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回老家的人多半有同感:村口的老土房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带庭院的小楼,甚至有村民装了太阳能板和智能安防系统。有人疑惑,这股建房潮能持续吗?未来五年,回农村建房的人还会多吗?答案藏在政策风向、生活选择和现实门槛里。
春节回老家的人多半有同感:村口的老土房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带庭院的小楼,甚至有村民装了太阳能板和智能安防系统。有人疑惑,这股建房潮能持续吗?未来五年,回农村建房的人还会多吗?答案藏在政策风向、生活选择和现实门槛里。
农村建房的人会变多,首先是政策在“铺路”。国家拿真金白银砸向乡村振兴,7万亿资金正流向家庭农场、乡村物流这些领域,带动不少人返乡创业。辽宁、安徽这些地方,宅基地审批搞起了“一站式办理”,农民不用多跑腿就能办齐手续,还能拿到政府免费提供的建房设计图,既符合抗震标准,又预留了农具存放空间。更实在的是危房改造补贴,低收入家庭改房自己只需掏少量钱,这让很多人敢动手翻修老房 。
城里的“推力”更让人心动。一线城市房价动辄六七万每平米,一套小户型首付,在农村能盖起两层小楼,还带个能种菜的院子。这两年返乡创业的人已有230万,他们在县城开早餐店、做直播,自然要在老家建个安稳窝 。还有些人是为父母考虑,老房子漏雨透风,建新房装上个热水器、防滑地板,老人住着更踏实,自己逢年过节回来也有地方落脚。
农村的“吸引力”也在升级。现在90%的行政村通了5G,快递能送到村口超市,村里的卫生室有县医院医生定期坐诊,幸福院还能帮着照看留守老人 。农房也不再是“土掉渣”的模样,有人把当地的砖雕、木雕融进设计,屋里分了储物间、休闲区,甚至装了智能温控系统,住着比城里的小户型还舒服。这种“能养老、能顾家”的生活,戳中了很多人的需求。
但不是谁想建就能建,两道门槛得跨过去。第一道是宅基地政策红线:必须是村集体成员才能申请,而且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面积还不能超标。城里人想下乡买地建房根本行不通,更不能搞别墅大院那套。第二道是实际成本账:建房材料、人工加起来每平米要三四千块,要是离县城远,拉建材的运费都是笔不小的开销。更关键的是,要是老家没� �常住,房子常年空着,既浪费钱又容易坏,不少村子就出现过“豪宅空院”的情况 。
细看下来,未来五年回农村建房的人会稳步增多,但不会是“全民热潮”。主要是三类人在行动:一类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靠乡村产业挣了钱,要建个“工作生活一体房”;一类是为父母养老的中年人,把老房翻修成带适老化设计的新房;还有些退休老人,拿着退休金回村盖房,图个清净空气 。他们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算清了“情感账”和“现实账”。
说到底,农村建房的本质是“日子有奔头”的体现。政策让乡村更宜居,收入让建房有底气,情感让老家有牵挂。但无论出于啥目的,先看清宅基地政策、算好维护成本,才能让盖起来的房子真正成为“安心窝”,而不是“麻烦事”。未来五年,农村的新房会越来越多,但每一栋里都装着不一样的生活打算。
来源:倾听江村夜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