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全产品系列完毕—中端产品,NV5\NS15,A120和DAC-2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21:32 1

摘要:自己新开的NV系列并不是想做的中端,而是想做入门的,结果一不小心做成了中端了。什么,4寸不叫中端。这也行,反正它的售价就是一入门的价格,只是声音我觉得是中端了。谁见过低端可以良好的播放大型交响的箱子呢?我只是想做一只人声箱,用于大家桌面玩玩的。结果,它的人声确

拓展阅读:长篇连载,全产品系列完毕—入门产品,NS14\16,A90和DAC-1

继续回顾自己的中端产品系列

一、中端音箱NV5和NS15

1、自然声NV5

自己新开的NV系列并不是想做的中端,而是想做入门的,结果一不小心做成了中端了。什么,4寸不叫中端。这也行,反正它的售价就是一入门的价格,只是声音我觉得是中端了。谁见过低端可以良好的播放大型交响的箱子呢?我只是想做一只人声箱,用于大家桌面玩玩的。结果,它的人声确实没让人失望,但意外的是做好后,我发现它简直无所不能,从人声到JAZZ,从钢琴到交响,通通搞得定。关键是,它还只有4寸,5升出头的一个体积,轻轻松松可以放在桌面。

一开始我预想的是用它做一只顶级人声桌面箱,因此在选择振膜时我选择了纸基复合振膜。纸盆毫无疑问是最适合表现人声的振膜,它在中频上的耦次失真很丰富。而六层复合振膜则赋予了它在低频上的超低的失真,它采用三种纸基(也就是木桨、硫化木桨和漂白硫化木桨)以及麻、木棉、羊毛复合,多种材料的复合让它的刚性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又保留了基材的特性。说人话就是人声好的同时,它的低频失真也大幅度变小了。

一只4寸的桌面小音箱,低频下潜到了55Hz-3dB,这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它在-6dB的情况下可以实现46Hz的下潜,这比很多5寸的表现还好。更重要的是,它在不到80Hz就能实现1%的谐波失真,这远远强过同类的音箱,甚至已经可以和NS15相比了。要知道,很多6.5寸箱都满足不了100Hz小于1%的谐波失真的要求。这也是自己认为它是一只中端音箱的关键,中端不中端是由指标来定义的。至于好听不好听,这个是由单元、分频和调音决定的,而这也是它的强项。

这让它除了人声醇美外,还有相当宽松的低频表现,以及远超过其口径和体积的动态。一旦拧大音量,大动态交响也能自如的表现,让听过的人过耳难忘。在展会上,它的表现让进来的人都啧啧称奇。

但我并没有为它定一个非常夸张的价格,而是用自己原定的价格,2600元推广。然后它获得了所有用户的一致好评,很短的时间就卖了接近70对。黑色的没了,黄色的也不多了。我准备在双11再卖一次,等黄色断货了再补货好了。

它的唯一问题是不好推,幸好的是它的阻抗是4欧,因此A90也基本上够用了。如果你换成A120,表现会更上一层楼。它的阻抗曲线波动很小,这也让它非常的吃胆,一台胆机就能让它发出迷人的声音,而且不需要多大功率。8瓦的300B应该算是它的绝配。

2、自然声NS15

自己出产品有些随心所欲,也可以说是随缘。就音箱而言,自己是先做了NS16,然后是NS17,接下来才是NS15和NS14,所以产品线显得怪怪的。有些人可能因此认为NS15是比16低一级的型号,但其实它高级得多。

原因也很简单,5寸的实木单元很早就出来了,但是是老ken为全频开发的。不过实木振膜太重,高频延伸并不好。因此我把它改成了中低音单元,搭配上NS17那只极品高音单元,做成了中端的NS15。这也算是走朋友没有走完的路吧。

这只单元很高级,振膜是实木三文治振膜的,既有木振膜的中频又有刚性振膜才有的低频表现。下潜和失真指标都非常出色,它的低频直接干到了48Hz-3dB,而失真在80Hz就达到了小于1%的指标。同时延伸好得离谱(毕竟是全频单元改的),几乎可以达10000Hz。而且它在4k左右有一个非常大的凹坑,这让它可以用非常简洁的分频器达到高阶分频器才有的分频效果。

它用的高音单元是自己用在NS17上的那一只,它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下潜达到500H实z左右,但延伸可以达到40000Hz。是的,这是1寸丝膜高音中的No.1,全球独一份。连丹拿啥的都没有做到呢,嘿嘿。

这里要多说一句,高音延伸越好,它的失真也越小,同时解析、空气感也更为出色,这是为什么顶级的音箱高音都要把延伸做到40000Hz这个级别的根本原因。虽然你听不到,但这个冗余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影响20000Hz以内的,现在的声学规范早已把音响高频延伸到40000Hz这个级别了。

由于高音和低音的频率重合度极高,因此我们用了非常简洁的分频器的方案,这让它即好推,同时中频衔接跟一只单元没啥两样。顺便一说,音箱易不易推,分频器的复杂程度的影响往往比灵敏度还关键。

虽然听起来很容易,但NS15的研发却花费了很长时间,我光样箱就做了四五种,甚至对比了前倒相和后倒相的差异,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方案。最终我得到了一条非常平滑的频响曲线,全频段轻松的满足+/-2dB的水平,尤其是中频段,几乎没有波动,控制在了+/-1db这个水平。

实木振膜有其特殊的韵味,加上丝膜的高音的丝滑,远比同口径好的低频表现。NS15一推出来就大受好评,虽然售价不菲,但声音比进口贵几倍的强。它的声音不属于那种故意做厚做糊旧的那种类似3/5A的风格,而是属于解析出色、轻盈又不失润泽的声音,木振膜给它的人声和弦乐加上了一层特别的木味,很容易感动人,丝滑而亮丽的高频让它的高频属于一听就爱的风格。低失真加整体的高素质让它能非常良好的还原录音,又不失韵味。

当然,还有它的外观也非常漂亮。俺的音箱箱体厂是珠三角排前三的大厂,虽然贵一些,但一看就是大厂出来的,做工和外观一等一水平。

总体来说,用它似乎已经不算入门而应该算进阶了,朋友用它直播放黑胶,从来没有不满意过。

二、A120功放

A120是基于自己的一个理念做的产品,那就是:用尽量少的功放管做尽量大的功率,才是功放的正确打开方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多管就不好,而是管子越多,就越难做好。长久以来,烧友尤其是刚入门的,就喜欢管子越多越好,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的。同样的输出功率下,管子越少才越好。

为了这个理念,我们选择了安森美最好的管子(虽然它的价格1个顶小功率的10倍了),用一对管子,把它做到极致,看看能出来多少的功率。我的预想是100瓦,但最后居然达到了130瓦8欧的功率,也是自己都没有想到。可见安森美这个管子的实力,贵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管子少了,电路就简洁了,调试也容易了。我的主要精力几乎全花在了声音上,在元件上尽量保证一步到位,在关键的运放上,在多达10余块运放的比较之后,选择了效果最出色的OPA828。然后发现,电路的精度还没达标,噪声很大,为此又不得不升级电路。原来用的电源滤波电容不够,又加了一倍。最后改完之后,一测指标,我直接都惊呆了,不太敢相信。为此又逼厂里买了二手的AP来测,这回放心了。

A120的指标漂亮得要死,功率130瓦8欧,4欧时输出220瓦,谐波失真全频段达到了0.004%以下。而在0.1%的失真条件下达到了120瓦8欧的水平,这也是它命名为A120的原因。同时信噪比达到了惊人的110dB的水平。

高指标也带来的高水平的声音,A120的声音非常有胆味,属于厚实又不失亮丽,推力大又细的声音。它的真正麻烦是外壳,我一直没有搞出来让我满意的外壳,草稿画了无数,没有一个满意的。然后,群里的网友都坐不住了,免费帮我整了个(其实是两),一个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是这样的:

我不喜欢功率指针表,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样逼格很高,但对我这个理工男来说,这玩意儿增加成本还加入干扰源,属于典型的画蛇添足和花里胡哨。于是我当然选了第一个。

结果做出来的结果大家都看见了,不出意外的话就一定要出意外的。设计那是刘亦菲,最终成品是贾玲。

不过,虽然外观不太行。但声音撑起了它的销量,几年自己卖了两百多台了。多到有很多人要去黑它了。声音黑不了就黑质量,质量黑不了,就黑俺的人品,嘿嘿。

三、DAC-2解码

自然声DAC-2解码的定位是中端,功能是低端,但它的声音可是高端解码才有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解码芯片曾经达到过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也是多bit的天花板,至今仍然没有突破。那个年代可谓众星闪耀,PCM63、PCM1702\1704、TDA1541、AD1862、LC7881、CS4396\4397……,没列出来的还更多。它们带来了极为耐听、迷人的声音表现,但功能和素质上的缺陷在后面被无限放大,因为DSD或者说1bit的时代来了。

电子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一旦过时,原来的技术就会很快淘汰,然后停产。胆机被石机替换,黑胶被CD替换,多bit被1bit替换,CD被流媒体替换,都是如此。但是,音频领域的特点是,它们被淘汰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音质,而是因为方便和成本。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仍然会有相当的老玩家喜欢老的技术,因此市场上仍然会有少许的厂家生产相关的产品。

但IC芯片是没法小批量生产的,因此停产了就不会再生产了。这就导致库存会越来越少,然后会越来越贵。原来是PCM63和1702系列,后面是TDA1541系列,都被炒到了近500元一块。但就算这样,也基本没有了(就算有,也多是翻新的零星货了)。

由于素质上的会比现代芯片稍差一些,这类芯片都需要多块并联以取得功能和素质上的提升。这就进一步的拉高了它的售价,很久以前一台PCM1702这类芯片的机器都是5位数了。后面甚至连TDA1541这类芯片的解码机器都炒上天了。

但它们这么贵不是没道理的,那种模拟味很浓的声音确是魅力十足,不是现在的芯片能比的。这也是自己的DAC-2选择了一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芯片的原因,它是飞家一块原来定位于中低端的芯片,说是中低端,但技术上和TDA1541几乎一模一样(声音也是)。不过,刚推出来不久新的时代就到了,然后就停了产。然后,在狂炒1541的时候,它也就给漏了。说是这样说,库存也不多了,不过我们捡到了不少,有八千片(差不多市场上应该剩下不多了)。

不过,DAC-2的研发难点在于这类芯片的功能和素质都很一般,因此,很难满足当今烧友普遍对功能和素质上的需求,它们往往都是被用于喜欢人声的烧友所喜欢。我拿到的原型机就碰到了这个问题。它的素质完全不能满足自己这个电影音乐和交响迷的要求,功能上也只能放PCM,还只支持到20/96。

不过,四块并联都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但我想加到四块的时候,问题来了。两块芯片不同匹配,但四块是必须要匹配的。当然,如果不做匹配,也能发声,就是声音会变得不好听而已。而要匹配,就需要测试IC的参数。而这个事难倒我了,IC的参数极其复杂,测试通常用的都是特殊定制的测试仪,而且这种仪器极度昂贵。俺原来厂里测试仪器以千万计,光校正一次需要几十万。

于是,这个事就卡壳了。我们花了二年的时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仪器,而我又很轴,坚持必须匹配。中间也改了好几版,都是想用两块达到更高的素质,但一直不满意。弄得我都想上ESS9038了,虽然用它做出味道来成本不是一般高。

直到去年初,我在试用了一款黑胶机后,又想起了它,于是又改了一版。没想到这回可以了,大幅度增加输出电平的结果是,它在平衡端终于达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动态、层次,同时味道也可以满足。而且,它还有胆缓冲可以让我听到更好的味道,更接近黑胶。

现在,它的缺点就只剩了一个,那就是不支持DSD了。不过,这个在我看来不算是缺点啦。支持PCM也能满足多数人了。另外就是它的蓝牙芯片是QCC5125的,只负责接收,解码仍然是用它内部的解码,所以效果也好得要死,用只手机就能播出来非常漂亮的声音了。这算是它额外的好处,也让它完全可以满足几乎所有的人了。

推出来后,大家各种比,都拿好几万的进口机跟它比了(最高到了四万),然后发现它的声音和它们完全可以刚。尤其是它的胆缓冲,不仅味道好,还可以换胆,调出自己喜欢的味道出来。但我自己还是喜欢它内置的老北京管的味,虽然不保真,但非常有韵味。

然后,它也被黑得最惨。原因我都不想多说,当时没打算出,样机完全没控制。结果……

未来会不会再出什么呢?有的,我准备把NV系列再出一到两款,目前正在开发的是NV10,一对双6.5寸2.5分频的小落地,用NV5上的那个振膜,把低频做到35-37Hz。拿来听音乐,看电影都可以,而且不占地方,也不贵。NV5的振膜实在太牛了,还不贵,得好好利用利用。

下篇是自己的高端系列,两款音箱加一套功放,NS17、NS19和A300加雨套装。

来源:杰长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