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村庄里的“白发剧组”:平均年龄65岁,片酬是零花和鸡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8:51 1

摘要:在安徽阜阳的一个村子里,平均65岁的老人组团演三国,用三轮车和锄头当兵器,拿鸡蛋和零花钱当片酬,单集最高曾冲到4800万播放,如今全网点赞超过800万

在安徽阜阳的一个村子里,平均65岁的老人组团演三国,用三轮车和锄头当兵器,拿鸡蛋和零花钱当片酬,单集最高曾冲到4800万播放,如今全网点赞超过800万

深秋的中岗镇风刮得直钻人衣领,雨一阵紧一阵落在瓦片上,地里的豆秧还没运完,路边芝麻秆堆得跟小山一样

村口的戏台不是搭出来的,是用一块空地、几张板凳和一部手机撑起来的

这群平均65岁的老人,用三轮、锄头和方言,把三国拍出村口风

有人路过停一会儿,笑着喊“丞相今天又开工了?”

导演鲍小光是村里的“少数派”

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在服装厂、餐馆、工地都拎过活,还是在工厂宿舍里看《士兵突击》,心里那点影视梦一直没散

跑到北京电影学院门口蹲过戏,去影视基地当群演也被拒过,碰了几次壁,最后回到老家做装修

2021年短视频风起来,他干脆举起手机,把村里的老人们请进镜头,用阜阳话把三国重新说了一遍

72岁的李思田是第一批演员

冬天风一来眼泪就下,他就戴个黄色头盔,墨镜一直扣在鼻梁上

因为不识字又有点耳背,台词得一句一句拆着教

“身体有毛病,一笑就没毛病了”

他这么说

他种了50亩地,是家里的主心骨

过去这一个秋天太难熬了,湖区水位一涨,24亩豆子全淹了,十几亩稻谷收上来就是烂的,地里还有六七亩发霉的玉米

请大型机器旋耕地花了一万多,本打算卖豆子的收入来填,现在全泡了

家里堆着湿粮,他花500块买了吹风机吹,太阳不出来也没法晒

稻田全是水,稻草没拉走,麦子来不及种

老话挂在嘴边,“人耽误丢,天耽误收”,看天吃饭的焦虑谁都懂

但一提拍戏,他就笑得像换了个人

下午顶着风在院里对词,拍四五个小时,鲍小光给群演五十块,有时候再分点鸡蛋、猪肉和水果

“超过60岁去哪儿都没人要,在这儿还能挣个生活费”

他说自己在这儿“有用”,这种感觉比钱还熨帖

78岁的李东华是“男一号”,独居,院里有青苔泥地和几棵树,三女儿都在外打工,他和一只小黄狗作伴

平常最有兴趣的事,就是一包烟、一瓶酒

前几年他喝醉摔了一跤,牙磕掉了,女儿们电话里不断唠叨

清醒时他最爱用歇后语,读过小学,考初中差两分,不过那已经是七十年前的事

开始拍戏的时候,记忆力不争气,一句台词要拍二十多遍

他半夜睡不着就翻来覆去背台词

“何事如此惊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现在他能“脱口而出”,拍摄时经常一遍过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安营扎寨,准备迎敌”

他念得铿锵,镜头外的人都会笑

扮演“丞相”的第一天他脸红得厉害,出门怕被笑话

慢慢地他在外地也会被认出来

两年前去蒙城取景,观众在车外问“丞相呢”,他一开门就笑着说“你好,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他打开车门那一刻,像个小城明星

平时说起酒,他也学会给自己“打码”,不叫酒,叫“八加一”,逗得大家直乐

“女一号”李孝英更直接

孙子在上海上班,说同事分享了她的视频

“不拍戏的时候在家闷得慌,我还巴着拍戏呢”

她在镜头前一天站四五个小时,心里却觉得顺当,拍完这场还问下一场什么时候开

两年前,“土味三国”在短视频平台上爆了,单集最高4800万播放

好消息来得像海浪,退得也像海浪

鲍小光没能迅速接住,更新断了几天,流量不等人

后来他也焦虑,之前最低都有二十万播放,可有的几天就是上不去

“流量来得快也走得快”

他想着不能只盯着三国的戏码,于是把村庄的日子揉进故事,借着周星驰的无厘头幽默,把原本严肃的古战场改成接地气的喜剧场

现在他给自己定了节奏

一天构思一个剧本,第二天就拍

“趁流量好的时候多更新”,说这话时他手里还攥着小本子,纸上是今天的分镜

他心里也有更长的打算,水浒、西游都在备选里,但哪怕换题材也不准备离开村里

希望有一天拍出一部属于乡村的电影

这话他讲了好几年,语气越来越稳

这两年,乡村影像不止是热闹,更成了实打实的生计

“乡村影像不只是热闹,更可能是饭碗”

抖音“乡村守护人”项目在不少论坛上被提到,入选2024年第五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他们说通过普惠培训、流量扶持,让乡村内容被看见,还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2025字节跳动助农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新增了超过13.6亿条乡村主题视频,“三农”万粉创作者超9.5万人,电商累计销售农特产品102亿单,新增农技视频2143万条,乡村团购订单量也超过1亿单

山西司徒村把打铁花做成常态演出,湖北木兰花乡的“木兰不夜城”拿到超过五千万次曝光,我在数据背后看见一种地方的勇气: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往前推,把人留在村里,把钱留在村里

当然,争议也一直在

有人担心迎合算法、过度商业化、抓猎奇,会把乡村变成一块被消费的符号

流量要有温度,不能只剩噱头

专家也给过方向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康永兴认为,短视频、直播平台缓解了小众农产品的流通障碍,为乡村品牌提供低成本推广机会

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谈到,平台能弥合物理鸿沟,让农技需求和供给对接更高效;

还有人提到,“流量”要能转成“留量”,让文旅带动实体增长

这些话听着抽象,但落在中岗镇,就是老人们的笑声能多留一天,麦子有机会更早下地

我喜欢看拍摄间隙的那些小片段

雨停了,院里的青苔亮得发绿,李思田用手抹眼角的泪水,笑说风太冲

李东华从灶台前抬头,锅里咕嘟着面条,他把“八加一”换成茶缸

李孝英在门口练词,旁边的黄狗趴着不吭声

在风里,在泥地里,他们把镜头当成活计,把笑声当成药

他们的片酬是零花和鸡蛋,场务是邻居,化妆是自带,兵器是锄头和木棍

这支“白发剧组”最大的演员82岁,平均年龄过65岁,鲍小光比他们小30岁,像导演,也像孩子,更像一天到晚在身边转的亲人

他们从半夜的失眠里背下台词,从一次次笑场里找回面子,从镜头后的掌声里收回自尊

如果说短视频是风,风来了就拍,风走了就种地,那这村子的节奏就清楚了

把生活拍成戏,把戏拍回生活

在这个阴沉的深秋

几位老人用方言和台词,把日子撑得有声有色

我相信,只要镜头还举着,村里的院墙就不只是一堵墙,它会是一块屏幕,一方舞台,也是一个人老了以后仍能被看见的地方

这,就是他们的价值感,也是这片土地的耐心

来源:人生何处不相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