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柜的沉郁香气,与玉石特有的温润气息交织。案头一盏青瓷茶杯正冒着袅袅的热气,一块刚从和田运来的白玉籽料静静地躺在旁边——这是张帅日常的工作场景。此时,这位1996年出生于玉雕世家的青年匠人,正俯身凝视着一块籽料表面的天然皮色,指尖轻轻摩挲着那些深浅不一的毛孔兀自
柜的沉郁香气,与玉石特有的温润气息交织。案头一盏青瓷茶杯正冒着袅袅的热气,一块刚从和田运来的白玉籽料静静地躺在旁边——这是张帅日常的工作场景。此时,这位1996年出生于玉雕世家的青年匠人,正俯身凝视着一块籽料表面的天然皮色,指尖轻轻摩挲着那些深浅不一的毛孔兀自出神。此情此景,让记者对自己的到来颇感唐突,不觉沉下呼吸,生怕惊醒了张帅和这块沉睡千年璞玉的“对话”。
从童年追着玉屑跑的孩童,到如今能在苏作玉雕界独树一帜的传承者,张帅的人生轨迹,早已与玉龙河璞玉的“呼吸”紧紧缠绕在一起,与绵延千年的玉作刀痕“脉络”融为一体。
图为张帅在苏州博物馆夏令营活动课程中讲解玉文化。
启蒙:玉屑纷飞里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被玉雕机具的轻鸣和玉石碎屑的微尘裹着长大的。你看这盏台灯旁的小木箱,里面还装着我小时候的‘宝贝’。” 张帅笑着起身,从展柜下方拖出一个褪色的木盒,打开时后里面露出几块磨得光滑的废玉料、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刻刀,还有几张用铅笔勾勒的稚嫩草图。他拿起一块边缘圆润的青玉料,指尖在上面轻轻滑动,“这是我五岁时从父亲的废料堆里捡的,当时觉得它像块绿色的糖,天天揣在兜里,如今已经被摩挲得油润光滑。”
张帅的父母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玉雕从业者,家里的客厅兼作琢玉作坊,一张宽大的红木案台常年占据着屋子的中心位置。他说:“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见父亲戴着眼镜趴在案台上,手里握着玉石在一点点雕琢,而母亲则坐在旁边,用油石打磨刚成型的玉佩,玉屑落在她的蓝布围裙上,像撒了一层碎雪。记得有一次,父亲为了赶制一件春节前交货的作品,连续三天熬夜,凌晨时我起床上厕所,看见案台上的台灯亮着,父亲的影子在墙上投出专注的轮廓,刻刀与玉石碰撞的沙沙声,轻得像窗外的风声。”
相对于自家的小作坊,张帅的伯父张清雷的工作室,更是他童年最向往的 “神秘乐园”。张清雷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总爱趁周末的时间跑到伯父家,蹲在工作室的角落,看伯父凝神运刀。回忆儿时记忆,张帅的眼神里满是怀念,“有一次,伯父在雕一件辟邪兽,那块青白玉料原本有个小裂痕,我以为要废掉,可伯父盯着裂痕看了半天,最后顺着裂痕的走向,巧雕成了辟邪兽背上的鬃毛,不仅遮住了瑕疵,而且让兽形更显灵动。”张帅说,“那天,我蹲在旁边看了整整一下午,直到夕阳把伯父的影子拉得很长,玉屑落在石榴树下的青砖上,像铺了一层细密的月光。那时不懂什么是‘匠心’,只觉得伯父的手有魔法,能把冷硬的石头变成会‘呼吸’的活物。”
当张帅忍不住伸手去摸这件刚雕好的辟邪兽时,指尖触到玉石的瞬间,那种温润细腻的质感像一股暖流钻进了他的心里,这便是他与玉雕缘分的开端。正如古语所云:近水楼台先得月。浓厚的家族氛围,让玉文化早早融入他的血脉,成为无法割舍的生命印记。
问道:理论与匠心的双向奔赴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张帅的志愿表上所有专业都指向了“艺术设计”。他说:“当时父母问我,要不要直接跟着他们学手艺,毕竟家族里的手艺不能断。我坐在案台前,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一支铅笔,心里却有了自己的盘算。我知道,光有手艺不够,我还想搞懂玉雕背后的文化逻辑,为什么商周的玉饰线条那么刚劲?为什么苏作玉雕偏偏讲究‘空灵’?这些问题,得靠系统的理论学习才能解答。”
进入大学后,课堂上的每一门课程,都让张帅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张帅每个周末都会回家跟着父母“泡”在作坊里。大学毕业那年,张帅收拾好行李,毅然奔赴苏州这座承载着苏作玉雕千年传承的城市。他说:“我很早就倾慕于蒋喜大师提出的‘古韵今风’创作理念,蒋大师能把传统纹样做得很现代,这正是我想学习的。记得第一次见到蒋大师雕玉时,他对作品的弧度用卡尺量了多次,每一次调整都只有几毫米。大师说,琢玉就是要在琢与磨之间,不断找到一种平衡与完美,多一分则显粗,少一分则显细,必须要刚刚好’。”这句话成了张帅学徒生涯的“座右铭”。
学徒生涯的前半年,张帅每天的工作只有“磨刀”和“练线条”。刚开始练曲线时,因为力度控制不好,雕出来的线条总是歪歪扭扭,大师看到后,没有批评他,而是一点点给他示范。“有一次,我跟着大师雕一件‘龙凤玉对牌’,对牌上需要用浮雕技法雕琢乳钉纹,每一颗乳钉的大小、间距都要一致。我雕到一半时,大师过来看了一眼,说我这乳钉的间距不均匀,左边密右边疏,看着不舒服。我当时还不服气,结果拿尺子量了一下,真如大师说的一样,乳钉左边的间距比右边小了 0.5 毫米。那一刻我才知道,真正的匠心,就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那以后,我雕每一个细节前,都会先用铅笔在玉料上画好格子,确保每一处纹饰都精准无误。”张帅说道。
这段学徒时光,让张帅彻底领悟了苏作玉雕的精髓——不是把纹饰雕得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让每一刀都有意义,让光线在镂空与实体间流转,给玉石注入轻盈的生命感。
寻根: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做玉雕不能只盯着手里的料,得知道这门手艺是从哪来的。”这是蒋喜大师常对张帅说的话。为了探寻玉文化的源头,张帅利用业余时间,开启了一场 “文化溯源之旅”,他从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赤峰的红山文化遗址、甘肃的齐家文化遗址,到浙江的良渚古城,从河南的殷墟遗址、陕西的法门寺、天水的麦积山、徐州的狮子山楚王墓,到广州南越王墓,每到一处,他都会泡在博物馆里,对着那些古老的玉器一看就是大半天。
张帅说:“在良渚博物院,我对着一件玉琮驻足了一个小时。那玉琮的表面,雕着简化的神徽纹样,线条虽然简单但很有力,说明当时的玉雕工匠,已经有了很高的技艺水平。在河南殷墟博物馆,一件玉戈让我对商周时期的玉雕有了新的认识。那件玉戈的线条特别刚劲,边缘锋利得能划破纸,而且纹饰都是对称的,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我当时就想,为什么商周的玉器线条这么‘硬’?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在商周时期玉器主要用于祭祀和作为礼器使用,所以线条要体现出王权的威严。这就是文化背景对艺术风格的影响,不懂历史就看不懂玉器的‘魂’。”
图为张帅在新疆雪山之巅开启寻玉之旅。
而新疆和田的 “寻玉之旅”,则让张帅对玉石多了一份敬畏。“2019年夏天,我来到玉龙喀什河的河床。那时候河床里全是鹅卵石,很多人戴着草帽,弯腰在石头堆里翻找玉石,眼睛盯着每一块石头的颜色、质感。我也学着采玉人的样子,弯腰在河床里摸索,河水冰凉刺骨,没过多久,我的脚就冻得发麻。”张帅说,“这时,我摸到一块石头,表面很光滑,颜色是白色的,以为是玉,激动地喊起来,结果仔细一看,这是石英石,不是玉。” 那天,他在河床里泡了六个小时,最后只找到一块指甲盖大小的小玉料,但他却觉得格外珍贵。他说:“以前觉得玉石很容易得,直到亲自体验才知道,每一块玉都是采玉人用汗水换来的。”
更让张帅震撼的,是昆仑山上的矿山。“我们坐着越野车,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海拔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到了矿山脚下,我头晕得厉害,连站都站不稳。矿工们住在简陋的帐篷里,吃的是馒头和咸菜,手上的裂痕里,嵌着洗不净的矿尘。谈及此处,张帅的眼中充满了敬畏:“看着老矿工指甲缝里的矿尘,我突然觉得手里的玉石变得很重,那不是一块石头,是大地的馈赠,是矿工们用生命守护的宝贝。从那以后,我每次拿到一块玉石,都会先仔细观察料型、皮色,尽量做到不浪费一丝一毫,这份对源头的敬畏,成了我创作中最珍贵的‘初心’。”
创新:让玉文化住进年轻人心里
“如果玉雕只能放在博物馆里,那这门手艺就死了。”在一次交流会上,张帅的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苏作玉雕的‘精、细、雅、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在他看来,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底气”,关键是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为传统注入新活力。他说:“我小时候是被玉文化‘熏’大的,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机会接触玉雕。”
图为张帅在苏州美育大课堂·苏州青年艺术系列公益课讲课。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玉雕,张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苏州美育大课堂”、“非一般的课堂”等公益事业上。在课堂上,张帅还经常给大家分享玉雕文化。他不会只讲“怎么雕玉”,而是从“玉文化的历史”讲起。
在苏州市非遗办举办的“非一般的课堂”上,张帅的教学更加系统。他把苏作玉雕的工艺拆解成“选料、设计、雕刻、打磨、抛光”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用实物演示。“选料的时候,要先看玉料的颜色、质地,有没有裂痕;设计的时候,要根据玉料的形状来构思,不能浪费料;雕刻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不能把玉料雕碎……”课上,他一边说一边拿着一块玉料演示,学员们围在旁边,看得目不转睛。
展望:让苏作玉雕走进生活
图为张帅作品《龙凤玉对牌系列·如意春华》
谈及未来,张帅的眼里满是期待。他说:“我现在有两个目标,一是让苏作玉雕‘活’在当下,二是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玉雕。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我正在筹备一个 ‘玉雕生活美学’项目,计划设计一系列融入日常生活的玉雕产品。比如,玉雕茶具,我可以把苏州园林中的修竹设计成茶杯的把,把池塘睡莲的造型雕刻在茶杯的底部,这样既实用又有专属的苏作之美,还有玉雕书签,可以用薄胎技法雕成树叶的形状,夹在书里,既好看又不会损坏书页。此外,我还想和家具品牌合作,设计‘玉雕元素的家具’,比如在餐桌的桌腿上嵌上简化的玉雕龙纹,在衣柜的门上融入玉雕花鸟纹。跨界合作也是传承的一种方式,把玉雕融入其他行业,能让更多人看到玉雕的美,真正让传统的玉雕走进当代家庭的每个角落。”
随着短视频的火爆,张帅也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定期分享玉雕的创作过程。他说:“我会拍一些雕玉的技法演示,比如怎么磨薄胎,怎么雕游丝毛雕。同时,还会分享一些玉雕小知识,比如怎么辨别玉石的真假,怎么保养玉雕作品。我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播。我坚信,只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玉雕文化一定能‘火’起来。”
夕阳西下,工作室里的光影渐渐柔和。张帅拿起案台上的画笔,轻轻落在那块和田籽料上,笔尖与玉石摩擦出“沙沙”的声音,在安静的工作室里格外清晰。“你听,这声音像不像玉石在说话?”张帅抬起头,眼中充满期待,“琢玉,每一笔、每一刀下去,既是在和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对话,也是在替一块无声的石头讲述从远古走来的故事。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代人坚持下去,苏作玉雕的未来,一定会像这块玉石一样,温润而明亮。”彼时,窗外的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身上,也洒在那块待琢的籽料上,仿佛为苏作玉雕“传统与未来的约定”,注入了无限温暖的希望。
文|记者 贾淘文
来源: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