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双腿开始发软,走路得扶墙。2022年,脖子已经撑不住脑袋,抬头超过五分钟就得靠人托着。到2023年,他已经坐轮椅,双手完全没力气。
确诊后的头半年,他身体还算正常,能自己开车上下班,也能正常说话。2020年春天,右手突然抬不起来,打字只能用左手。
2021年,双腿开始发软,走路得扶墙。2022年,脖子已经撑不住脑袋,抬头超过五分钟就得靠人托着。到2023年,他已经坐轮椅,双手完全没力气。
2024年5月1日那天,他让护工推他下楼透气,北京五一的风有点凉,他没在意。结果晚上就发烧,痰堵在喉咙里咳不出来,呼吸越来越弱,直接被120拉进ICU。
整整7天6夜,医生下了三次病危通知。醒来时,双腿彻底没了知觉,医生私下跟段睿说:“平均活不过3到5年。”
蔡磊躺在病床上,盯着天花板,用还能动的左手在平板上敲下一行字:卖房、拉团队、建平台。屏幕上这几个字,成了他跟死神的第一回合较量。
曾经西装革履、站着就能震住全场的男人,现在身上插着呼吸管、心电监护、输液管,眼睛死死盯着天花板,屏幕上跳出那行字“不等死,干到底”。
2024年6月,蔡磊让助理把北京三套房子挂到中介,一套望京、一套国贸、一套昌平,总共凑出2000多万。他用这笔钱注册了北京破冰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关村租下两层实验室,招了30多个博士和药学专家。
启动资金烧得快,半年就见了底。段睿辞掉工作,开通直播间“破冰驿站”,每天晚上八点准时开播,卖坚果、卖蜂蜜、卖牛排,流水全打进公司账户。蔡磊每天线上参会,右手已经点不了鼠标,改用眼控仪。
屏幕上的光标跟着瞳孔走,一分钟能打50个字。团队每周给他报账:过去20个月对外资助超过5000万,签了上百个合作项目,包括跟中科院、清华、北大、药明康德的联合攻关。
2025年1月1日凌晨,他发了一条新年视频,声音已经完全含糊,但字幕打得清清楚楚:“四肢瘫了,眼睛还在,耳朵还在,脑子还在,活一天干一天。”
这一幕的转折点是:他把住院号换成了工牌,把“患者”身份换成了“老板”身份,工资条上写着“蔡磊——首席科学家”。实验室的白大褂们私下说:“蔡总眼睛一瞪,我们比以前加班还带劲。”
2025年10月9日深夜,破冰驿站突然发出一条消息:针对SOD1基因型的渐冻症小核酸药物,进入最后优化阶段。消息配了三张图:临床数据曲线、药监局受理号、病友肺功能对比。
10月14日中午,蔡磊用眼控仪敲出一篇3000字报告,贴出详细数据20多个基因型病友用药后,肺功能下降速度从每月5%降到0.8%,其中5人已经完全停止下滑。报告结尾,他打下一行字:“历史性突破已发生,接下来是大规模临床。”
评论区瞬间炸了:“蔡总要活了!”“曙光来了!”转发量一小时破10万。药厂电话打爆,投资人排队,实验室连夜加班,把优化方案打包送药监局报批。
冰箱里摆满离心管,标签写着“蔡磊-01”“蔡磊-02”“蔡磊-03”,每支管子都对应一个病友的样本。这一幕的高光是:所有人都以为,蔡磊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网上甚至有人开始统计“蔡总出院倒计时”。
10月27日中午12点,凤凰网《旅途》栏目放出一部13分钟纪录片,一小时播放量破千万。镜头从病房推到实验室,画面冷静得让人发抖。
蔡磊想站起来,三名护工同时发力,两人架胳膊,一人顶腰,10秒钟才离轮椅5厘米,脖子后仰得像要折断。
午饭是蔬菜泥加增稠剂,护工用5ml针管推,一口停三秒,观察有没有咳。助理滢芳在旁解释:“去年还能用勺子,今年水都得加稠,一口痰就能要命。”
凌晨两点,眼控仪屏幕还亮着,光标一格一格跳,蔡磊在审阅下一代药物的靶点报告。这些药只对基因型有效,蔡磊是散发型,没用。
下午2点,蔡磊本人发了一条微博:“记者问救别人救不了自己失落吗?我笑着说:这就是我干的事!时代太牛了!”配图是眼控仪截屏,上面写着“继续优化下一代”。这条微博两小时转发5万,热搜第一挂了整整一天。
救命的药,离他只有30厘米,却隔着一道基因的墙。20多个病友因此重获新生,他却只能看着数据曲线,羡慕地说一句:“我羡慕你。”
蔡磊给自己列了三张清单,贴在病房墙上,用透明胶带固定,护工每天擦灰都不敢碰。
2026年前,把AI筛药平台跑通,2000万篇中英文文献进库,算法免费给全球实验室用。2027年前,在100个地级市建护理站,培训1万名护工,把单次护理费用降到普通家庭能掏得起。
遗体捐献协议已签1000多人,他排第一,备注写着“脑脊髓全留,数据全公开,供后续研究”。
他跟倪萍通过一次视频,把晚会流程敲定,哪天第一款药正式获批,就开直播晚会,她当主持,他用AI声说开幕词。倪萍在镜头里点头:“我等你电话。”
段睿每周固定三天开播,卖货间隙会停下来擦眼泪,她说:“他走了我一个人,但希望不会停。”
儿子小菜籽今年6岁,每周六来病房,蔡磊用眼睛指屏幕教认字,小孩儿奶声奶气念“爸”,他就让光标跳一个笑脸。
2025年5月18日,蔡磊获评“全国自强模范”,颁奖礼在人民大会堂,他没法去,主办方把奖杯送到病房。
他用眼控仪敲出一段领奖词:“获此荣誉,我非常激动,超过我过去所有的荣誉。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千千万万渐冻症罕见病群体的关怀。坚持努力,决不放弃,面对艰难,开创美好!”
5月25日是他47岁生日,破冰驿站放出一段视频:段睿抱着蛋糕,小菜籽举着蜡烛,蔡磊眼控仪打出“谢谢”。评论区刷屏:“生命的奇迹,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定论!”
这一幕的最后镜头定格在深夜病房:呼吸机嗡嗡响,眼控仪的光标还在动,屏幕上跳出一句“火种传下去,冰总会化。”窗外,北京的霓虹灯一盏盏熄灭,实验室的灯却亮到天明。
蔡磊的故事还在继续。每天中国新增60多名渐冻症患者,他的平台已经链接上万名病友,数据每天都在更新。
有人问他怕不怕,他用AI声答:“怕没用,干就完了。”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打字:“累也得干,停一天就多死一个人。”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敲下八个字:“不后悔,值了,大成就。”
他把个人生死放在了群体希望后面,把最后一次创业押在了攻克渐冻症上。药还在优化,平台还在扩容,护理站还在选址,捐献名单还在增长。那场倪萍主持的晚会,日期还没定,但流程表已经改了第七版。
冻结的躯体关不住一颗滚烫的心。蔡磊用残缺的身体,点燃了整个罕见病领域的火种。火种已经传下去,冰层总有一天会化。
信息来源:
极目新闻《蔡磊近况曝光:全身仅眼球能动,起身需3人同时扶,发文回应“研发的药物对病友起效自己没用”》
来源:王教授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