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不必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像孔子弟子三千,成才的也只有七十。
不是所有种子,都赶在春天发芽。
不是所有花期,都开在盛夏。
教育从来不是追着跑的催促,而是看得见等待的智慧。
年轻老师常困在“保姆式”的执念里。
追着要作业,一遍,两遍,三遍;
守着等认错,一天,两天,三天。
最后,学生摸清了套路,老师耗尽了心力。
课上没了神采,课后没了底气,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站在讲台里。
其实,教室本就该有不同的风景。
有端坐听讲的专注,就有偶尔走神的游离;
有按时交作业的自觉,就有拖延耍赖的调皮。
不必为个别学生的“慢”,乱了全班的“序”;
更不必为少数人的“抗”,冷了自己的“热”。
对待屡教不改的学生,不妨试试“弃猫效应”的松弛。
不追着提醒,让他明白老师不是专属保姆;
不围着打转,让他看清班级不是个人舞台。
该上课就认真讲,不把情绪挂在脸上;
该辅导就尽心帮,不把偏爱落在一人身上。
冷落不是放弃,是给彼此留一点清醒的空间;
疏远不是不管,是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担当。
偶尔的关心,要像雨后的阳光,暖得及时,又不刺眼。
路过他的座位,轻声问一句“这道题懂了吗”;
看到他的进步,当众夸一句“今天作业写得很认真”。
让他知道,老师的目光从未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期待——
期待他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期待他从“被督促”,走向“能自觉”。
我们不必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像孔子弟子三千,成才的也只有七十。
教育不是流水线,非要把每块石头都磨成一样的形状;
教育不是计算题,非要算出每个学生相同的答案。
该提醒时不缺席,该教育时不敷衍,便已是尽了心;
学生愿接受就成长,不愿听就走自己的路,便不必苛责。
分数是冰冷的,种子是温热的。
我们在学生心里播下“认真”的种子,不必急着看它开花;
我们在学生心里埋下“负责”的根,不必催着看它结果。
哪怕某颗种子始终没发芽,那段同行的路,也是彼此的成长。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抓着不放”,而是“张弛有度”。
守好自己的节奏,做好该做的事;
给学生一点空间,等他自己醒来。
你不必做拯救所有人的英雄,只做问心无愧的引路人,就好。
来源:夏说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