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查出癌症,情况看着不轻,医生却说还算幸运。为什么?因为没有转移。可有的人,发现得也不晚,治疗也跟上了,转眼病情就扩散了。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癌症会不会转移?是不是纯靠运气?
有些人查出癌症,情况看着不轻,医生却说还算幸运。为什么?因为没有转移。可有的人,发现得也不晚,治疗也跟上了,转眼病情就扩散了。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癌症会不会转移?是不是纯靠运气?
医学上早就有不少研究在探讨这事。临床上也常见一些患者,同样的病种,转移的几率和速度却天差地别。仔细一看,那些不容易转移的患者身上,确实有一些共性。不是玄学,也不是迷信,而是身体、生活、心理多个层面的综合结果。
癌症细胞要转移,首先得突破身体的“防火墙”。这个防线,其实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人体一旦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免疫细胞的警觉性和反应速度都会打折扣,等于给癌细胞留了空子。
有些人常年处在低度炎症中,比如肠道菌群紊乱、牙龈总是发炎、血糖控制不好,这些都在悄悄削弱免疫力。而一些癌症患者之所以转移得慢,甚至很久都不转移,就是因为身体内部“火”少了,免疫系统还能打仗。
临床上见过一些胃癌或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几年都没复发,检查时发现他们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常年偏低,说明身体一直处于低炎症状态。这就像房子没起火,火警系统就不会瘫痪,出了问题还能及时扑灭。
癌症和情绪的关系,远比一般人想得复杂。不是说“开朗的人不得癌”,但长期精神紧绷、焦虑抑郁的人,确实更容易让癌细胞“钻空子”。压力荷尔蒙,尤其是皮质醇,在长期高水平下,会压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很多患者病情恶化前,经历了人生大变故,比如亲人离世、婚姻剧烈冲突、财务危机。这类重大压力会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肿瘤细胞趁虚而入,甚至加快血管生成,为转移铺路。
反过来,那些情绪相对稳定、愿意倾诉、能适度宣泄情绪的人,身体更容易维持平衡状态。研究也发现,长期练习冥想、太极、瑜伽的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不是伪科学,而是神经—免疫互相作用的结果。
吃东西这件事,真不是“吃饱了就行”。现代饮食的问题在于太多过度加工,糖、油、盐、添加剂,都是火上加油的东西。癌细胞最喜欢高糖、高脂的环境,因为那是它们繁殖的温床。
而饮食清淡、富含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人,往往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更低,细胞修复能力更强。比如绿叶蔬菜、深色浆果、粗粮、豆类,这些食物里含有丰富的多酚类、黄酮类物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
有研究指出,地中海饮食模式的癌症患者,其复发和转移率显著低于西式饮食组。不是说吃几次牛排就会复发,而是长期的饮食习惯,悄悄影响了体内环境的“生态系统”。
现在很多人把“晚睡”当习惯,有的甚至白天补觉,自以为“睡够了就行”。但人体生物钟不是闹钟,错过了节律,哪怕补觉也难以修复。褪黑素的分泌受光照影响,而它恰恰是免疫系统调控和抗肿瘤活性的重要因子。
曾有研究指出,夜班工作者中,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率更高。原因很简单:昼夜节律混乱,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免疫调节功能下降。更严重的是,DNA修复机制也受影响,癌细胞更容易逃脱识别。
不少转移缓慢或长期未转移的患者,生活节奏都比较规律,睡眠时间固定,即使睡眠时长不一定很长,但质量高、不易惊醒。这种看似“没啥”的规律,其实是在为身体储备稳定的内在节律。
运动不是万能药,但几乎没有哪种慢性病,不建议患者多动一动。癌症尤其如此。长期久坐、血液循环差、新陈代谢慢,是癌细胞扩散的温床。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跃度,提升淋巴液流动,加快毒素代谢。
有一项对比研究指出,乳腺癌术后坚持每周中等强度运动3次以上的女性,其5年内转移率比不运动者低了约40%。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血液、淋巴、肌肉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观察下来,不少癌症患者在治疗期后恢复了锻炼,比如散步、快走、慢跑或打太极,坚持在动。这些看似轻松的动作,其实激活了全身系统,让癌细胞没那么容易“跑路”。
很多人觉得癌症转移是个“点儿背”的事,其实并非如此。转与不转,虽然跟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方案密切相关,但身体内外环境的稳定与否,才是更深层的关键。
一位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五年没转移,日常生活规律,三餐清淡,心态也稳。不是他命硬,而是他给身体造了个“癌细胞难以扩散的环境”。这不是迷信,而是科学的体现。
当然也不必焦虑。转移并非等于绝望,很多癌症即使出现转移,现代治疗手段下也能带来良好的生存质量。重点在于,别等到转移了才想起要“调身体”。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魏于全.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转移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6):789-794.
2. 王小红,梁慧.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对疾病进展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20,47(8):420-423.
3. 陈建国,刘晓东.饮食与癌症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J].营养学报,2022,44(2):105-110.
来源:陈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