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一听说高科技被卡脖子,第一反应肯定是光刻机、晶圆吧?但今天咱聊个不一样的氦气,这玩意儿被称作“气体芯片”,美国之前还拿它搞禁运呢。
大家一听说高科技被卡脖子,第一反应肯定是光刻机、晶圆吧?但今天咱聊个不一样的氦气,这玩意儿被称作“气体芯片”,美国之前还拿它搞禁运呢。
我见过装氦-3的气瓶,看着平平无奇跟普通小瓶子似的,可里面装的真是能影响芯片、量子科技的关键东西。
之前我也没把氦气当回事,觉得不就是气球里充的气嘛,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东西比我想的重要多了。
咱先说说氦气到底是啥。
它是稀有气体里的“老大哥”,化学符号He,无色无味还特“懒”,几乎不跟别的物质反应。
最早1868年天文学家在太阳光谱里发现它,名字还跟太阳有关,直到1895年才在铀矿石里分离出来。
宇宙里它含量仅次于氢,可地球上火储量少得可怜。
很多人不明白,氦气怎么就成“气体芯片”了?其实芯片是高科技的核心,氦气就是支撑低温、半导体、航天这些产业的“底层气体”。
它有俩本事特别关键,一是惰性强,二是沸点低,能降到4K以下的低温,而且这本事没别的东西能替代。
芯片生产时,得用极高纯度的硅,还得靠光刻工艺。
氦气在这过程里用处大了去了,等离子刻蚀的时候,它得当载气还得冷却,帮着稳定晶圆温度;光刻机里的镜面和光源系统,也得靠它冷却保护。
我跟搞半导体的朋友聊过,他说“没氦气真造不出芯片”,这话一点不夸张。
不光芯片,科研里要搞4K以下的低温环境,也全靠液氦,没有它,想搞更低温度的实验都没门。
氦气还有个超神奇的特性,液氦冷却到2.17K以下会变成超流体,没黏滞性,能顺着容器壁往上爬,还能一直流动。
第一次听说这现象我都觉得像科幻片,后来看了实验视频才信,这就是宏观量子世界的奇迹啊。
聊完氦气的用处,咱再说说它的两个“同位素兄弟”氦-4和氦-3,这俩差别能差出“天壤之别”。
氦-4是咱们平时接触多的,原子里有两个质子、两个中子和两个电子,化学性质稳得很。
气球里充的就是它,一升才几块钱,冶金工业里当保护气、火箭里置换液氧液氢、真空系统里检漏,都能用它。
可氦-3就不一样了,它比氦-4少一个中子,价格直接飙到2万5一升,是同等重量黄金的千倍以上。
这价格我第一次见的时候,还以为多写了个零。
它为啥这么贵?因为用处太关键了,几乎全用在安全领域,中子吸收能力强,做中子探测器特别合适。
基础物理研究基本粒子、石油勘探,都得靠它;医疗上的核磁共振,吸入氦-3能拍出更清楚的三维肺组织图像,帮医生更准确诊断。
更重要的是,氦-3是低温和量子领域的“基石”。
现在能稳定提供10mK以下环境的稀释制冷机,全靠氦-4和氦-3的相分离现象。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超导量子计算,就得在20mK以下的环境里搞,不然热激发会影响效果。
没氦-3,稀释制冷机没法用,超导量子计算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我觉得,氦-3的重要性,现在还没被更多人意识到,可它确实是决定前沿科技能不能突破的关键。
知道了氦气这么重要,也清楚了俩同位素的差别,咱就得说说咱中国的情况了之前在氦气这事儿上,咱确实挺被动的。
咱国家是“贫氦国”,可对氦气的需求一点不少。
2023年的时候,咱一年要消耗两千多万立方米氦气,在全球需求里占了不小份额。
之前氦-4的对外依存度长期在98%左右,啥概念?就是几乎所有能用的高纯氦气,都得从国外进口。
全球氦-4资源也集中,美国、卡塔尔、阿尔及利亚、俄罗斯这几个国家,占了全球90%的资源,美国一家就占了四成。
氦-3的情况更严峻,全球一年总产量才15万升,2021年还缺了5万多升。
咱国内用的氦-3,全靠从俄罗斯进口。
本来想看看有没有别的渠道,后来发现,现在能稳定出氦-3的,也就美国和俄罗斯,美国还不怎么对外出口,咱只能靠俄罗斯。
不过好在,咱没一直被动下去,这几年在氦气供应上,走了好几步“好棋”。
第一步就是搞技术突破,提高自己的产量。
2020年之前,咱从天然气里分离氦气的技术还不成熟,纯度也上不去,6N(99.9999%)以上的高纯氦全靠进口。
但这几年不一样了,相关技术慢慢成熟,产线也建起来了。
2025年8月,国内首套从天然气里提取超纯氦气的装置通过验收,纯度能到99.99997%,也就是6N9级。
这纯度已经赶上国际顶尖水平了,算是在高纯氦领域实现了“国产化突破”。
现在国内氦气产量也上来了,据搞这行的人估算,目前已经能覆盖两成的需求了。
虽然还没到能完全自给的程度,但从98%依赖进口到能自己供两成,这进步已经很明显了。
我觉得,再给点时间,技术再优化优化,产量肯定还能涨。
第二步是调整进口结构。
之前咱进口氦气,不少是从美国来的,后来考虑到供应安全,慢慢就不怎么从美国买了,改成从俄罗斯和卡塔尔进口。
2025年9月的数据显示,咱从卡塔尔进口的氦气占了64%,俄罗斯占了36%,美国只占了0.01%,基本等于不买了。
这样一来,进口来源不单一了,供应也更稳定,不用怕被一家“卡脖子”。
我觉得这步调整特别明智,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资源进口更是这样。
第三步更有远见,就是找新的氦气资源。
之前大家都觉得咱是贫氦国,可后来有研究发现,咱说不定不缺氦气。
氦气是天然气开采的副产品,但现在没证据说天然气和氦气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有专家认为,地幔和地核里的重元素裂变会产生氦气,这才是地球上氦气的主要来源。
而且氦气有个特点,“往高处走”,地壳是早期岩浆海冷却形成的,氦气会沿着大型山脉往上流动。
这么看来,青藏高原说不定藏着不少氦气资源。
现在已经有团队在青藏高原探测了,希望能有好消息。
氦-3这边,咱也没闲着,还把目光投向了月球。
地球上氦-3少,可月球上多啊!2007年嫦娥一号遥感估算,月壤里的氦-3储量能有66万吨,这量要是能用上,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带回了近2公斤月壤样品,这可不是随便带点土回来看看,而是证明了把月球上的东西带回地球是可行的,也为以后从月球提取氦-3打下了基础。
我觉得,从月球取氦-3这步棋,下得特别“远”。
现在虽然还只是探测和取样阶段,但只要技术能跟上,未来真有可能实现“月球提氦”。
到那时候,咱不仅不用依赖进口氦-3,说不定还能在这领域掌握主动权。
说到底,氦气这东西,看着是“气体”,实则是支撑航天、国防、医疗、芯片、量子科技的“战略资源”,跟国家科技发展、甚至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我认识个搞科研的朋友,他说“没氦气,我们整个组都得原地倒闭”,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氦气对科研的重要性。
现在咱在氦-4上有了技术突破,供应也更稳定;氦-3虽然还靠进口,但已经找到了月球这个“大仓库”,未来可期。
我相信,随着咱在氦气领域的持续投入,不管是技术还是资源勘探,都会越来越好,慢慢就能摆脱“卡脖子”的局面。
咱科研人员有底气,咱国家有布局,这“气体芯片”的自主可控,肯定能实现。
来源:一年花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