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惊喜地发现,22年新课标改版后,也有了文化自信的内容。主要强调,通过语文学习,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二胎妈妈,我一直觉得,不管孩子以后是否成材,一定要先成才,也就是成为一个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的人。
我惊喜地发现,22年新课标改版后,也有了文化自信的内容。主要强调,通过语文学习,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别说,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地做到了契合当下孩子们的需求以及培养目标。历史对孩子来说,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但通过日常的引导,孩子们就会慢慢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真正理解“自己是个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又应该做些什么?
刷新闻看到郭晶晶带着一家人在大英博物馆被偶遇,这件事儿还上了热搜。拍照的网友说,霍先生全程给孩子讲解中国馆的文物知识,三个孩子听得很认真。
记得之前还看到王菲、孙俪、章子怡、李湘等明星,假期都会带孩子去博物馆,比如卢浮宫、纽约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
说真的,这种用认识国宝文物的方式,给孩子打开眼界,还能长知识,值得家长们借鉴。可能我们走出国门不是很方便,但也有其他方式可以平替,我整理了三种方式,带娃增加文化自信,用这篇内容一起分享给你!
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孩子们处在多元文化的洪流中,如何保证他们在纷繁复杂中,依然能保持清醒,不迷失方向呢?答案就是——培养文化自信。
拥有文化自信的孩子,能以更平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不盲目跟风,也不轻易被外界左右。
因为,他们深刻的知道,自己是哪里人,文化根基在哪里?文化特色是什么?这种笃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他们日后皮筋战机、勇往直前的“利器”。
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语文教改后,国学内容的比例增加,古诗和文言文的比例增加,这也是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直接体现。
现在高考中,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试卷,古诗词的分数占比都有增加,北京甚至高达44分。
这也充分说明,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我们的孩子有了文化自信,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会逐渐提升。
记得看过一期董宇辉的直播,当时是走访名胜古迹,他说,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自嗨。我们顺着这个意思理解,就是说,真正地看到,感受到,才能拥有。
那么,我家普通家长带孩子增加文化自信,用什么方式更好呢?分享下我总结的三种方式,或许你也可以带娃实践起来。
方式一:逛博物馆
我们家基本上每年会去2~3次博物馆,每次去,娃们都会先走马观花一下,然后蹲在自己喜欢的展品前面细细品味。如果遇到有组团参观的,还可以跟着蹭个讲解。
现在县城、市级、省级,基本上都有博物馆,而且是免费参观的。周末、假期带娃去看看,真的很不错。
我到现在还会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威海博物馆参观,看墙上的《七子之歌》,把自己看哭了。那一刻,我真的是深深地共情了,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方式二:从书籍获取
用书籍带孩子认识世界,是最方便又省钱的一种方式。而且,市面上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非常多。比如我和孩子在看的《国宝回家记》,记录了30个国宝回到祖国的故事,适合8-12岁的孩子阅读。
这本书以第一视角,用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跟读者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离家之痛和回家之喜。书中的文物不只是一个“旧物件”,还跟时代、国家、世界紧密相连。
1000多岁的一口石椁,2800多岁的晋侯酥钟,3000多岁的子龙鼎,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从出生到被带走,又回到祖国怀抱的曲折历史。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300多岁的邓峪石塔,1996年被盗墓贼带走了塔刹,1988年被带走了部分塔身,2017年才回到山西,到现在为止,塔刹部分还没有找回来。
在海外兜兜转转的几年中,邓峪石塔被倒卖了好几次,最后被捐赠到台湾的一所寺庙,负责看护的惟觉方丈一直致力于送邓峪石塔回国,直到圆寂也没有等到。
看到这一篇内容时,我的眼泪忍不住下来了。曾经我们的国家弱小,多少文物就这样被盗走辗转卖掉,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何等的不容易啊!
书中的30个文物,是作者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顶级国宝,目前有的在各个省市的博物馆,我们或许没办法一个个带孩子亲临,但可以用这本书,带他看看“穿越千年的打击乐器”晋侯稣钟、“盛满父爱的盘子”晋公盘、“两千多年前的保安室”绿釉陶望楼……
书中有100多张文物高清图,每一张都非常珍贵的,也能让孩子亲子领略国宝之美。当然了,如果你想带孩子去跟这些文物“见个面”,书上也有引导,30个国宝分散在18个博物馆,假期可以带娃去瞧瞧!
方式三:带孩子做手工
传统节日,或者是传统文化课,都可以带孩子用手工的形式,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比如,春节带孩子用彩纸剪裁写福字、写春联;端午节用纸盒做龙舟造型、香囊;中秋带孩子用卡片制作月球模型、折叠灯笼;重阳节带孩子编织菊花、仙鹤图……
枕边育儿寄语:
说待敌,文化自信就是中华文化魅力的生动展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孩子在多元化文化洪流中,依然能保持坚定立场、独立思考的坚实后盾。希望我们的孩子,都可以成长为能明辨是非,懂得珍惜,有担当、有道德,有文化自信的人!
来源:IF枕边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