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长、活得好、活得美,上海健康专家教你如何做“活力老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21:07 2

摘要: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全国最高、国际先进,长寿老人持续增多,如何树立积极老龄观、推进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全社会重要议题。“重阳节”来临之际,“上海健康播报”第十期发布会特邀多位专家围绕长寿医学、衰老识别、主动健康管理与适老化医美等带来解读。

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全国最高、国际先进,长寿老人持续增多,如何树立积极老龄观、推进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全社会重要议题。“重阳节”来临之际,“上海健康播报”第十期发布会特邀多位专家围绕长寿医学、衰老识别、主动健康管理与适老化医美等带来解读。

长寿医学:从“活得长”到“活得好”,覆盖全年龄段健康管理

上海市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华东医院院长保志军表示,长寿医学并非老年医学的简单延伸,而是覆盖全年龄段的健康管理升级。“人体机能在20至30岁达顶峰,长寿医学既要延长这一‘机能高峰’,也要减缓后续下降速度,让80岁老人仍能维持良好功能。”他强调,“衰弱”是衰老与疾病的关键连接点,早期筛查干预可避免跌倒、多病并发等风险,而营养指导、抗阻运动、心态调节等多维度手段,能帮助人们在晚年保持高质量生活。

针对“如何简单评估衰老”,保志军分享了两类便捷方法:线上可通过听力检测(识别 5 个频率音频)和“10问筛查”(5分钟判断衰弱风险)初步评估;居家可通过“拇指食指圈比对小腿围” 判断肌肉含量,“小腿围明显小于手指圈,需警惕肌肉不足与衰弱风险”,实现健康管理“关口前移”。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保志军介绍,当前可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捕捉老年人营养、活动量、睡眠等数据,定期反馈健康提醒,推动“被动就医”转向“主动管理”。“未来将实现居家化检测,数据同步至智能系统后,AI会分级推送建议,高危风险则对接医疗资源,形成‘筛查-干预-预警’闭环,既保障健康,也减轻医疗压力。”

科学抗衰:读懂“双重年龄”,争做“活力老人”

谈及“如何科学认识衰老”,上海市医学会科普分会副主委、华东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洪维提出“双重年龄”概念:“身份证年龄固定,生物学年龄却反映器官真实功能,受基因、习惯等影响。”她举例,长期不良习惯可能让40岁人器官“衰老”至60岁,而合理作息、丰富爱好能让60岁人保持40岁的健康状态,“主动健康的目标,是让生物学年龄更年轻,实现‘老而不衰’”。

对于“活力老人的标准”,洪维总结为9大特点,核心是“大病没有、小病稳定、生活自理、健康习惯、心态年轻、融入社会”。“生活能自理、慢病控制达标、认知清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样的老年人,即便年龄较大,也是活力满满的‘人生黄金期’。”

在主动健康管理上,洪维给出“四原则”:吃得好(每天 3 拳主食、2 把蔬菜,每周 25 种食物)、睡得香(10 点入睡,睡前1小时不碰电子设备)、动得勤(每天7000步快走+抗阻运动)、想得开(多参与团体活动,保持学习热情),“希望老年朋友都能成为老有所健、老有所乐的‘老宝宝’”。

老年医美:安全优先,选择“适老化”方案

针对“老年人适合的抗衰美容方案”,上海市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整形外科副主任邢书亮特别提到,老年医美需遵循“功能第一、安全第一,追求自然年轻化”原则。“初老群体可选热玛吉(改善松弛)、超光子(淡化老年斑)、注射除皱等微创项目;面部松弛严重者,可考虑眼周成形术、面部提升等适老化微创手术,或‘光电+填充+必要手术’联合方案。”他特别提醒,需区分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警惕无资质机构违规操作。

对于“慢性病老人医美风险”,邢书亮指出,需重点关注心血管,包括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出血、感染、皮肤与麻醉四大风险。“术前必须全面评估,获取多学科‘医疗许可’,优先选择无创或局麻小手术,规避全麻与多项目联合手术,术后密切随访护理。”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