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把枪口顶在盛世才额头上,说了句:“要是冤枉了他,我就枪毙你。”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7年冬天,新疆迪化的一辆军用汽车停在一栋宅邸门口。
司机没说一句话,只递上一张纸条。
屋里的人看完,放下碗筷就走了。
他叫俞秀松,是新疆督办公署的秘书长,也是盛世才的妹夫。
那天,他没再回来。
第二天一早,盛世同赶到哥哥府上,手里还握着一把枪。
她把枪口顶在盛世才额头上,说了句:“要是冤枉了他,我就枪毙你。”
这事听起来像戏剧,但当时的新疆,什么都可能发生。
那会儿的局势,说乱不乱,说稳也不稳。
苏联人几乎控制了整个边疆行政系统,而盛世才虽然是省主席,实际上很多事都得看莫斯科的脸色。
俞秀松,就是苏联送来“协助工作”的人之一。
不过这桩婚姻,不是纯粹的“政治联姻”。1934年盛世同跟着父母到了新疆,俞秀松那时候刚从苏联来,是一派共产党人,有知识、有理想,说话有条理,办事干脆利落。
盛世才很欣赏他,让他做家庭教师,给孩子们上课,也教妹妹功课。
俞秀松讲革命讲得多,讲人生理想也不少。
盛世同听得入了迷。
她21岁,受过教育,有自己的想法,不是那种好忽悠的姑娘。
可就这么一步一步地,被俞秀松的热情和信念打动了。
照片、信物、情书——都有。
俩人确实是真心相爱的。
不过说到底,这段感情也没能逃开政治的算计。
苏联驻迪化领事馆看出苗头,觉得这是机会,能借这桩姻缘进一步拉稳盛世才。
阿布列索夫亲自出面去提了这事。
盛世才想了想,也觉得合适。
最后连斯大林都知道了,还催着他们尽快成婚,说是“苏新友好关系的象征”。
1936年,两人结婚。
婚礼被拍成纪录片,送去苏联播放。
这在那时候,是极罕见的待遇。
婚后一年多时间里,小两口日子过得挺好。
俞秀松工作繁忙,盛世同继续在学校读书,两人常常一起讨论书本、时局、未来。
没人想到,这样一段“中苏合作”的典范婚姻,会突然断在一个冬夜。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37年12月。
盛世才接到匿名举报,说俞秀松跟托派有关,要密谋暴动,还打算刺杀他。
他一向多疑,这回更是半点不敢大意。
于是设局把妹夫叫来,进门就被带走。
当天晚上,盛世同就觉得不对劲。
她等到深夜,给哥哥打电话问情况。
盛世才说:“在谈事呢,晚点回。”又等到凌晨两点,还是没动静。
她再打电话,哥哥又改口了:“去苏联领事馆了,明天才回来。”
第二天一早,她考试完就冲回家。
厨师在门口等她,说公安处让送被褥和洗漱用品。
盛世同一下子明白了:人被抓了。
她火速赶到哥哥家,一进门就质问:“你凭什么抓他?”
盛世才一边擦嘴一边说:“有人举报,说他和托派有联系,还想杀我。
这事我还得查。”
话还没说完,盛世同已经从兜里掏出枪了。
那一幕,谁都没料到。
盛世才当场大怒,叫士兵把她带走,可士兵都不敢动手。
最后他只好软下来:“等查清楚,如果没事,我会放人。”
可他没做到。
俞秀松没有被放出来。
没过多久,一场“公审大会”召开,罪名定得模糊而严重——参与阴谋暴动。
之后的事情,盛世同已经插不上手了。
苏联方面直接派来军机和卫兵,把俞秀松押走。
起飞那天,俞秀松留下一句话:“要挺起胸膛,不畏强暴。
要相信共产党。”
飞机飞走了。
他没再回来。
俞秀松被送到苏联后,没几个月就被处决。
原因至今没有确切文件,可能是托派嫌疑,也可能只是被卷进了斯大林的肃反浪潮。
那时候,光在苏联,就有几千名中国左翼人士被捕,很多人再没消息。
盛世同等了十年,始终不知道丈夫是死是活。
她把名字从“盛世同”改为“安志洁”,从此不再用母家姓。
她觉得是哥哥害了丈夫,不愿再与盛世才有任何关联。
1948年,她终于得到了确切消息:俞秀松已在苏联遇害。
她痛得说不出话。
那年她33岁。
俞秀松的父母一直感念她的守候,为了照顾她,后来撮合她和俞秀松的弟弟结婚。
她答应了,不是为了重新开始,而是为了完成对俞家的责任。
之后几十年里,安志洁一直在为俞秀松申冤。
她查档案,找知情人,写信,奔波。
整整40年,直到1995年,俞秀松才被正式平反。
那时候,安志洁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她“盛世同”。
参考资料:
薛德安,《俞秀松魂断苏联的前前后后》,《党史天地》,2001年第8期。
晓辉,《斯大林促成的一桩传奇婚姻——安志洁与俞秀松的生死情》,《世纪行》,1999年第5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人物传》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人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来源:豁达夜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