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学生:从上学第一天开始,“中国”就占据了我们历史课的80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1:24 2

摘要:可在938年的某个清晨,它成了中原王朝南部边界的终点——也是越南历史的起点。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白藤江的水,一千多年过去了,还在流。

这条河不宽,水也不深。

可在938年的某个清晨,它成了中原王朝南部边界的终点——也是越南历史的起点。

那天早上,雾气很重。

河边的芦苇丛里,埋伏着吴权的兵。

他们没披甲,没鼓号,更没什么战船。

只有插满竹签的浅滩,和一队队紧握长矛的士兵。

他们等的是南汉的水军。

说起来,吴权这个人,在那会儿也不算什么大人物。

他出身地方世家,手头的兵也不多。

可他赌了。

他知道中原正乱,五代十国打得不可开交,没人能顾得上南方这块儿地。

他明白,再不搏一把,安南(古代越南北部)永远翻不了身。

南汉这边,是皇帝亲弟弟刘弘操亲自带兵南下。

他们有战船,有甲兵,觉得打个地方割据势力不过是顺手的事。

哪成想,一靠近河口,就中了伏。

河滩上密布竹签,船底被扎穿。

吴权的兵从两岸杀出,一阵混战,刘弘操死在乱军之中。

那天,南汉水军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很多年,越南人说起这场仗,语气都很重。

他们说,那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可别忘了,吴权打赢这仗之后,其实并没能真正稳住局面。

第二年,他自称吴王,想在安南立国。

可地方豪强根本不买账。

两年后他去世,政权马上被人篡了。

他的后代甚至跑去求中原王朝出面调停。

那会儿的“独立”,像是试探,更像是一场短暂的喘息。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理解,就得往前翻几百年。

公元前111年,西汉灭了南越国,把越南北部并入版图。

从那以后,直至唐朝灭亡,安南一直是中国王朝的一个郡。

四百多年里,汉字、儒家、礼制、农耕技术、节令制度……一股脑儿都传了过去。

到了唐末五代那阵子,中国乱了,越南也开始动起来。

地方豪族纷纷起兵,几乎每过十年就换一次朝代。

丁部领、李公蕴、陈日煚……这些人一个个上台,建国号,称皇帝。

但每个人上台第一件事,基本都是两件事——先打服国内的割据势力,然后写信给北边的大朝廷,请封。

听起来有点矛盾。

刚刚自称“皇帝”,马上又去给另一个皇帝写表,叫自己“安南都护臣某”。

可在当时,那是必须的。

因为在那种时代,北边的大国不承认你,你就没有合法性。

对百姓来说,谁得了册封,谁才是“正统”。

不过越南人也很聪明。

表面上说得恭敬,私底下该怎么称帝还是怎么称帝。

史书里把这种情况叫“外王内帝”——对外当王,对内当皇。

后来丁部领上台,建“大瞿越”,正式称帝。

丁这个人脾气很硬,称帝的第二年,宋太宗派使节来问候,他不卑不亢,说:“地虽小,不可夺其主。”但两年后他还是接受了宋朝的册封。

那时候讲究的是现实,不是口号。

从丁朝开始,越南的封建王朝基本定型。

朝代更替很频繁,最长的也不过几百年,短的十几年就完了。

李朝、陈朝、黎朝、莫朝、阮朝……每一代都像是重启一次系统。

但不管谁上来,都绕不开中原的影子。

你看他们的制度——设三省六部、搞科举、立太学、行儒礼。

节日也差不多,中秋、春节、清明,一个不落。

甚至“二十四节气”,那是黄河流域的农业历法,越南地处热带季风区,气候完全不同,可他们也照搬。

为啥?一句话——习惯了,也信这个。

在封建时代,能维持秩序的东西最重要。

儒家制度在中原行得通,越南人就觉得:那我也行。

像是一个刚刚自立门户的年轻人,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但最信的,还是小时候学的那一套。

不过文化亲近,不代表政治附庸。

越南从来没放弃过独立自主的愿望。

只要中原一乱,他们就自立门户;一旦北边安定,他们就低头称臣,换个“合法身份”。

这种“进退有度”的策略,维系了越南几百年的政权稳定。

当然,这种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

进入近代之后,越南被法国殖民,再后来又接连卷入抗法、抗美战争。

民族意识越来越强,对历史的重新书写也渐渐开始。

到了20世纪末,有越南学生感慨说:“我们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历史课80%讲的都是中国。

这不是抱怨,而是一种积累了两千年的历史印记。

曾经有一份越南国家发展规划文档,几位官员研究时发现,里面很多名字、数据,居然还没从“中国”改成“越南”。

这事儿是真的。

参考资料:

李华瑞,《越南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晓秋,《中国与越南的历史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刘志高,《中越关系史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

黄启昌,《白藤江战役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来源:文史风云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