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技,被称为“奇技淫巧”,真会受到打压禁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20:15 1

摘要:比如说古代那些高超的科技,像是被中香炉、西汉雁鱼铜灯、曾侯乙尊盘、铜车马、越王勾践剑、鬼工球之类的。

有些历史“认知”,其实只是以讹传讹,或者被某些朝代带偏了。

比如说古代那些高超的科技,像是被中香炉、西汉雁鱼铜灯、曾侯乙尊盘、铜车马、越王勾践剑、鬼工球之类的。

这些古代科技,真的会被帝王将相视为“奇技淫巧”,然后打压禁止吗?

象牙鬼工球 现藏于台北故宫

错得离谱!如果你真的了解历史,就不会觉得古人只是读“死书”,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

“奇技淫巧”这个词,最初出现在《书·泰誓下》,指的是新奇的技巧和工艺。而《礼记》里记载的是:“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很严厉对吧?但重点在“以疑众”这三个字,也就是用技术来搞诈骗,官府当然要禁止。

真正的历史:只要是开明的朝代,官府不但不会打压,反而大力支持。

战国中山国的螺丝、铜管 图源河北博物馆

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各种螺丝、剪刀、钳子、弹簧、齿轮等器物,和现代造型区别都不大,也就是精度问题。而商代就有三通水管了!

汉朝有两个高级官职叫“少府”和“将作大匠”,专门管手工业生产。

少府手下甚至能有几万工匠,比一些军官的人都多,朝廷这叫不重视?

当时官员普遍要下基层,用《急就篇》这类教材教农民识字。你以为就是各种“三纲五常”?

其实真正要教的是认识动植物、农业技术、地理山川,甚至详细描绘人体内脏的位置。

西汉经脉木人 来源绵阳博物馆

被中香炉的原理就是“陀螺仪”,怎么翻滚都不会洒落香灰。西汉雁鱼铜灯通过精巧的设计,是能过滤烟尘的环保灯。

西汉涪水经脉木人,出土于绵阳双包山2号汉墓,那时候的针灸理论就已经很高超了,甚至直接验证了《史记》所载扁鹊“三阳五会”的疗法。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出土文物,墓主人也都是王侯将相。如果他们真的看不上故意打压,会带进墓里一起“升天”吗?

还有传说中的木流流马、墨家机关术,大概率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很多都消失在战乱和天灾里面了。

战国铜齿轮 来源洛阳博物馆

唐代科举,虽然因为“世家门阀”垄断而遭到诟病,但人家的科目可不枯燥。

根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记载,除了熟知的进士科,需要读四书五经。还有明算科(数学),明法科考(律法),甚至还有医学科选拔杏林高手。

户部可设算学考试选拔会计,兵部能办武举选拔将才,甚至还能走“特招”通道直接入仕!

古代大型科研项目,几乎全赖国家力量支撑。这很正常,个人根本没办法整大工程。

都江堰

汉代张衡改进浑天仪时,朝廷在丝绸之路上广设观测站,横跨千里收集数据。

唐代僧一行主持人类史上首次子午线实测,动用了从交州(今越南)到铁勒(今蒙古)的庞大观测网络。

外科手术在汉唐高度发达,《后汉书》记载华佗已能进行开腹手术,比西方同类技术还早了1600年。

都江堰2000多年了,还屹立在四川盆地呢。

新莽时期青铜卡尺

王莽的青铜卡尺、隋朝宇文恺制造的五牙巨舰、刘徽的圆周率、南宋的牛皮铆钉鞋、明代的火炮......从干支纪年到《九章算术》,四大发明这种就不用说了。

古代欧洲人把瓷器看得比黄金还贵,因为只有中国能烧出最好的瓷。

一口铁锅,为何能换周边大量牲畜、象牙、香料?那当然是掌握了“重要生产资料”。

郑和下西洋,开着长度138米的“巨舰”,可惜后来资料缺失就此不复辉煌。

那咋会失传呢?客观来说,“传男不传女”、“密不外传”这些观念是一大因素。

还有战乱会毁掉资料,但最重要的是,没有系统性的记载和传播技术。

汉代陈宝光妻发明的提花织机,有120个控制结构,织一匹散花绫布要两个月。系统性学术还不存在的年代,这种复杂技术怎么记录?

画图?文字描述?太难了!就像你现在不看图纸和视频,光凭文字描述能手工复原古代技术吗?

美国登月才过去几十年,很多细节都已经找不到了,现代都会“失传”,更何况是信息闭塞的古代。

这跟“识字率”关系也不大,也算是现代人的一个误解,其实只有清代文盲率是古代最高。

明代启蒙课本《新编对相四言》

汉唐时期哪怕是大头兵,都要做文书工作,要签字什么的。明代识字率曾被推测为男40%、女10%左右,但现实可能比这个要高。

你想想,小说在明代非常流行,基础不就是民间识字率高吗?

之所以明后期收不上来税,一个原因就是“资本”已经开始萌芽。

当然,这一切都在后面戛然而止。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