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树莓教育:Vlog 叙事秘籍,小白也能讲好故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7:12 1

摘要:很多人拍 Vlog 总爱 “想到哪拍到哪”—— 早上拍起床、中午拍吃饭、晚上拍睡觉,全程无重点,观众看 30 秒就划走。成都树莓教育学员小王之前拍 “周末探店 Vlog”,开头直接拍进店门,中间乱拍菜单和环境,结尾说 “今天很开心”,播放量只有 300 多;后

三分法:不是 “凑时长”,是 Vlog 的 “故事骨架”

很多人拍 Vlog 总爱 “想到哪拍到哪”—— 早上拍起床、中午拍吃饭、晚上拍睡觉,全程无重点,观众看 30 秒就划走。成都树莓教育学员小王之前拍 “周末探店 Vlog”,开头直接拍进店门,中间乱拍菜单和环境,结尾说 “今天很开心”,播放量只有 300 多;后来老师教他用 “三分法”,把 Vlog 拆成 “开头抓痛点(1 分钟)+ 中间讲细节(3 分钟)+ 结尾留记忆(1 分钟)”,开头拍 “纠结半小时不知道吃啥,终于找到这家宝藏店”,中间用近景拍菜品口感、中景拍老板推荐过程,结尾说 “下次要带朋友来试招牌辣炒蟹”,播放量直接涨到 1800,还多了 20 个评论问地址。三分法的核心是 “让 Vlog 有‘起承转合’,像讲一个短故事”:

开头 “抓痛点 / 亮点”:别拍 “我起床了”,拍 “周末赖床到 11 点,饿到想啃冰箱,决定去探收藏很久的店”,用生活化的小矛盾勾住观众;中间 “填细节 / 冲突”:别乱拍环境,按 “问题→解决→感受” 拍,比如探店 Vlog 中间拍 “纠结点辣还是不辣(问题)→老板推荐微辣(解决)→第一口吃到爆汁(感受)”,用细节让故事有画面;结尾 “留记忆 / 互动”:别敷衍说 “再见”,用 “一句话总结” 或 “提问”,比如 “这家店的微辣刚好,下次想试他们家的甜品,你们有推荐的吗?”,让观众有印象还愿意评论。

别犯 “开头太拖沓” 的错,学员小李拍旅行 Vlog,开头拍 1 分钟收拾行李,观众没等到重点就划走;改成 “赶早班机差点迟到,还好赶上了!今天去看海边日出”,10 秒就抓住注意力 —— 开头像 Vlog 的 “封面”,得让观众一眼知道 “这故事值不值得看”。

景别切换:不是 “乱切镜头”,是给故事 “搭层次”

光有三分法框架还不够,很多人拍 Vlog 全程用 “手机举着拍全身”,景别单一像 “监控录像”,就算有故事也没感染力。成都树莓教育学员小张拍 “烘焙 Vlog”,一开始全程用中景拍自己揉面团,评论里说 “看久了有点闷”;后来按老师说的 “景别切换”,加了 “近景拍面粉撒在手上的细节、特写拍面团揉出筋膜、远景拍烤箱放进面团的背影”,成品发出去有人说 “看你揉面团都觉得治愈,想跟着学”。景别切换的关键是 “用不同镜头‘说话’,让故事有‘呼吸感’”,Vlog 常用 3 种景别搭配:

近景 / 特写:抓 “情绪和细节”—— 拍探店时近景拍 “夹起一块肉的手”“咬下一口的表情”,特写拍 “酱汁滴在米饭上的瞬间”,让观众有 “身临其境” 的感觉;中景:讲 “动作和互动”—— 拍旅行时中景拍 “和朋友一起挑纪念品”“在海边散步的脚步”,展现具体场景里的行为,不让故事太空;远景 / 空镜:铺 “氛围和过渡”—— 拍开头用远景拍 “清晨的街道(交代时间)”,拍转场用空镜拍 “店铺的招牌(过渡到探店)”,让画面不突兀,还能烘托情绪。

别犯 “景别切太快” 的错,学员小赵拍 Vlog 时 10 秒切 5 个景别,观众看得眼晕;后来每个景别留 3-5 秒,比如近景拍 3 秒吃面条的表情,再切中景拍 2 秒擦嘴的动作,节奏就舒服多了 —— 景别切换像 “换语气说话”,该慢说细节就慢,该快转场景就快,别乱 “抢话”。

三分法 + 景别切换:组合起来,Vlog “有骨有肉”

单独的三分法像 “没放配料的三明治”,单独的景别切换像 “没叠层的食材”,两者结合才能让 Vlog “又有结构又有画面感”。成都树莓教育总结了 3 类高频 Vlog 场景的 “黄金组合方案”,学员直接套就行:

探店 Vlog:

开头(1 分钟):远景拍 “店门口排队的人(显火爆)”+ 近景拍 “自己踮脚看菜单的表情(痛点:纠结)”;中间(3 分钟):中景拍 “和老板沟通口味”+ 特写拍 “菜品上桌的蒸汽”+ 近景拍 “第一口品尝的反应(细节)”;结尾(1 分钟):远景拍 “离开时的街道(氛围)”+ 近景拍 “手里打包的甜品(留期待)”+ 口播 “下次来试甜品,你们觉得这家值不值得来?(互动)”;

旅行 Vlog:

开头(1 分钟):空镜拍 “海边日出(氛围)”+ 近景拍 “自己揉眼睛看日出的样子(真实感)”;中间(3 分钟):中景拍 “在沙滩上捡贝壳”+ 特写拍 “手里的贝壳纹路”+ 远景拍 “和朋友一起拍照的背影(互动)”;结尾(1 分钟):近景拍 “手机里的日出照片(回忆)”+ 口播 “今天的日出比想象中美,你们旅行时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提问)”;

日常 Vlog:

开头(1 分钟):近景拍 “闹钟响了没关(痛点:赖床)”+ 中景拍 “挣扎起床的样子(真实)”;中间(3 分钟):特写拍 “煮咖啡的气泡”+ 中景拍 “坐在阳台喝咖啡看书”+ 近景拍 “书页上的笔记(细节)”;结尾(1 分钟):远景拍 “阳台外的晚霞(氛围)”+ 口播 “今天的慢时光很舒服,你们周末喜欢怎么过?(互动)”。学员小王用 “探店 Vlog 组合方案” 拍了一条,播放量比之前高 3 倍,评论里全是 “看你吃我都饿了”“求地址”—— 组合对了,Vlog 不仅有故事,还能让观众 “代入感拉满”。

避坑指南:这些 “Vlog 节奏雷区” 别踩,不然白忙活

做 Vlog 叙事时,新手常踩 “小细节坑”,结果故事没讲好,还让观众没耐心,成都树莓教育学员踩过的雷,你可别再跳:

三分法太模糊,没重点:学员小李拍 Vlog,开头没痛点、中间没细节、结尾没互动,全程像 “记录流水账”;后来按 “开头抓纠结、中间拍口感、结尾留期待” 调整,才显故事感 —— 三分法的每个部分都要有 “核心内容”,别空泛;景别太单一,没层次:学员小张拍烘焙 Vlog 全程用中景,观众看不到 “面团揉出筋膜的细节”,觉得 “没学到东西”;加了特写和近景后,评论里全是 “原来筋膜是这样的”—— 别懒,多换几个景别,让故事更立体;转场太生硬,没过渡:学员小赵从 “探店” 直接切到 “回家”,中间没空镜过渡,观众觉得 “跳戏”;后来加了 “拍店铺招牌慢慢拉远” 的空镜,转场就自然多了 —— 转场像 “走台阶”,得有个缓冲,别直接 “跳台阶”;口播太啰嗦,拖节奏:学员小王拍 Vlog 时口播 “我现在要进门了,进门之后我要先看菜单,看菜单的时候我会纠结…”,废话太多;改成 “进门先看菜单,纠结选辣还是不辣”,简洁多了 —— 口播要 “说重点”,别把观众当 “没听过话的小孩”。

成都树莓教育的小提醒

练 Vlog 叙事时,先从 “5 分钟短 Vlog” 开始 —— 比如 “周末煮咖啡”“楼下探店”,别一上来就拍 10 分钟长片;每次拍前花 5 分钟 “画框架”:写清开头抓什么痛点、中间拍哪些细节、结尾怎么互动,再标好每个部分用什么景别(比如开头:远景 + 近景,中间:中景 + 特写)。刚开始可以用手机拍,不用追求专业设备 —— 手机的 “人像模式” 能拍近景、“全景模式” 能拍远景,足够练景别切换;重点是 “先把故事讲顺,再慢慢优化画面”。Vlog 叙事像 “和朋友聊天”,得有节奏、有细节、有互动,别自顾自 “念稿子”,这样观众才愿意 “坐下来听你讲完故事”。

来源:成都王老师摄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