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义||郑国渠双线游览认知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20:01 1

摘要:“以疲秦之名,筑万世之功”,这八字道尽了郑国渠的传奇。早在六十年代的高小历史课本上,我便初识这位出身贫苦却智慧卓绝的水利家——郑国。他本是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奉命修建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国力,却在身份暴露、秦王嬴政欲下《逐客令》之际,以一句“为韩延数岁之命,

郑国渠双线游览认知记

张忠义

“以疲秦之名,筑万世之功”,这八字道尽了郑国渠的传奇。早在六十年代的高小历史课本上,我便初识这位出身贫苦却智慧卓绝的水利家——郑国。他本是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奉命修建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国力,却在身份暴露、秦王嬴政欲下《逐客令》之际,以一句“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说服秦王,更得李斯《谏逐客书》助力,最终获允继续主持工程。十年功成,300余里的渠道自泾阳县瓠口引泾水入洛水,灌溉泾阳、三原、渭南等八县280万亩土地,让关中平原蜕变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首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八百里秦川”的美誉再添厚重注脚。

【郑国渠遗址源首】

我在咸阳工作居住近半个世纪,却始终未曾亲见这处家乡的历史瑰宝。问及身边爱读书的友人,也多是一知半解,甚至将“郑国渠”与“郑国渠风景区”混为一谈。转机始于一次与外甥张炜的闲聊——他在咸阳市电力局任专职司机,常陪领导视察辖区内的水力发电站,而这些电站恰与郑国渠遗址、风景区相伴,对两处地点熟稔于心。听闻我的遗憾,他当即笑言:“姨夫,郑国渠近在咫尺,明天我就开车带你们去!”

2023年11月3日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外甥驾车载着我与他妈、他姨三位老人出发。车窗外,时而与郑国渠故道并行,时而沿公路绕行,一路风光正好,晨间的寒气也被暖阳驱散。抵达礼泉附近的泾水岸边时,却见顺水而上的公路被施工木板拦截,外甥未带职业视察证件,我们只能远远眺望——弯曲的河道与叠嶂的山峰遮挡了视线,遗址的真容始终藏在深处。无奈之下,在几位红袖标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转而参观了郑国渠博物馆。馆外的工作人员却连连劝诱:“郑国渠旧址光秃秃的,有啥看的?游客都来郑国渠风景区!”直到此时我才恍然,难怪旁人总嘲笑我“没去过郑国渠”,原来多数人早已将“遗址”与“景区”混为一谈。

事实上,二者虽同源,却在定位、看点与体验上截然不同:郑国渠是沉睡千年的水利工程遗址,承载着战国末期的硬核智慧;郑国渠风景区则是依托遗址打造的现代文旅景区,演绎着文化的活态传承。若想真正读懂这段跨越两千年的传奇,必须先厘清这两条“路线”的差异。

应我们的期待,外甥践行“再探遗址”的诺言,先带我们走进了郑国渠风景区。这片景区由浙江人赵良妙团队开发,2017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核心是“景”与“玩”的融合。景区分为三大板块:在“遗址文化区”,可通过博物馆展板回溯郑国渠的修建背景与历史作用;沿“峡谷观光区”前行,能亲临“泾渭分明”的源头,看孔雀湾的龙涎瀑布倾泻而下,乘竹筏漂流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壮阔;“休闲体验区”里,妙儿岭深谷上的浮云台堪称地标——悬空玻璃观景台直面万丈深渊,脚下泾河如银练蜿蜒,山风掠过更添凌空之感。我们到访时恰逢秋末,漫山红叶如火,随手一拍便是美景;人工开凿的黑沟洞天如时光隧道,狭长峡谷中壶穴溶洞密布,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行,“一线天”的奇景尽显自然鬼斧神工。景区配套也十分完善:北门停车场宽敞,可乘大巴直达入口;“泾岸人家”的非遗穰饸、臊子面配刚出炉的椒叶锅盔,就着玉米糁粥,满是关中农家风味;住宿设施与导游图一应俱全,无需专业知识也能轻松享受视觉盛宴,格外适合家庭出游。

可初次游览后,我却陷入困惑:眼前的山水风光与“古代水利工程”的想象始终难以重合,两个“郑国渠”在脑海中交织,让游览的收获打了折扣。直到我们再探郑国渠遗址,这份困惑才彻底消散。遗址位于泾阳县王桥镇,没有华丽的解说牌,没有网红打卡点,只有历经两千年风雨的坝体残痕,与依旧奔腾的泾水。站在这里,能清晰读懂古人的治水智慧——他们利用泾河弯道的水力,设计出“淤灌压碱”系统,将盐碱地变为良田;散落在田间的碑刻,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历代人对这一工程的维护与敬畏,这种与“古人对话”的沉浸感,是任何现代景区都无法复制的。途中,外甥还特意带我们去了遗址源头的张家山水坝,电力部门在这里修电的水力发电站就建在坝上,坝体上有已故原陕西省省长程安东题写的《泾惠渠首枢纽》六个大字,遒劲有力。他指着闸门叹息着说:“电站原有六个闸门,可如今天旱,泾水量少,平时只开一个,前些年甚至因发电成本过高而关闭。”我不禁脱口而出:“若能好好保护这电站,若干年后它或许能与郑国渠遗址并存,成为新的历史印记。”同时也暗自期待,未来能有能人开发、政府扶持,让遗址也能如景区般被更多人看见。

两次游览下来,我最深的体会是:游览郑国渠,从来不是“看风景”那么简单,而是读“历史”——每一步都在触碰秦国“强基固本”的战略密码,感受“疲秦之计”逆转成“强国之基”的历史转折。两条路线各有千秋,却缺一不可:遗址是历史的“根”,藏着古人“因势利导”的硬核智慧;景区是文化的“活”,让千年传奇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当下。若将二者结合,便能获得“1+1>2”的游览价值。

我初次游览是“先赏景、后寻根”,虽有收获却总觉隔着一层;若再有机会,定要“先懂其理、再赏其景”——先去遗址触摸夯土堤岸的粗糙质感,感受战国工匠的温度;再到景区乘竹筏、登浮云台,让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快乐交融。如今再有人问我“郑国渠该怎么玩”,我定会这样推荐:想读历史的“根”,就去遗址;想感受文化的“活”,就去景区;最好的方式,是花一天时间“先寻根、再赏活”,让两千年的智慧,既留下历史的印记,也收获当下的喜悦。

岁月流转,泾水依旧东流。如今的郑国渠,虽不复“川流不息、灌溉千里”的盛景,但其遗存的分水坝基、夯土堤岸,仍在诉说着古人的治水智慧。渠首遗址处,游人指尖触碰堤壁,似与战国工匠隔空对话;峡谷凿痕崖壁上,酸枣树扎根生长,红果缀枝,宛如为长眠的先民献礼;下游的白渠故道,地下暗渠仍在滋养两岸麦田,延续着“水养人、人护水”的千年默契——这,便是郑国渠留给今人的最好馈赠。

郑国渠风景区同家人合影

乡土蓝田平台特邀作者:张忠义,网名青山浮水出,陕西蓝田县人。曾从事体育,教育、新闻,卫生,行政等工作,研习书画,有多篇文学和摄影作品见诸报刊杂志,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人生如茶》。

张忠义专辑

来源:乡土蓝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