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1年美国空军拟定了轻型战斗机(LWF)项目,该项目是基于约翰·博伊德少校提出的能量机动性(EM)理论而制定的,该理论阐述的要点内容是飞机机身重量过大会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能。为此,美国空军决定研制一种具有高推重比和机动性、总重量又小于9100公斤的战斗机。事
1971年美国空军拟定了轻型战斗机(LWF)项目,该项目是基于约翰·博伊德少校提出的能量机动性(EM)理论而制定的,该理论阐述的要点内容是飞机机身重量过大会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能。为此,美国空军决定研制一种具有高推重比和机动性、总重量又小于9100公斤的战斗机。事实上,LWF 项目不仅仅针对向美国空军销售,当时有多个北约国家都在推动引进同类战斗机的计划。显而易见,作为北约大佬的美国如果选择它作为空军主力战斗机的话,那么欧洲国家空军就可能跟风引进。美国空军原本计划引进650架战机的,但经过仔细评估美国空军还是选择了YF-16, 1975年1月13日,通用动力的YF-16因更大的航程和更低的价格赢得了竞争。因为它更符合“能量机动性”理论并且更便宜。
YF-16
YF-16与YF-17
YF-16与YF-17
1974年8月,美国国会要求海军考察空军LWF/ACF项目竞标公司提出的各种方案,择优用于海军作战飞机计划(NACF),该计划的前身是VFAX计划,目的是替换F-4、A-4和A-7等舰载机。对于舰载战斗机来说,双发设计无疑是首选,所以诺斯罗普的方案比通用动力具有先天优势。但诺斯罗普公司没有研制舰载战斗机的丰富经验,于是诺斯罗普放弃了YF-17舰载型的研发主导权,让麦道成为总承包商,占据了70%的机身重新设计任务以及60%的制造份额(按工时划分),舰载型所有设计和工程发展工作以及最终组装都将在麦道圣路易斯总部进行。提交给美国海军的文件也说明了这一新关系,YF-17舰载型被称为麦道267型。1975年5月2日,海军选择诺斯罗普-麦克唐纳·道格拉斯以YF-17改进的267型方案,这一方案最终发展成F/A-18“大黄蜂”。由此揭开了近50年的服役历程。
F-4
A-4
海军涂装的YF-17
YF-17想象图
1975 年 11 月美国海军与通用电气签订了 F404 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合同,1976 年 1 月 22 日向麦道订购了 9 架单座和 2 架双座全尺寸研发(FSD)飞机,1978 年 7 月 FSD 原型机首飞。为了对 F-18 有个直观的印象,美国海军借用了第二架 YF-17 在加州木古角的太平洋导弹测试中心、马里兰州帕图森河海军试飞中心、加州中国湖海军武器中心进行试飞。1978年9月13日,第一架FSD F-18A在圣路易斯工厂下线。11月8日该机进行了首飞。1979年1月开始大多数的试飞工作移至马里兰州帕图森河海军试飞中心进行,9架F-18A和2架TF-18A双座FSD投入了试飞工作中。1979年10月30日第3架FSD(BuNo 160777)开始在CV-66美国号航母上进行舰载资格试飞,进行得很顺利。
FSD F-18A(BuNo 160775)1980 年 4 月在帕图森河海军试飞中心进行试飞
第二架 FSD F-18A(BuNo 160776),1979 年春在进行 F404 发动机的测试
第三架 FSD F-18A(BuNo 160777)在“美国”号航母(CV-66)上进行舰载资格试飞
第三架 FSD F-18A(BuNo 160777)在“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上进行舰载资格试飞
1981 年 5 月,第 5 架 FSD F-18A 去掉了平尾和机翼前缘的锯齿,并填掉了 80% 附面层泄流槽后进行试飞
试飞中的 FSD F-18A(BuNo 160775)
第 7 架 FSD F A-18A进行“麻雀”导弹的试射
虽然F-18/A-18根据海军的要求以YF-17为基础研制,但该机经过彻底重新设计。1975年2月,在决定把YF-17原型机发展为一线飞机后,诺斯罗普公司和麦道公司得到指令,要求他们制造独立的F-18战斗机和A-18喷气式攻击机。然而,为了节约经费,这两种设计被合成了一种飞机,最终生产的是F/A-18“大黄蜂”( 其实直到 1984 年这个奇怪的编号才成为正式编号)。两种型号的统一主要要归功于进气道下方边沿增加的两个挂架(4 号和 6 号武器站),在执行对空任务时,这两个挂架可挂载 AIM-7“麻雀”空空导弹,在执行对地任务时,左侧挂架可挂载前视红外吊舱,右侧可挂载激光指示吊舱。
YF-17 和 F-18 的对比,照片为 YF-17,轮廓线条为 F-18
早期型 F/A-18A 与 YF-17 的外形对比
YF-17与F/A-18
F/A-18“大黄蜂”整体尺寸增加,机身加宽,燃油容量几乎翻了一番,从2.5吨增加到4.92吨。翼展也增加76.2厘米,翼面积从32.5平方米增加到了37.2平方米。它还被加以海军化,也就是说,装配了强化起落架和着舰拦阻钩,机翼中安装了折叠装置。YF-17 简单的主起落架轮距为 2.10 米,为了增加在航母甲板滑行时的稳定性,F-18 的主轮距增加到 3.11 米,粗壮的跪式起落架可以承受着舰时 7.32米/秒的下降率。主起落架向后并旋转 90 度收入进气道下方的机腹中,双轮前起落架向前收入前机身。机头加粗以容纳休斯AN/APG-65雷达。后来这台雷达证明自己在空地任务方面与空空任务同样胜任,使得美国海军无需采购单独的战斗机和攻击机,因为一架飞机可以同时执行这两项任务了。
FA-18A
F/A-18A
1977 年末,休斯公司的 AN/APG-65 数字式多模脉冲多普勒雷达在与威斯汀豪斯公司的竞争中获胜,被选为“大黄蜂”的雷达。APG-65 工作在 I/J 波段(8-12.5GHz),内置可识别和隔离故障的测试设备(BITE)。雷达和武器投放系统共有 20 多个机载计算机,与雷达相连的计算机负责将机载传感器产生的数据转换成容易理解的信息显示给飞行员,同时这些计算机对投放武器时所需的弹道、偏差、速度和高度等数据进行快速计算,并在 HUD 和 CRT 显示器上向飞行员显示相关信息。
AN/APG-65 数字式多模脉冲多普勒雷达
空空雷达模式用于在最大距离截获目标,该模式可提供目标的速度和航向信息,但牺牲了精确距离。在该模式下最大工作距离 148 公里,雷达的控制软件被设计成只注意那些接近 F/A-18 的目标。空地雷达实时波束地图测绘模式可在远距离测绘大面积地形特征,并在座舱显示器上显示前方的雷达缩比地形图。尽管雷达实际获取的是倾斜视角的地形图,但计算机会转换成垂直视角的地形图。APG-65 还有海面模式,计算机会自动过滤掉波浪反射的杂波,使系统更易识别、跟踪和攻击敌方水面舰艇。
F/A-18A
F/A-18机身采用半硬壳结构,主要采用轻合金,增压座舱采用破损安全结构,后机身下部装着舰用的拦阻钩。检查盖采用石墨环氧树脂材料。两台发动机间的隔火板采用钛合金。在机身结构中大范围采用了先进复合材料。铝合金占了结构重量的50%,合金钢占了16.7%,钛合金占了12.9%。机翼、垂尾和平尾结构中大量使用了钛合金,机翼折叠接头也是钛合金的。机身约40%的表面是石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蒙皮,这种材料占结构总重的9.9%,剩余10.9%的重量是其他各种材料(塑料、橡胶等)。
YF-17的边条设计被F/A-18A继承
边条翼刀
F/A-18翼根前缘是一对大边条,一直前伸到座舱两侧,因此可使飞机能在60度的迎角下飞行。F/A-18进气口布置在边条下方根部,在大迎角下边条将进气理顺了再进入进气道,使其具有了大攻角性能。由于不要求速度达到2马赫,所以就没有使用复杂的可调斜板进气道,而是采用了简单的“D”形进气口,并配有附面层隔离板,两个进气道可动的部件只有边条顶部的放气门。固定附面层隔板可将呆滞附面层气流沿着坡道流向机腹和边条放气门释放掉。垂尾间的后机背安装有双铰链液压控制的减速板,这样在减速板展开时对飞机的俯仰操纵影响最小。F/A-18尾翼也采用悬臂结构,平后和垂尾均有后掠角,平尾低于机翼,使飞机大迎角飞行时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略向外倾的双立尾位于全动平尾和机冀之间的机身两侧。
F-18 的进气口和附面层隔板
F/A-18翼根前缘是一对大边条
F/A-18 安装了 4 余度数字式线传飞控系统,是首个安装这种系统的生产型飞机。飞控计算机根据操纵杆和脚蹬输入的数据来控制各个操纵面的偏转量,不允许飞行员飞出超出限制的动作。线传系统采用投票制运行,如果其中一个通道与其他三个通道输出不同,那么该通道就会被判定为失效,并被自动关闭。4 余度线传系统在即使两个通道都失效时,只要剩余两个通道输出一致,仍可以继续控制飞机,即使所有通道都失效,仍可通过电动备份系统操纵各翼面。该机的平尾甚至还保留了一路机械操纵备份,在最为极端的情况下,飞行员可继续进行俯仰操纵。借鉴了越南战场经验后,该机安装有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分别由单台发动机驱动,其目的是在一台发动机被击中后也能保证飞机的控制。
F/A-18座舱
由于 F-18 的主要型号是单座,所以非常注重航电的自动化以减轻飞行员的工作负荷。F-18 引入了“玻璃”座舱概念,淘汰了许多表盘式仪表,并将原先表盘式仪表的信息显示在阴极射线显示器上。同时安装了抬头显示器(HUD),仪表面板上安装了两个多功能阴极射线显示器和一个水平阴极射线显示器。座舱内安装了手不离杆(HOTAS)油门杆和操纵杆,作战中需要使用到了控制开关都集成在了油门杆和操纵杆上。飞行员在战斗机无需将实线从目标上移开寻找座舱中的开关。座舱内安装了马丁·贝克 US10S(SJU-5/6)零-零火箭助推弹射座椅。
20 毫米 M61 机炮
F-18 机鼻的机炮口
F/A-18 “大黄蜂”保留了YF-17 的翼尖“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和机头 20 毫米 M61 机炮。F-18 的机鼻上方安装了一门 M61A1 20 毫米加农炮,578 发的弹鼓就安装在 APG-65 雷达单元后方,机炮口就在机鼻雷达上方。据说“大黄蜂”的机炮射击时的振动并不会损坏娇贵的雷达,夜间射击时,风挡前的机炮口火光也不会闪瞎飞行员的肉眼。共有 9 个武器硬点——翼尖两个、翼下四个,进气道侧壁两个,机腹中线一个。该机主要的空战武器是 AIM-7“麻雀”和 AIM-9“响尾蛇”导弹。“大黄蜂”最多可挂载 6 枚“响尾蛇”(翼尖 2 枚,翼下挂架 4 枚),最多可挂载 4 枚“麻雀”(机身挂架两枚,机翼外侧挂架两枚)。
F/A-18武器系统
F/A-18 早期可挂载武器示意图
F/A-18 早期可挂载武器示意图
F/A-18 可挂载武器示意图
F/A-18 “大黄蜂”的空地武器挂载能力很强大,可挂载美国海军军械库中的几乎所有空地武器。每侧机翼下方有两个硬点,机腹下方还有一个硬点,最大外挂重量 7,700 千克。该机的 4 个机翼挂架可挂载重量分别为 227、545 和 908 千克磅的 Mark 82、83 和 84 低阻高爆炸弹,其中 Mark 82 和 83 可通过 VER-2 垂直弹射挂架将挂载数量增加到 8 枚。这些炸弹还可安装可降低下落速度的“蛇眼”弹翼。“大黄蜂”还可挂载这些炸弹的相应“铺路”激光制导型号。
MK-82“蛇眼”低空低阻减速炸弹
VER-2 垂直弹射挂架与激光制导炸弹
“铺路”激光制导炸弹
“大黄蜂”在机翼外侧挂架上可挂载 AGM-62“白星眼 I”和“白星眼 I”ER/DL 电子光学制导炸弹,还可挂载休斯 AGM-65“小牛”电视制导空地导弹。除了两个机翼挂架外,“大黄蜂”还可挂载 212千克的MK20Ⅱ“石眼 II”反坦克集束炸弹或 277 千克的 BL-755 集束炸弹、常规无制导火箭巢,甚至还可挂载两枚 B57 或 B61 战术核弹。F/A-18 还可挂载 AGM-88A“哈姆”反辐射导弹进行萨姆猎杀任务,或两枚 AGM-84“鱼叉”反舰导弹,在飞向目标的最终阶段该弹可进行主动制导。
BL-755 集束炸弹
MK20Ⅱ“石眼 II”反坦克集束炸弹
MK20Ⅱ“石眼 II”反坦克集束炸弹
F/A-18C挂载AGM-65
F/A-18C 挂载大黄蜂AGM-62
F/A-18C挂载AGM-62 白星眼 II
AGM-62白星眼 I 型 ERDL MK 21
AGM-62白星眼 ER
AGM-88A“哈姆”反辐射导弹
驻日美军岩国基地的F/A-18C“大黄蜂”战斗机,挂载四枚“鱼叉”、两枚AMRAAM以及两枚AIM-9X。
1979年至1981年间,由于研发成本不断上升,国会对此开始关注。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原先公布的订购数量为780-1366架,最后削减至1157架,而作为低成本轻型战斗机的F-18价格逼近格鲁曼F-14战斗机。1979年至1981年间,由于研发成本不断上升,国会对此开始关注。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原先公布的订购数量为780-1366架,最后削减至1157架,而作为低成本轻型战斗机的F-18价格逼近格鲁曼F-14战斗机。
1978年11月18日,第一架预产型F/A-18A顺利升空,1980年3月开始部署,初期当然是以美国海军的操作测试与评估单位开始接收新飞机。不过令人有点意外的是,第一个真正正式配置F/A-18A的单位,其实是海军陆战队第314“黑骑士”战斗攻击中队(VMFA-314),于1983年1月7日正式换装完成开始运作。而第一个正式配置F/A-18A的海军单位,则是海军第113战斗攻击中队(VFA-113),于1983年8月换装完成。VFA-113与后来换装完成的VFA-25,被配属在第14航母航空大队(CVW-14),因此搭载该大队的星座号航空母舰(CV-64)成为第一艘正式配置F/A-18作为战斗武力的航空母舰。美国海军共生产了371架F/A-18A。
星座号航母清楚看到F/A-18
在F/A-18最早的11架原型机中,有两架双座型版本,代号TF-18A(T是美军对于教练机的称呼代号),但在量产后更改为F/A-18B。F/A-18B多出的一个座位是牺牲了约6%容量的油箱空间来达成,但除此之外双座版的战机在功能上与单座版的几乎相同,表现也一致。根据资料F/A-18B一共只量产了40架,除了少数几架交由测试单位运用外,几乎都是配置在前线单位而非原本预期的纯教练机用途。
F/A-18B
F/A-18B
当F/A-18A正式开始服役后,海军的高级将领们马上感受到这型多功能战斗机真正厉害的地方:它比原本对地攻击专用的A-7载弹量更大,攻击精确度更高,但又有不输给海军当家空优战机F-14的运动能力,因此他们给了F/A-18A“摇摆战机”的浑名,意指这架飞机能在战斗机与攻击机两种原本壁垒分明的角色中,轻易的切换。相较于过去必须更换航电才有可能有效担任某一类型任务、或是起飞前就就必须先设定电子装备的“多用途”战机来说,F/A-18 真正实现空中切换多任务机种的设计。
黄金峡谷行动中珊瑚海号航母上的A-6E
1986年4月,配属在珊瑚海号航空母舰(CVB-43)上的两中队海军航空队与两中队海军陆战队航空队的F/A-18参加轰炸利比亚的“黄金峡谷任务”。 “珊瑚海”号航空母舰为这次攻击弹射起飞了8架A-6E中型攻击机,外加6架F/A-18A“大黄蜂”战斗机用来对空袭提供支援。在该行动中主要担对地任务,尤其是压制利比亚的防空系统与雷达。这场任务成为F/A-18A与AGM-88A“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的首次实战登场,击毁诸多利比亚的雷达与防空导弹设施,包括苏联极少出口的SA-5长程防空导弹,替其他进行主要攻击的友军开路。
黄金峡谷行动中航母上的F/A-18
准备出击的F/A-18
1986年部署在地中海的珊瑚海号航母主力舰载机已经是F/A-18A
1987年的珊瑚海号航母与配属的F/A-18A机群
在麦道/诺斯罗普成功生产了400架的F/A-18A/B之后,针对航电设备作为主要改良项目的新型F/A-18在1990年代中期取代了原本的A/B版本,其单座型称为F/A-18C,双座型则为F/A-18D,第一架F/A-18C(机身编号163427)是在1987年9月3日进行处女航,并且在1987年9月开始量产。F/A-18C是1986财政年度起购买的单座型,此型号是专为夜间攻击而设计的。具备AIM-120AMRAAM 空对空导弹、AGM-65F红外“小牛”和AGM-84“鱼叉”反舰导弹的发射能力。F/A-18C和F/A-18A的不同之处主要在内部,采用机载自卫干扰机、侦察设备、新的“空中通用救生系统”弹射座椅、新型机载计算机、飞行故障记录仪和监视系统等。C 型换装了马丁·贝克的海军机组通用弹射座椅(NACES),改进了任务计算机,增加了机载自卫干扰机以及飞行事故记录和监视系统。
F/A-18A与F/A-18C对比
F/A-18C
F/A-18A与F/A-18C尾翼对比
F/A-18C早期批次安装了与A型相同的通用电气F404-GE-400发动机。1988财年起购买的F/A-18C具备了完善的夜间攻击能力,可携带供全天候夜间攻击飞行任务使用的设备,包括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导航吊舱,新的平视显示器和飞行员夜视镜。其凯瑟AV/AVQ-28光栅HUD可显示热成像导航吊舱提供的图像。F/A-18C“夜攻大黄蜂”安装了休斯AN/AAR-50热成像导航吊舱(TINS),劳拉AN/AAS-38“夜鹰” FLIR瞄准吊舱,以及CEG的“猫眼”夜视镜。“夜攻大黄蜂”的座舱内还使用了凯瑟 5X5寸的彩色多功能显示器取代了单色显示器,以及一个史密斯Srs 2100彩色数字移动地图导航显示器。
F404-GE-400发动机
F/A-18C
1988年5月6日第一架“夜攻大黄蜂”原型机首飞,1989年11月1日第一架生产型开始交付,批次号Block 29。11月18日加州勒莫尔航空站的VFA-146“蓝钻”中队成为首支装备“夜攻大黄蜂”的部队,接收了BuNo 163992。1991年8月8日VMFA-312“棋盘”中队成为陆战队首支装备“夜攻大黄蜂”的部队。从1991年1月开始,F/A-18C开始使用F404-GE-402EPE型发动机,推力为7900千克,比前一型增加700千克。并且使用更先进的AN/APG-73雷达更换了AN/APG-65。从1993年1月起AAS-38增加了一个激光目标指示/测距子系统,使“大黄蜂”可自主投放激光制导武器。
F404-GE-402EPE型发动机
AN/APG-73雷达
F/A-18D是双座夜间攻击机,是F/A-18C的双座型,与F/A-18B不同的是D型前座才有操纵系统对飞行进行控制。它除了作为一种双座教练机外,还作为一种双座夜间攻击飞机使用。位于后座的飞行员主要进行武器系统的操纵,后座飞行员座椅两侧有两个用于操纵武器系统的固定操纵杆,另外活动地图显示器位置更高。为了执行夜间攻击任务,装备了FLIR、TINS吊舱,光栅HUD,座舱仪表和布局为夜视镜进行了优化。
F/A-18D座舱
F/A-18D
首批31架F/A-18D具备改进型航电和AIM-120及红外小牛的发射能力,但没有完备的夜间攻击设备。F/A-18D(BuNo163434)被改装为首架夜攻型原型机,1988年5月6日在圣路易斯首飞。1989年11月1日首架生产型 F/A-18D(BuNo 163986,第一架 Block 29的D型)交付美国海军帕图森河试飞中心。该型与F/A-18C一样具备了完全的夜间攻击能力,安装了凯瑟AV/AVQ-28光栅HUD、AN/AAS-38吊舱和彩色多功能显示器。
F/A-18D(BuNo163434)
F/A-18D
F/A-18D的主要用户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先前装备A-6E的全天候攻击机中队和一个“鬼怪”侦察中队订购了96架。另外F/A-18D还取代了用于前进空中管制的OA-4“天鹰”,以及接替了OV-10A和OV-10D“野马”攻击侦察机的部分任务。Block 36从第一架F/A-18D(BuNo 164649)开始,具备了安装马丁·玛丽埃塔ATARS(先进战术机载侦察系统)组件的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A-18D是一线作战飞机,美国海军的F/A-18D则被用于训练或测试用途,共生产113架。
海军陆战队的F/A-18C/D
美国海军陆战队 F A-18D 的仪表板
F/A-18D
F/A-18D
F/A-18D
F/A-18D还有一种侦察型,编号为 F/A-18D(RC)。有48架F/A-18D“大黄蜂”拆除了M61A1机炮,安装了托盘式光电组件(ATARS),包括一个气泡式红外线扫描头和两个滚动稳定的传感器单元,所有传感器获得的图像都录制在录像带上。机腹挂架可挂载一个数据链吊舱用于将图像实时传送回地面站,也可挂载劳拉公司的 AN/UPD-8测试机载雷达吊舱。F/A-18D(RC) 可在几小时内被改回标准“大黄蜂”构型。F/A-18D(RC) 的后座飞行员可全职操纵侦察设备,该机专为海军陆战队研制,用于取代加州埃尔托罗海军陆战队航空站 VMFP-3 中队的 RF-4B。1991 年 7 月 1 日该中队重新成立时,番号改为 VMFA(AW)-225“流浪者”。1992 年 2 月 14 日首架具备安装 ATARS 组件能力的 F/A-18D(RC)(BuNo 164649,Block 36 首机)交付该中队,该中队的 F/A-18D(RC) 还用于弥补美国海军 TARPS F-14 数量的不足。
F/A-18D(RC)
F/A-18D(RC)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美国海军向 NASA 移交了 8 架 F/A-18A 和 1 架 F/A-18B,这批飞机用于埃姆斯-代顿飞行研究中心用于伴随和熟习飞行,飞机最终取代了 NASA 原先的 F-104“星战士”。NASA 的“大黄蜂”也被用于各种研究项目,首个是 1987 年开始的“高阿尔法”项目,旨在研究高迎角下飞机周围的气流。20世纪90 年代又有 3 架 F/A-18B 被移交给 NASA。一架 F/A-18A被改装成 HARV 研究机。
HARV 研究机
HARV 研究机
HARV 研究机
HARV 项目是 NASA 代顿、埃姆斯、兰利和刘易斯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期,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在内的多个研究机构已经开发了推力矢量技术,以提高飞机的高仰角,并进行了各种相关研究。1985年6月美、德合作研制了F-18HARV系列验证机来验证飞机的超机动能力,F-18 HARV采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最大飞行仰角可达70°,同时还可完成一系列的机动动作。整个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87年4月至1989年中引进装备有特殊设备的F-18,共进行了101次迎角55度试飞,为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试验积累飞行技能。
HARV 研究机
1991 年 编号NASA-840 的F-18安装了矢量推力装置,每个发动机尾部周围安装了一组 3 片勺形扰流片。在大迎角常规控制翼面失去作用时,矢量推力装置可提供俯仰和偏航力矩。为了缩短叶片所需承受的力矩,NASA 去掉了 840 的外部尾喷管,使得该机无法进行超音速飞行,但对亚音速性能没有任何影响。飞控计算机也经过修改以兼容矢量扰流片。
矢量扰流片
该机在翼尖还用摄像吊舱取代了原先的“响尾蛇”导弹滑轨,这些摄像机用于拍摄大迎角情况下从前机身释放的白烟,从而跟踪气流的走向。为了使烟雾路径更醒目,飞机上表面被涂成了亚光黑色。为了更详细的追踪表面气流走向,飞机机鼻数十个小孔中可排放出一种特殊的红色液体,在飞行中形成遍布全身的气流路径。凭借矢量推力,F-18 HARV 达到了 70 度的最大稳定飞行迎角(普通“大黄蜂”的最大迎角为 55 度)。大迎角滚转最大迎角达到 65 度(普通“大黄蜂”为 40 度)。
红色液体
大仰角测四
HARV 研究机
HARV 研究机
F/A-18L版本随后与美国海军的F/A-18A相吻合,作为陆基出口替代品。这本质上是一架F/A-18A,重量减轻了约1,130至1,360千克;通过移除折叠机翼和相关的执行器减轻了重量,实现了更简单的起落架,并改为陆基尾钩。修改后的F/A-18L包括F/A-18A的机翼油箱和机身站。它的武器容量将从6,210到9,070千克,这主要是由于增加了第三个翼下挂架和加强翼尖总共11个站点,而F/A-18A有9个站点。由于加强了非折叠机翼,翼尖导弹导轨设计用于携带AIM-7麻雀或Skyflash中程空对空导弹,以及AIM-9响尾蛇与F/A-18A上的一样。与F/A-18A的7.5g设计载荷系数相比,F/A-18L的设计载荷系数得到了加强,设计载荷系数为9g。
F/A-18L
F/A-18L与F/A-18A对比
F/A-18L
麦道和诺斯罗普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因两种型号的国外销售竞争而恶化。诺斯罗普认为麦道会让F/A-18与F-18L直接竞争。1979年10月,诺斯罗普提起一系列诉讼,指控麦道公司违反协议使用诺斯罗普为F-18L开发的技术对外销售F/A-18,并要求暂停大黄蜂的对外销售。麦道提出反诉,指控诺斯罗普在其F-20Tigershark中非法使用F/A-18技术。1985年4月8日宣布了所有诉讼的和解协议。麦道向诺斯罗普支付了5000万美元,以获得“尽可能出售F/A-18的权利”。 两家公司同意麦克唐纳道格拉斯作为主要承包商,诺斯罗普作为主要分包商。诺斯罗普将生产F/A-18(A/B/C/D/E/F)的后部,而麦道将生产其余部分最终组装将由麦道进行。在和解时,诺斯罗普已经停止了F-18L的工作。F-18L的大部分出口订单被F-16或F/A-18捕获。
CF-18“大黄蜂”
CF-18“大黄蜂”
F/A-18 “大黄蜂”首次飞行是在1978年11月,但直到1983年才正式服役。由于价格低廉和通用性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决定购买“大黄蜂”。加拿大选择“大黄蜂”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独特的空中加油方式,这与美国空军使用的方法不同。加拿大是“大黄蜂”的第一个出口客户,也是最大的海外用户,1982年决定采购138架CF-18“大黄蜂”(加拿大空军型号CF-188),其中98架A型、40架B型。以取代老旧的CF-104(空中侦察和打击)、CF-101/F-101A(空中拦截)和CF-116/CF-5(对地攻击)。经过数轮升级后,目前加拿大还保有80架“大黄蜂”。
CF-18“大黄蜂”
1991年,加拿大将26架CF-18战斗机投入了海湾战争,当时有部分CF-18战机被部署在卡塔尔的多哈地区。整场战争期间,加拿大飞行员的飞行总时间达到了5700多小时,其中包括2700次空中巡逻任务。一开始,CF-18开始进行扫荡护航战斗任务,以支持盟军的地面攻击,而在1991年2月下旬进行的100小时盟军地面入侵期间,CF-18飞机还进行了56次轰炸飞行,主要是向伊拉克炮兵阵地,补给场和后方编组地区投掷非制导炸弹(因为当时加拿大大黄蜂无法部署精确制导的弹药)。这也是自朝鲜战争以来加拿大军队首次参加战斗行动。除美国外,加拿大是最早把“大黄蜂”用于实战的国家。
CF-18“大黄蜂”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于1981年决定采购75架F/A-18(57架A型、18架B型),1984年开始交付,1990年交付完毕。其中前两架由美国生产,其余的由美国提供零部件,澳大利亚政府飞机工厂在本土组装。2001年,澳大利亚的“大黄蜂”也参加了“持久自由”行动,从时间上看,澳大利亚是第三个将“大黄蜂”用于实战的国家。2021年11月末,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公布了一个消息。他们在社媒上宣布,在该国空军服役36年之久的美制波音(原麦道)F/A-18A/B“(经典型)大黄蜂”多用途战斗攻击机,于11月30日下午最后一次在RAAF威廉镇基地起降。近些年,澳空军已经服役了24架更大、更先进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和12架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下单购买的72架F-35A“闪电II”隐形战斗机。
澳大利亚F/A-18B
澳大利亚F/A-18A
澳大利亚F/A-18A
等待退役处理的澳大利亚大黄蜂
西班牙空军是“大黄蜂”的第一个欧洲用户。西班牙1982年5月加入北约,在此之前西班牙政府颁布了一个需求书,旨在寻求一种能替代F-4C,F-5和“幻影”的新型战斗机。1982年12月西班牙宣布购买“大黄蜂”,西班牙空军总计采购了72架“大黄蜂”,1985年开始交付。其中60架EF-18A、12架EF-18B(“E”代表西班牙),西班牙空军型号为C.15和CE.15。西班牙是除美国外第二个将“大黄蜂”用于实战的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西班牙的EF-18在波斯尼亚、科索沃、南联盟参加了“盟军行动”、“北方守望”等多项军事行动。
驻扎在甘多空军基地的西班牙空军FA-18C D战斗机,该机目前已经逐步被台风战斗机所替代。
1992年5月16日芬兰宣布采购F/A-18C/D来全部替换芬兰空军的一线战斗机,其中包括两个SAAB J-35“龙”和一个米格-21比斯中队。F/A-18C/D最终赢得竞标。芬兰采购了64架“大黄蜂”,其中57架C型、7架D型。交付时间从1995年至2000年。除了7架D型在美国生产外,57架C型都由芬兰组装。在2018年3月,芬兰的“大黄蜂”降落在“林肯”号(CVN72)航母甲板上,芬兰空军与美国海军在探索“共享航母平台”的作战模式。
林肯号上的芬兰“大黄蜂”
芬兰的“大黄蜂”降落在林肯号航母
瑞士自1815年起保持中立,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持这一政策。为了选择新一代战斗机,瑞士政府先后考察了达索“幻影”2000、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狮”、诺斯罗普F-20 和 SAAB JAS-39“鹰狮”,但上述飞机都无法满足瑞士的要求。1988年10月瑞士政府选择“大黄蜂”作为瑞士空军的下一代战斗机,计划自1993年起开始接收34架安装F404-GE-402发动机的F/A-18C/D,这些飞机将装备3个中队,取代“幻影”IIIS 并与1980年代初进口的诺斯罗普F-5E“虎”并肩服役。瑞士空军购买了34架“大黄蜂”,其中26架C型、8架D型,交付期从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从2007年开始,瑞士要求美国对“大黄蜂”机队进行升级,计划包括机体结构延寿、更新航空电子设备和任务计算机,新购ATFLIR监视和瞄准吊舱以及电子对抗吊舱。2016年,瑞士的“大黄蜂”机队达到了10万飞行小时的里程碑。
瑞士的F/A-18C
瑞士的F/A-18C
瑞士的F/A-18C
瑞士的F/A-18C
科威特空军于1988年订购了40架“大黄蜂”,其中32架C型、8架D型,1990年8月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交货中断。科威特光复后,交货于1991年10月重新开始,1993年8月交付完毕。科威特的“大黄蜂”也用于过实战,在“南方守望”行动中,科威特空军的“大黄蜂”在伊拉克境内执行过对禁飞区的巡逻任务,也参与过“也门内战”。1993年7月1日在经过了漫长的争论之后,马来西亚国防部长确认为马来西亚皇家空军同时采购米格-29和F/A-18。1993年12月9日马来西亚签订了8架F/A-18D的采购合同。是“大黄蜂”使用国中规模最小的,交付期为1997年3月至1997年8月。
科威特的F/A-18C
马来西亚的F/A-18D
马来西亚的F/A-18D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海军在海湾战争期间共部署了106架F/A-18A/C,美国海军陆战队部署和操作了84架F/A-18A/C/D。总计投入 190 架 F/A-18,执行制空巡逻、反雷达(压制伊军 SA-6 导弹)和对地攻击任务,空战中击落 3 架米格 - 21,自身无空战损失。在海湾战争期间F/A-18表现出出色的稳定性、维护能力和生存能力,即使在被地空导弹直接命中后,大黄蜂也能安全返回基地,在经过快速维修后第二天再次出击。VMFA(AW)-121 “绿骑士”中队参加了“沙漠风暴”行动,担负前进空中管制任务,他们负责搜索小型移动目标并将位置指示给参加行动的“鹞”、“天鹰”、“入侵者”、“雷电 II”、F-16 和其他“大黄蜂”。
VMFA(AW)-121 “绿骑士”中队F/A-18模型
VMFA(AW)-121 “绿骑士”中队的F/A-18
尽管沙漠风暴行动是教科书式的碾压,但是在报告中显示,美军仍旧损失了一架F/A-18战斗攻击机,而且还是在机群中被敌方击毁,对方全身而退,简直就是美军的耻辱。当F/A-18战斗攻击机执行巡航任务时,米格-2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探测到了它的存在,并迅速调整了航向,展开了追击。由于米格-25拥有较高的速度和机动性能,它很快逼近了F/A-18。F/A-18的飞行员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威胁,并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反制措施,如进行紧急机动和释放烟雾弹等。米格-25开始发射空对空导弹,试图摧毁F/A-18战斗攻击机。
米格-25战斗机
虽然F/A-18设备先进,但在这场空中对决中,米格-25战斗机表现出了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它不断接近F/A-18,并使用机炮进行射击。F/A-18的飞行员试图回避敌方的攻击,同时向米格-25发射导弹进行还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中交战,火力密集。然而,在交火中,米格-25的导弹击中了F/A-18战斗攻击机,导弹爆炸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使F/A-18无法继续作战。面对被击中的情况,F/A-18战斗攻击机的飞行员迅速做出决策,准备弃机,他触发了弹射座椅,成功地逃离了飞机,并使用降落伞安全着陆。
坟场中准备复活的F/A-18C
F/A-18A/B型累计生产411架,1986年后转向生产改进航电设备与武器系统的C/D型,至1999年共交付464架,其中D型包含161架(含96架夜间攻击型)。2002年启动A+升级项目,将200架A型航电性能提升至C型标准。2018年年初,首批136架较旧型的F/A-18A-D“大黄蜂”战机送到废料场,成为其他在役改型战机的零部件供体。2020年前美海军约有270架F/A-18A-D被全部淘汰,更换为F/A-18EF以及EA-18G。
F/A-18C
F/A-18C
F/A-18C
来源:夜鸿羽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