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残疾人之家”上演。近年来,泸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建起28个“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日间照护、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文化体育及创业就业等多方面服务。依托这个新载体,基层残联还联合社会各界不定期开展丰富的助残活动,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实
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10月28日上午,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居民张丽就在厨房里忙活,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她虽腿脚不便,手上动作却很麻利。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残疾人之家”上演。近年来,泸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建起28个“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日间照护、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文化体育及创业就业等多方面服务。依托这个新载体,基层残联还联合社会各界不定期开展丰富的助残活动,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
融入社会
残疾人找到拐点和支点
“我们从‘小家’走进‘大家’,一起做事、聊天,每天都很开心。”蓝田接到残疾人居民税丽芳和周红在家门口的“残疾人之家”成为了朋友和工作“搭子”。慢慢地,两人带动身边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
“以前儿子不愿意出门,话也少。现在,他每天都来‘残疾人之家’做手工,我也成了这里的志愿者。”蓝田街道一位残疾人的母亲说。
“在这里,很多残疾人找到了人声的拐点和支点。”泸州市残联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泸州共建有4种类型的“残疾人之家”:由县级残联领办,打造涵盖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就业推荐、心理疏导等功能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由社会组织领办,着力面向部分有特殊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补齐服务短板;由村(社区)领办,将“残疾人之家”和当地发展特色融合,更贴近基层需求;由企业领办,侧重助力残疾人就业,通过探索“就业车间+残疾人之家”模式,开发适残就业岗位。
如何保证服务质量?该工作人员介绍,除项目建设经费,相关部门还结合活动组织情况,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之家”给予额外补贴。
助人自助
让残疾人收获理解与欣赏
临近中午,张丽等蓝田街道“残疾人之家”成员愈发忙碌起来:在门口迎接前来免费用餐的老人、残疾人,递餐盘、打菜......
“味道很不错,给大家提供了便利。”一位居民吃着午餐赞不绝口。据了解,该“残疾人之家”每天可提供20份免费午餐,已累计提供用餐服务3000人次,“我们把学到的手艺施展出来,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张丽很自豪,每天来“残疾人之家”做饭,每月还能获得一定收入。
“‘残疾人之家’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探索出‘政府搭台+社工助力+全民参与’的服务模式,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助残共同体。”蓝田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介绍,政府部门提供400平方米标准化场地、配备无障碍设施,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建立起涵盖职业评估、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就业孵化、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成员们制作的艾草养生锤、手工编织品,通过社区市集销售;实施‘爱心早餐车’等项目,为残疾人及家庭实现社区就业......帮助他们真正用双手创造价值。”
不久前,泸州市纳溪区“残疾人之家”举行了一场手工成果展,小熙(化名)的漆扇作品刚摆出来,就被市民团团围住:“配色真漂亮!”当得知是智力障碍学员的作品,大家更是竖起大拇指。“以前总觉得残疾人需要同情,现在才发现,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机会。”活动中,市民王阿姨买下两支扭扭花。据悉,当天“残疾人之家”与3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下一步,泸州“残疾人之家”还将深化“培训-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积极拓展电商直播、社区经济等新业态培训,让更多残疾人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未来,希望有更多爱心力量加入,共同点亮特殊群体的生命之光。”泸州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说。
来源: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