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神话崩塌!医美茅台跌去千亿,中产女性不打针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2:36 2

摘要:一针玻尿酸,几千块,换来三个月的自信,一次童颜针,几万块,仿佛时间都慢了几拍。

在很多中产女性心里,医美一度是“最划算的投资”。

一针玻尿酸,几千块,换来三个月的自信,一次童颜针,几万块,仿佛时间都慢了几拍。

从“变美”到“变现”,社交媒体、短视频、明星滤镜,让这个行业在过去十年里光鲜得不像样子。

2020年前后,医美甚至成了财富密码,股市上有“医美茅台”爱美客,生活里有“新刚需”玻尿酸,朋友圈里人人都在谈“抗衰”。

那几年,爱美客市盈率高达300多倍,市值一度突破1700亿,被资本市场捧上神坛。

但时间没给它太多宽容。

四年过去,曾经的神话股跌去千亿,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童颜针代理权纠纷闹上仲裁。

整个医美行业,也从造富神话变成生存焦虑。

有人说,这只是一个公司遇冷,也有人说,这是整个“颜值经济”的崩塌。

真相是,这场滑铁卢,不止属于爱美客,而是整个消费医疗行业的一面镜子。

01

如果要列一张2020年代的暴利生意榜,医美一定榜上有名。

那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

疫情让人们长时间宅在家中,短视频算法又不断强化高颜值标准,职场年轻化的审美也在无形中施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变美成了普通人最直接的自救方式。

医美行业刚好踩中了三个交汇点,社会情绪的出口、技术国产化的起点,以及资本逐利的风口。

在那几年,中产女性几乎撑起了半个医美市场。

她们有稳定收入,有社交展示的需求,也有焦虑。

有人为了婚礼去打玻尿酸,有人为了升职加薪选择微调,更有人把每月工资的一部分留作抗衰基金。

那是医美机构门口永远排着长队的年代,整形、注射、美白、修复等等,像一场青春保卫战,让无数人心甘情愿付费。

行业利润的惊人程度,也让资本疯狂。

以爱美客为例,旗下逸美、嗨体和宝尼达等主打产品的毛利率一度超过90%。

打一针玻尿酸,成本可能只要几百块,却能卖到上千上万。

几乎没有哪个消费行业能达到这种利润水平。

更关键的是,那时监管还没完全到位,市场既混乱又充满机会。

从街头诊所到大型连锁机构,都在分食红利。

媒体、明星、带货主播把医美包装成轻奢品,一度成为都市女性独立的标配符号。

资本看得比谁都清楚。

2020年爱美客上市当天,股价暴涨近二十倍,市值突破千亿。

券商研报齐刷刷喊出“医美是下一个白酒”,基金经理争着买入,社交媒体把“医美茅台”这个称号奉若神话。

那几年,医美行业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焦虑在增长,钱在流入,监管在滞后。

它几乎具备了一个完美暴利行业的全部特征。

02

然而,一切的改变往往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

2023年之后,医美行业的空气开始变冷,顾客不再冲动,机构开始打折,股价一路下行。

当爱美客的动态市盈率从300倍跌到30倍时,资本才终于意识到,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已经变了。

最大的变化来自消费者。

疫情之后,中产家庭的消费心态被彻底重塑,那种月薪两万、敢花一万去打针的时代过去了。

房贷、孩子、学费、养老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美”的优先级,被现实狠狠压了下去。

过去的医美消费者,是情绪驱动型,看到同事变美就冲一针,刷到广告就去尝试。

而现在她们更算账,也更冷静,不是不爱美,而是不想被套路。

行业的卷,则让利润空间迅速塌陷。

大量新品牌、新诊所疯狂入场,一线城市打价格战,二线城市靠赠品拼销量。

玻尿酸降价三成、肉毒素买一送一、童颜针首单免费,原本靠溢价赚钱的头部品牌被拖下水,医美的高毛利神话被彻底戳破。

曾经让爱美客一骑绝尘的“嗨体”“濡白天使”等明星产品,也被各种“平替”蚕食。

一位医美从业者的话很直白:“过去我们拼产品,现在拼谁活得久。”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监管。

医美其实一直游走在医疗与消费的灰区,既想轻盈地做消费,又必须承担医疗责任。

过去,靠模糊地带可以活得很好,如今,政策收紧、药监严查、机构备案、医生实名。

一整套合规体系压下来,让整个行业再也没法蒙混过关。

当违规广告、非法注射、假药假证被查得越来越多,医美从时尚消费变回高风险医疗,公众的信任也随之降低。

在这样的环境里,消费者开始退场,资本开始撤离。

2024年以来,医美赛道的一级市场融资锐减超过六成。

行业的热钱没了,故事讲不下去,剩下的只有冷冰冰的业绩曲线。

03

如果要选一个最能代表医美行业命运的企业,非爱美客莫属。

这家公司诞生于2004年,那时国内医美市场几乎被进口品牌垄断。

2009年,它推出国产玻尿酸逸美,成为国内首个拿到Ⅲ类医疗器械证的产品。

那一刻,爱美客成了国产替代的象征,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十年黄金期。

“嗨体”“宝尼达”“爱芙莱”,每一款都成了市场爆品。

在爱美客最风光的那几年,它几乎定义了中国医美的上半场,高利润、强品牌、资本化。

2020年上市时,爱美客市值突破千亿,券商纷纷称它是新消费奇迹。

甚至有人说,爱美客之于医美,就像茅台之于白酒。

但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光环,只维持了短短三年。

2024年开始,爱美客的增长曲线急转直下,营收增速从近50%掉到个位数,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1.5%,净利润下降近30%。

这已不是普通的“周期波动”,而是行业红利枯竭的信号。

面对下滑,爱美客开始疯狂找新故事。

它跨界做毛发医疗、推出新原料、强化再生针剂布局。

最引人注目的操作,就是收购韩国REGEN公司,拿下爆款产品“童颜针”AestheFill的母公司。

这笔交易原本是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没想到,刚收购完就陷入代理权大战。

原来,“童颜针”的中国独家代理权早在2022年就被江苏吴中旗下达透医疗拿下。

爱美客收购后,立刻发出“解约函”,要求终止代理;江苏吴中则反手起诉,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两家上市公司隔空撕扯,公告盖章、律师函来回上演。

这场仲裁,看似一场合同纠纷,实际上暴露了爱美客更深的焦虑:老产品卖不动,新增长点太慢。

收购REGEN,本意是拓展国际化、强化“再生医美”的技术优势。

但现实是,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再多的并购,也难掩产品的增长疲态。

曾经那种“靠一针玻尿酸撑起半个财报”的轻松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04

童颜针之争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暗流,是整个医美行业陷入的中年危机。

这个行业的问题,不在技术,不在需求,而在信任。

过去十年,中国医美靠情绪红利崛起,人们为焦虑买单,为形象投资,为自信付费。

可当社会整体进入理性消费时代,医美的魔力就被削弱了。

消费者发现,美丽不是药打多就能解决的问题,反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饮食、作息、情绪、健康,都和外貌息息相关。

医美,不再是唯一的答案。

而在市场端,价格战越打越狠,品牌差异越来越小。

爱美客、华熙、昊海、创尔,都在推类似的再生针、抗衰系列的名字不同,功效相近。

技术创新的门槛在提高,用户信任的门槛也在提高。

大家都在喊“创新”,但消费者的耐心却早被耗光。

更残酷的是,行业的生意逻辑已经变了。

过去靠概念、营销和高毛利就能起飞,如今必须靠技术、信任和复购。

但在一个信任被透支的行业里,复购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看到,上市公司们拼命跨界、买技术、砸广告、打价格,试图用一个又一个新故事稳住市场。

但故事终究会讲完,资本终究会冷却。

这场中场战事,没有赢家,有的在退场,有的在苟延残喘,有的还在幻想再造一个“医美茅台”。

但时代的风,已经不再吹向他们。

来源:高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