并针对性地使用了当时最新的HFpEF管理策略。内分泌科管理他的高血压和潜在糖尿病风险。肿瘤科根据心脏功能调整了癌症治疗方案,尽量避免使用高毒性的化疗药物。最终,李大爷出院后,经过长达几年的随访,情况一直保持平稳。
这个案例印证了研究中最核心的发现: 即使面对像李大爷这样更老、病更多的复杂患者,整体的五年生存率依然得到了显著提高 。
患者整体变复杂,为什么生存率反而提升了?
答案藏在两个方面:
HFrEF治疗的革命性成功: 尽管HFrEF患者比例减少,但他们是生存率提高的主力军 。HFrEF组的5年生存率从45.7%提升至57% 。这得益于过去十年,针对HFrEF的**“黄金四联”**(ACEI/ARNI、β受体阻滞剂、MRA和SGLT2抑制剂等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普及 。 数据暗示: 研究发现,虽然ACEI/MRA/利尿剂的总体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这一下降主要发生在HFrEF患者中 ,这可能暗示了治疗策略的优化和转变,比如用疗效更优的ARNI替代ACEI,从而在更少的用药比例(或不同的药物选择组合)下,获得了更好的疗效。诊疗体系的整体进步: 医院在管理心衰方面变得更有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排除了心衰表型、年龄、性别等所有影响因素,在后期的住院(T2和T3)本身,仍然是患者获得更长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 。这说明,从诊断技术、药物使用到多学科管理、住院护理,整个医疗体系的进步,才是心衰患者整体受益的根本原因 。乐观面对: 心衰并不可怕,它正在向慢性病管理的方向发展。医学进步已经让患者,特别是HFrEF患者,看到了更长的生存希望。关注“共病”: 对于占据主流的HFpEF患者(如文中的李大爷),仅仅治疗心衰是不够的 。心衰的管理必须聚焦于并发症。如果您患有心衰,请务必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定期检查房颤和主动脉瓣狭窄 ,与您的医生共同管理这些伴随疾病。只有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定制化、多学科、注重共病的综合治疗,我们才能持续巩固和扩大心衰生存率的“胜利果实” 。
参考资料:Doryńska A, Drohomirecka A, Topór-Mądry R, Łazarczyk H, Zieliński T, Rywik TM.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phenotypes over tim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atient prognosis. Pol Arch Intern Med. 2025 Oct 28;135(10):17119. doi: 10.20452/pamw.17119. Epub 2025 Sep 12. PMID: 40938114.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