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青春”遇见“人大”,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0月28日,由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与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主办的“人大与青春同行”系列活动——知识竞赛、短视频作品征集和基层实践体验活动,在四川师范大学拉开帷幕。
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 江芸涵
当“青春”遇见“人大”,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0月28日,由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与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主办的“人大与青春同行”系列活动——知识竞赛、短视频作品征集和基层实践体验活动,在四川师范大学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青春与制度的对话,更是一次未来与责任的接力——鼓励全省青年学子从课堂的聆听者,转变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启动仪式:一场青春与制度的对话
会场外,20位青年人大代表的展示墙成为焦点,他们充满朝气的照片和履职故事,生动诠释着“代表就在身边”。“人大知识答题互动区”“人大制度使用手册”“青年如何参与人大建设”等展板前,围满了好奇交流的年轻学子。
20位青年人大代表在代表展板前合影留念。
会场内,充满动感的视觉设计、奔跑的青春剪影,与年轻的面孔相互映照。20位青年人大代表和百名大学生在此面对面,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
全国人大代表唐利军,带来了他履职生涯中“三个转变”的鲜活故事——从“履职新手”到“建言能手”、 从“一域视角”到“全局视野”、从“程序参与”到“实质民主”。他坦言,正是这些转变,让他深刻体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让群众意见“说了不白说”的务实行动。
四川师范大学学生代表匡俊钢讲述了青年学子与人大制度“双向奔赴”的故事。他曾觉得“人大”二字庄重而遥远,但通过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组织模拟法庭研学活动、深度调研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发现它与青年的未来息息相关。在他看来,从公民旁听制度让普通青年走进权力机关,到基层立法联系点让民意直达立法环节,从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收集意见,到“人大与青春同行”活动搭建参与平台,“每个环节都在诠释‘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问题的’。”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明海峰则分享了如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学子可感、可知、可参与的“身边事”。通过思政课创新、社会实践项目等,他们让学子们触摸到中国式民主的脉搏,为同学们搭建起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桥梁。
青春回响:一次未来与责任的接力
“人大制度如参天大树的根系,深深扎根于人民沃土。”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大一学生罗金雨告诉记者,在活动中亲眼见证抽象的法律条文化为具体的民生关切,书本里的制度优势变为身边鲜活的民主实践,“这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青春的洗礼——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新叶,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成长。”
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始终将青年一代作为关注的重点,积极推动人大制度走进校园,在西南财经大学成立地方立法研究中心,与四川师范大学等院校共建人大制度与理论研究实训基地,邀请大学生走进人大、旁听会议、参观四川省人大历史陈列馆,选派干部走进课堂讲述人大故事,努力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感、可触、可参与。
高校学子向人大代表了解人大制度。
开展“人大与青春同行”活动背后,正是对新时代青年特质的深刻洞察。“带同学们‘沉浸式’了解人大、‘零距离’参与民主,旨在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主办方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了此次启动的三项活动的深层考量:“知识竞赛、短视频征集、基层体验——都是为了搭建符合青年认知习惯和兴趣点的平台,在年轻人心中播下‘制度自信’的种子。”
这场人大与青春的相遇,也意味着一份责任的传承。
“激励我以青年之姿继续关注民生,持续为老百姓鼓与呼,让青春在与时代同频中绽放光彩。”来自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区人大代表夏雪莲说。
“我们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用镜头记录人大故事,用知识参与法治建设,用脚步丈量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新时代焕发更强活力。”匡俊钢说。
启动仪式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关于人大制度与青春力量的生动实践,正从成都向巴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蔓延。
来源: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