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5000起征点真低?14亿人里月入超5000的到底有多少 数据说真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3:21 2

摘要:打开手机刷新闻,总能看到有人讨论个税起征点的事。有人说"5000块现在够干嘛?起征点早该提了",也有人说"月薪过万的人一大把,该多缴税"。每次看到这些争论,我都忍不住想:大家嘴里的"普遍收入"到底准不准?14亿人里,真的有那么多人月入超过5000元吗?5000

打开手机刷新闻,总能看到有人讨论个税起征点的事。有人说"5000块现在够干嘛?起征点早该提了",也有人说"月薪过万的人一大把,该多缴税"。每次看到这些争论,我都忍不住想:大家嘴里的"普遍收入"到底准不准?14亿人里,真的有那么多人月入超过5000元吗?5000元的起征点到底是高是低?今天就用2025年的最新数据,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

先澄清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讨论收入时喜欢说"14亿人里有多少",但这其实不太准确。毕竟14亿人里包含了老人、小孩、学生这些没有工资收入的群体。真正有参考价值的是就业人口数据,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劳动统计调查中心的报告,我国就业人口是7.58亿人。咱们今天的讨论,就围绕这7.58亿就业人群展开,这样才更贴合个税缴纳的实际情况。

那这7.58亿就业者里,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有多少呢?收入研究机构2025年5月的《中国居民收入层次划分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数据显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群体占了53.2%,其中3000元以下的有1.78亿人,3000到5000元的有2.25亿人。而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总共占比46.8%,算下来大概是3.55亿人。

这个数字可能会让不少人吃惊。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大概率会觉得"不对啊,我身边同事月薪都过万了"。这其实是个很典型的认知偏差,心理学研究院2025年6月的报告解释过这事:人总是和收入水平差不多的人打交道,社交圈同质化会让我们高估整体收入水平。我有个朋友小赵在深圳做互联网,月薪2.5万,周围同事朋友收入都差不多,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中等偏上",看到数据才发现,自己已经排进全国前5%了。

要是把超过5000元的收入再细分,情况会更清楚。5000到8000元这个区间的人最多,有1.5亿,占就业人口的19.8%;8000到10000元的有0.71亿人,占9.4%;真正月薪过万的,加起来也就1.33亿人,占比17.6%。换句话说,在我国的就业人群里,每六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能拿到月薪过万的收入。

而且收入分布的地域差距大得超出想象。一线城市月收入过万的比例能到38.2%,新一线城市是27.6%,但到了三四线城市就只剩9.7%,县城更是只有5.3%,农村地区才2.1%。这意味着同样是月入5000元,在县城可能已经算中等偏上收入,能过得比较宽裕,但在一线城市,扣掉房租、通勤费后可能所剩无几。用统一的起征点,确实会让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金融、互联网、IT、能源这些热门行业,月收入过万的比例分别是63%、58%、52%和47%,而很多传统行业连10%都不到。学历和年龄对收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里,月入过万的占38.2%,大专生是15.7%,高中及以下学历只有5.4%;36到45岁是收入峰值期,过万比例28.3%,25岁以下的年轻人里,能过万的只占7.3%。这些数据说明,收入高低和行业、学历、经验密切相关,不是简单一句"努力就能高薪"能概括的。

看完收入数据,再回头说个税起征点的问题。现在大家说的5000元起征点,其实是2018年确定的,至今已经七年没调整过。这七年里物价涨了不少,难怪有人觉得起征点低了。但判断起征点合不合理,不能只看绝对数字,得结合实际的纳税情况和国际标准来分析。

先看我国的个税缴纳现状。国家税务总局2024年的数据显示,在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里,超过七成的人不用缴个税,剩下不到三成缴税的人里,60%以上只按3%的最低税率缴税。年收入不超过12万的人,扣除各项费用后基本不用缴税,真正缴税主力是高收入人群——年收入100万以上的人虽然只占申报人数的1%,却缴了一半以上的个税,前10%的高收入者贡献了九成以上的个税收入 。

这个情况说明,现行的个税制度其实已经实现了"高收入多缴、低收入少缴或不缴"的效果。如果真把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会怎么样?有学者算过一笔账,加上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要是所有扣除项都能享受,月收入得达到一万七八以上才需要缴税。这样一来,缴税的人会更少,个税筹集财政收入的能力会被削弱。要知道,2022年我国个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只有8.3%,不仅远低于美国的56.4%,还低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21.9%的均值 ,税基本身就比较窄。

再看看国际对比,衡量起征点高低,通常会看基本减除费用和平均工资的比值。2024年我国这个比值,和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比是0.49,和私营单位比是0.88。而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这些国家,比值最高的英国也才0.29,日本更是只有0.03 。这么看,我国的起征点其实不算低,甚至比不少发达国家还要高。

可能有人会说:"就算比值高,但生活成本不一样啊,5000元在大城市不够花。"这个问题其实政策已经考虑到了,因为5000元只是基本减除费用,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抵扣项。比如社保费可以专项扣除,还有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这些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还提高了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这三项的扣除标准 。拿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举例,月薪8000元,扣除社保后大概剩6500元,再加上1000元的住房租金扣除,实际应纳税所得额就只有1500元,按3%税率缴税,每月只交45元,压力并不算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10月1日起,个税扣缴有了新变化,这对很多平台从业者来说是个好消息。以前像抖音主播、美团骑手这些人,收入是按次预扣税,每笔收入单独算,很容易多扣税,得等第二年退税。新办法改成了按月累计预扣,把所有平台的收入合并计算,税负更合理了。有个例子很直观,主播10月赚1万、11月赚1.2万、12月赚1.5万,旧政策要扣5920元,新政策只扣438元,差了一万多块 。这种调整比单纯提高起征点更精准,能让中低收入的平台从业者拿到更多现钱。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收入增长趋势。虽然现在月入过万的人只有17.6%,但和2020年的12.3%相比,五年已经增长了5.3个百分点。我小区的王叔叔开出租车,他说十年前月入过万想都不敢想,现在通过网约车平台努力干,月入过万已经不稀奇了,生活质量确实比以前好不少。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大家的收入其实在稳步提升,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不过有个现象值得深思,就算是月入过万的人群,也不是都过得很宽裕。财富管理研究院的研究显示,这部分人里57%都有"月光"问题,每月收入基本花光,没什么财富积累。这背后可能是房贷、教育、医疗等大额支出的压力,所以收入数字高不代表抗风险能力强,这也是讨论个税政策时需要考虑的实际情况。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还是觉得"起征点该提",也有人会觉得"现在的政策挺合理"。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立场不同。在一线城市做互联网的年轻人,身边都是高收入群体,自然觉得5000元太低;但在三四线城市的传统行业从业者,可能觉得月入5000已经很不错了,不想多缴税。

政策制定者其实面临着两难选择:提高起征点,能减轻中高收入群体的负担,但会弱化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还会减少财政收入;维持现状,能保证税收的调节作用,但确实让部分生活成本高的人群觉得压力大。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过调整专项附加扣除,比如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设定差异化扣除标准,可能比单纯提高起征点更灵活,也更公平。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现在的月收入是多少?扣除各项费用后,每月要交多少个税?你觉得5000元的起征点需要调整吗?如果调整,你觉得调到多少合适?或者你有其他更合理的个税改革建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来源:柚点小脾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