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的诗意,在山丹马场一场有了具象呈现——草原涵养水源、绿意盎然的生态实景,正勾勒出祁连山北麓生态屏障的生动轮廓。作为祁连山重要水源涵养区,“十四五”以来,山丹马场一场锚定“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造福草原各族群众”目标,坚守“生态
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8日电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的诗意,在山丹马场一场有了具象呈现——草原涵养水源、绿意盎然的生态实景,正勾勒出祁连山北麓生态屏障的生动轮廓。作为祁连山重要水源涵养区,“十四五”以来,山丹马场一场锚定“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造福草原各族群众”目标,坚守“生态保护第一”定位,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坚实力量。
图为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一幅“生态画卷”。(资料图)山丹马场一场供图
综合治理破题,草原重焕生机
针对草原“三化”难题,一场精准施策:“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退化草原治理21万亩,配套建设草原围栏91.86万米,同步治理草原毒害草1.7万亩,有效遏制退化蔓延。治理中创新引入免耕补播、毒杂草生物防控等技术,结合“6+6轮牧制度”,将7万余亩茬地打造成牲畜越冬“补给站”,既减少天然草原采食压力,又通过粪便还田构建生态闭环。如今,场内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草群高度、优质牧草占比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生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生物防控发力,筑牢生态屏障
生态稳定离不开科学防控。一场建立“监测-预警-治理”全链条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十四五”期间完成草原鼠害治理19.22万亩,采用生物药剂与物理防治结合降低鼠类密度;开展草原虫害专项治理16.82万亩,守护牧草生长安全。“以前鼠洞遍地、草长势差,现在野兔、旱獭都多了!”草原管护员的直观感受印证着治理成效。这些举措与祁连山生态司法保护协同发力,周边巡回办案点与“补种复绿”机制从法律层面筑牢防线,近年区域内未现新增生态破坏行为。
水土治理增效,生态红利惠民
沙坑植被恢复现场,昔日裸露沙砾已被绿草覆盖,42.32亩恢复区成为水土保持“微型屏障”;5公里场内河道经清淤护岸,重现“水清岸绿”景致。两项水土保持工程既改善生态,更保障用水安全。生态改善的红利持续惠及民生: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年均发放补助100多万元,推动放牧职工从“放牧者”变身“护草人”;依托草原风光打造的生态旅游项目旺季游客络绎不绝,带动餐饮住宿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我们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子孙后代守护‘母亲山’。”山丹马场一场负责人表示。如今,这里草原叠翠、河水清澈,职工笑脸与牧群奔跑构成和谐图景。未来,一场将继续巩固治理成果,在生态美、产业兴、职工富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完)
来源:甘肃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