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强汉盛唐、雄明三朝,到末期都被打得支离破碎,连中原都守不住。结果清朝这“满清老爷们”,临死前还能守着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地盘,这不怪吗?难道真是走了狗屎运?
强汉盛唐、雄明三朝,到末期都被打得支离破碎,连中原都守不住。结果清朝这“满清老爷们”,临死前还能守着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地盘,这不怪吗?难道真是走了狗屎运?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是在敦煌的莫高窟外面。一个本地向导半开玩笑地说:“要是汉唐那时候有列强,中国的地图可能早就变样了。”这句话让我想了半天。
后来查了资料才发现——清朝末年的完整,不是幸运,而是时代使然。
汉朝的巅峰,疆域超过600万平方公里。
汉武帝那会儿,北打匈奴、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威风得一塌糊涂。可到了东汉末年呢?三国割据,西域丢了,北地被胡人占,汉家天下成了拼图。
唐朝更夸张。盛唐疆域破1000万平方公里。
几乎横扫中亚。可安史之乱一爆发,吐蕃夺了河西,阿拉伯拿了西域,五代十国的中原简直成了碎玻璃碴。
明朝也不例外。永乐年间的明帝国,东北控奴儿干,西南设土司,海上有郑和。
可崇祯上吊那年,辽东丢了、蒙古乱了、四川成了张献忠的地盘。老百姓在战火中连口热粥都喝不上。
这些朝代的结局,都一样:天下大乱、版图缩水、碎到心疼。
可到了清朝,剧情反转。 1911年清亡的时候,外东北、外蒙古、藩属国是没了,但关内十八省、东北、新疆、西藏、蒙古大部分都还在,整整1000多万平方公里。
更关键的是——没碎!
为啥?在我看来,有三根支柱。
第一根支柱:特殊的制度设计。
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统治合法性本来就不稳,所以它特别懂得“分而治之”。
关内十八省——照搬明制,科举、文官照旧;
蒙古——搞盟旗制,尊重王公;
西藏——册封达赖、设驻藏大臣;
新疆——军政合一;
东北——封禁保护,视为龙兴之地。
这种“差异化管理”,虽然复杂,却稳住了边疆。 比起汉唐那种“一刀切”的郡县制,清朝这套像“多层包装盒”,哪里塌一个,还有其他支撑。
第二根支柱:新玩家改变了游戏规则。
这就是列强的登场。
汉唐明打来打去,都是东亚内部玩家在掰腕子。而到了19世纪,英国、俄国、日本、法国这些洋面孔登场了。
他们看上中国这块“巨型市场”,却谁都吃不下。
所以列强之间形成了一个诡异平衡: 要剥削中国,但不能让它散。
一个统一又虚弱的清政府,才是他们最喜欢的。租界、关税、通商口岸——都能分到。
可真要让中国碎成十几块,他们反倒得掐起来。
结果就出现了这种奇特现象: 清朝挨打、赔钱、割地,却没被肢解。 你说讽刺不?
别人靠武力保疆,清朝靠列强的博弈保疆。
第三根支柱:中国人的坚守。
这点最值得尊敬。 清政府腐败归腐败,但底下的人没躺平。 太平军、义和团、左宗棠、刘永福……无论动机多复杂,他们都在用命守土。
我去过镇南关,那段石墙残破不堪,可当地老人讲起冯子材的战斗,眼睛还是亮的。 那种“哪怕是腐朝,也不能让外人占”的信念,撑住了地图。
可以说,清朝的完整,不靠朝廷,靠民心。
但说白了,这份完整,是惨胜。
外东北、外蒙古各丢了150多万平方公里; 朝鲜、越南、缅甸成了别人家; 港澳被租、台湾被割; 赔款十亿两白银; 大片土地成了列强“势力范围”。
清朝的完整,是拿几百万平方公里、几代人的屈辱换来的。
汉唐明碎在内乱,清朝没碎,是因为外力锁住了它。
真正把那块“虚的地图”变成实实在在的国土的,是后来的人。 从辛亥革命到抗战,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那一代代人,用命把这张地图补完整。
历史有时候就这么残酷: 强如盛唐,也可能一夜崩塌; 衰如晚清,却靠别人的贪心苟延残喘。
但只要那份“守土”的心还在,地图就不会碎。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