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原本心情轻松地浏览朋友圈或新闻动态,突然看到一条充满火药味的评论,字里行间全是讽刺、攻击,甚至无端挑起争端,瞬间让人心情跌到谷底。这种感觉就像走在干净的街道上,突然踩到一团湿漉漉的废纸,既难受又无奈。如今,网络空间渐渐
刷手机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原本心情轻松地浏览朋友圈或新闻动态,突然看到一条充满火药味的评论,字里行间全是讽刺、攻击,甚至无端挑起争端,瞬间让人心情跌到谷底。这种感觉就像走在干净的街道上,突然踩到一团湿漉漉的废纸,既难受又无奈。如今,网络空间渐渐成了负面情绪的集散地,戾气弥漫,但这样的局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
这种网络上的“情绪污染”伤害的不只是陌生人。像网友小李,原本只是喜欢看新闻下面的讨论,可时间一长,天天被各种谩骂、抱怨包围,心态慢慢变了。他开始对周围人失去耐心,工作中容易跟同事争执,回家后也常常对家人没好脸色,自己内心压抑,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不是个例,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网络上的负能量侵蚀,把虚拟世界的愤怒带进了现实生活。
更严重的是,这种情绪还会像病毒一样传染。有人在网上受了委屈,转头就把火发给最亲近的人;更有甚者,谣言常常裹挟着激烈情绪迅速传播。比如之前关于疫情的不实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引发不必要的抢购和恐慌,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也给防疫工作增加了额外负担。
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只靠某一方努力。监管部门需要制定更清晰的规则,明确哪些行为属于恶意煽动、恶意引战,平台也得承担起责任,不能只追求流量和热度。算法推荐不该只盯着“谁吵得凶”,而应多推送那些有温度、有建设性的内容,让善意和理性被更多人看见。
我们普通人也不是无能为力。面对那些让你心里不舒服的内容,别犹豫,该屏蔽就屏蔽,该举报就举报。多关注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多看看增长见识的知识分享,主动调整自己的信息摄入。别让算法把你困在愤怒和焦虑的循环里。
网络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空间,就像家里的客厅一样,每个人都希望它整洁、温馨。少一点攻击,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抱怨,多一点行动。当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这片空间添一份善意,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朗,住着也更舒心。
来源:妙招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