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很难想象,现代监狱里的日子已经变得“热闹”得超乎寻常。比如墨西哥,最近新闻爆出某监狱里,一群打扮成女性的囚犯教大家跳广场舞、用烧水壶做饭,甚至玩起了“带货”。官方虽然很快表示要调查整顿,但其实这种场景并不新鲜,在世界不少地方都能见到类似现象。
你可能很难想象,现代监狱里的日子已经变得“热闹”得超乎寻常。比如墨西哥,最近新闻爆出某监狱里,一群打扮成女性的囚犯教大家跳广场舞、用烧水壶做饭,甚至玩起了“带货”。官方虽然很快表示要调查整顿,但其实这种场景并不新鲜,在世界不少地方都能见到类似现象。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如今监狱在某些国家正悄然演变成另类“新兴产业”,尤其无人机普及起来以后,监狱走私被推到了新高度。
在英格兰曼彻斯特监狱,囚犯通过烧毁窗户接收无人机运送的大型包裹,这些包裹可能引发严重骚乱,甚至帮助囚犯越狱。尽管当局已在一年前对监狱周边设立了限制飞行区,但无人机活动仍日益频繁,问题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令人极为震惊的是,警方和监狱管理局实际上已经将两座高安全级别监狱上空的空域,拱手让给了有组织犯罪团伙……由于未能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威胁,监狱工作人员、囚犯以及最终公众的安全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就像最近墨西哥一个监狱里的事儿——他们居然搞起了直播带货,囚犯一群人排着队跳舞,还有人用烧水壶做菜,场面甭提多新奇了,像极了一档网红大赛。可明眼人一事情没那么简单。无人机飞进监狱,手机这种禁品到处都是,监狱都能打造成“直播基地”,这背后的链条到底有啥门道?
当夜幕降临,狱警们打卡下班后,一些英美监狱的上空才真正开始热闹起来。这片天空,不再是禁锢与隔绝的象征,反而成了一个比某些小型城市机场还要繁忙的“自由贸易区”。传统的监狱高墙,在一种全新的“天空经济学”面前,正被无情地撕开一道口子。无人机,这个故事的主角,早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运输工具,它更像是一种催化剂,悄然重塑着高墙内外的权力格局与利益链条。
这个疯狂市场的源头,其实非常简单:需求。监狱内部,本质上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这里有自己的货币体系、流通规则,以及极其旺盛的消费欲望。
英国官方的数据就揭示了这一点,接近四成的囚犯坦言,在监狱里搞到毒品“非常容易”。而在那些管理松散的监狱,随机的药物检测,阳性率甚至能飙升到骇人的百分之六十。
如此庞大且稳定的需求,自然会催生出供应。最初,监狱周边的居民对这些嗡嗡作响的不速之客深恶痛绝,他们自发地拿起弹弓、气枪,甚至晾衣杆,试图把这些“快递员”打下来。可后来,他们发现这事儿根本没那么简单。
很快,面对着触手可及的暴利,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诞生了。与其费力对抗,不如直接加入。于是,曾经的“对抗者”摇身一变,成了专业的无人机“飞手”。一位四十多岁的英国女性,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靠着为监狱“送外卖”,短短几个月就赚了超过百万英镑。她最终被捕,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她赚钱后过于高调的消费行为,以及忘了及时更换设备,才被警方顺藤摸瓜找上门。
这个案例也提醒了后来的“从业者”,即便现金流再好,也得有点风险控制意识。很快,整个走私活动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社区化趋势。邻里之间开始互相介绍业务,形成了类似“社区团购”的合作模式。
大家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接单,有人负责操作,构成了一张紧密的地下物流网络。随着越来越多的“飞手”入局,市场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直接后果就是“运费”被打了下来。一个野蛮生长却又结构完整的市场,就这么在监狱围墙外形成了。
面对这种全新的犯罪形态,监管体系显得手足无措,甚至可以说是结构性地瘫痪了。这种瘫痪,来自于法律、成本和人性三个层面的共同困境。
在美国,这个状况被形容为“顶级的法律套利”。根据美国联邦法律,无人机被明确归类为“航空器”,这意味着,它在法律地位上竟然与一架波音客机没什么区别。这个定义直接导致了一个荒谬的后果:地方监狱和州警察根本无权射击或干扰这些无人机。一旦动手,就可能构成攻击航空器或干扰航空通讯的联邦重罪。
更离谱的是,如果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不慎坠落,砸坏了监狱的财产,那么根据法律,责任方反而是监狱自己。这条法律漏洞,等于为无人机走私在美国创造了一个几乎零风险的“蓝海市场”,执法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毒品、手机、刀具甚至烈性炸药从头顶飞过。
当然,也有人想过对策。有议员曾提议,引进以色列研发的昂贵反无人机系统。但这套方案很快就被成本给否决了。一套系统的价格高到离谱,想要全面部署在所有监狱,财政预算根本无法承受。反制措施的成本远远高于走私的成本,这才是监管失败最核心的经济原因。
如果说法律和成本是外部障碍,那么人性的腐蚀则是内部的溃败。在英美一些监狱,一个奇特的“收入倒挂”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从事特定劳动(比如开卡车)的囚犯,他们的合法收入竟然比看管他们的狱警还要高。
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悄然在囚犯与狱警之间催生出了一个隐秘的利益共同体。对于某些违规操作,狱警们心照不宣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英国政府也曾试图改变,规定囚犯必须上缴40%的劳动收入,但这项政策更像是一种税收,根本没能动摇早已形成的利益链条。
当一个高效的物流网络在墙外建立起来,监狱内部的权力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重组。囚犯的身份,正在从一个被动的“被管理者”,悄然转变为一个拥有强大议价能力的“价值客户”。
他们通过强大的购买力,可以像在电商平台下单一样,精准、便捷地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囚犯们用偷运进来的手机,甚至得意地拍下无人机在监狱里起降送货的视频。这种随心所欲的消费能力,赋予了他们公然对抗管理规则的底气。监狱,在他们眼中,不再是一个惩罚与改造的场所。
更有甚者,囚犯和外面的“飞手”们已经不满足于运送这些小件物品了。他们开始构想,利用载重更大的无人机,实现“特殊服务”上门,甚至在未来运送人员。这种想象力的升级,本身就代表了他们在心理上对监狱“封闭性”的彻底蔑视,这是一种权力心态的显著变化。
整个局面变得非常清晰:外部有成熟高效的“供应商”(社区飞手),内部有消费力惊人的“客户”(高薪囚犯),而中间的监管环节,则被法律漏洞和人性腐化彻底架空。此时的监狱,就像一个管理混乱、内鬼丛生,但“业主”消费能力却异常惊人的“付费制封闭小区”。监狱管理方这个“物业”,因为能力有限加上内部问题,已经彻底丧失了对“业主”们的需求控制权和规则定义权,权威被消解得一干二净。
从外部成熟的物流网,到内部旺盛的消费群,再到中间被腐化和绕开的监管者,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就此形成。这不仅仅是英美监狱面临的一场管理危机,它更是一个缩影,折射出技术发展的速度与社会治理能力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
无人机,只是那个恰好出现、并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工具。它所暴露出来的,是早已潜藏在这个系统内部的深层顽疾。在这个关于市场、技术和人性如何战胜规则的故事里,真正的挑战,从来就不是如何击落天上的那几架无人机,而是如何重建地面上那早已千疮百孔的规则与信任。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