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舍先生说过:“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 你把时间花在什么上,就会活成什么样。” 这话特别实在,每个人都有体会:每天睡醒,一天的时间就那么多,有的人事后觉得踏实,有的人事后只剩空虚,差别其实就在 “时间花在哪” 上。
老舍先生说过:“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 你把时间花在什么上,就会活成什么样。” 这话特别实在,每个人都有体会:每天睡醒,一天的时间就那么多,有的人事后觉得踏实,有的人事后只剩空虚,差别其实就在 “时间花在哪” 上。
不少人总说 “想变好”,可转头就把零碎时间耗在刷没营养的视频上,把晚上的功夫用在跟人抱怨上,日子一天天过,人还是老样子。其实层次真不是靠运气或钱堆出来的,就是靠每天的时间慢慢攒出来的 —— 把时间花在成长上,人就会往上走;把时间耗在没意义的事上,人就容易往下沉。那些层次越低的人,越容易把时间浪费的几件事,希望你我都能避开。
“抱怨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就到处扩散,最后只会堵住自己的路。” 抱怨这事儿,看着是说别人不好、环境不公,其实最耗的是自己。你花半小时跟人说老板苛刻,又花一小时吐槽同事偷懒,这些时间过去,问题没解决,自己还满肚子火气,连该做的工作都耽误了。
历史上项羽就是个典型例子。他本是秦末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兵力强,名声也响,可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抱怨。巨鹿之战后,他本有机会安抚民心、整顿朝纲,却总觉得自己的功劳没人懂,抱怨诸侯不配合;鸿门宴没杀刘邦,后来刘邦势力壮大,他又抱怨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到了垓下之围,士兵都快散了,他还在跟虞姬抱怨命运不公,从没想过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反观刘邦,打了败仗从不抱怨,彭城之战输得一塌糊涂,逃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张良、韩信商量怎么翻盘。最后谁能统一天下,答案很明显。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把你的时间和精力,都变成没用的情绪垃圾。
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明成,前半生几乎都在抱怨里过。小时候抱怨父母偏心苏明玉,觉得家里的好东西都该给他;长大后抱怨工作不好,觉得领导没眼光、同事针对他;结婚后又抱怨朱丽不理解他,抱怨苏大强麻烦。他把好多时间都花在跟家人吵、跟朋友吐槽上,却从没想着自己得多努力、多担点责任。直到后来投资失败、离婚,他才慢慢醒悟 —— 抱怨了那么久,除了让自己越来越糟,什么用都没有。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别人如何评价他,而在于他如何看待自己。” 可太多人,总把别人一句话、一个眼神当成衡量自己的标准,把时间都花在琢磨 “他是不是不喜欢我”“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 上,最后把自己活得越来越累、越来越没主见。
东晋的陶渊明就特别清醒。他年轻时当过彭泽县县令,那时候官场里的人,都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上级会不会赏识、同僚会不会认可。但陶渊明不想为了迎合别人说违心话、做违心事。有一次,郡里派督邮来检查工作,手下人让他穿好官服、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去迎接,说不然督邮会不高兴,以后日子不好过。陶渊明听了只说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随后就挂印辞职回了家。他不在乎别人说他 “傻”“没出息”,把时间花在种菊、写诗上,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后来他写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成了千古名句,而那些当年在官场钻营、总在意别人评价的人,早就被人忘了。
《欢乐颂》里的关雎尔,刚开始就是个很在意别人评价的人。她在公司做实习生时,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一点事被同事说、被领导骂。有一次她做的报表出了点小错,同事随口说句 “下次细心点”,她就琢磨了一下午,觉得同事是不是觉得她能力差、不想跟她合作。她不敢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怕别人说她不合群;也不敢拒绝同事的帮忙请求,怕别人说她小气。那段时间,她把好多时间都花在琢磨别人的想法上,每天下班都觉得累,连自己喜欢的音乐都没时间听。直到后来看到安迪坚持专业、曲筱绡敢做自己,她才慢慢明白:别人的评价从来不是人生的标准答案,把时间花在在意别人上,不如花在了解自己上 —— 你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比别人怎么看你重要多了。
“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场不断精进的修行,重复不成长的事,只会让你在原地打转。” 我们每天要做的事不少,但有些事是 “消耗型” 的 —— 做一百遍也不会让你变好,像刷无营养的短视频、聊东家长西家短、重复不用动脑的杂活;有些事是 “成长型” 的 —— 读书、学新技能、反思自己的问题。层次低的人常把时间耗在 “消耗型” 琐事上,一年又一年还是老样子;层次高的人则把时间花在 “成长型” 事上,慢慢变得越来越强。
清朝的曾国藩小时候很普通,甚至有点笨。有天晚上他背书,一篇文章背了好几个时辰还没背下来,房梁上的小偷都听会了,跳下来嘲讽他 “这么笨还读书” 后就扬长而去。但曾国藩没放弃,他知道自己不聪明,所以更不把时间耗在无意义的琐事上。他每天都有固定安排:早上读书,中午处理事务,晚上写日记反思当天的言行,不管多忙都没断过。他不参加没用的应酬,也不跟人聊八卦,把时间花在读书、练字、反思上。刚开始他也会犯错、有缺点,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改掉坏脾气、提升能力。后来他成了晚清名臣,还留下《曾国藩家书》影响后人。反观那些跟他同时期、一开始比他聪明的人,把时间花在喝酒、打牌、闲聊上,每天重复同样的日子,最后什么成就都没有。
《知否》里的盛明兰也是这样。她小时候在盛家,母亲早逝、父亲不疼,嫡母和姐妹还总欺负她。那时候很多丫鬟和姐妹,把时间花在争宠、说闲话、比吃穿上,明兰却不这样。她知道这些事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只会带来更多麻烦。所以她跟着祖母学管家,偷偷看父亲书房的书,学看人、学做事。别人在院子里斗嘴的时候,她在练账本;别人琢磨怎么讨好父亲的时候,她在学做点心、打理田地。这些事看着不起眼,却让她慢慢学会隐忍、谋划和承担。后来她嫁给顾廷烨,面对复杂的后宅关系和朝堂风波能从容应对,靠的就是当年没把时间耗在琐事上,偷偷积累的能力。如果她当年也跟着别人争宠、说闲话,可能早就被后宅争斗吞掉了,不会有后来的安稳幸福。
罗翔老师说:“短期快感就像糖果,吃的时候甜,吃完只剩空虚,长期坚持的苦,才会酿成回甘。” 刷短视频、打游戏、熬夜追剧,做这些事的时候挺开心,不用费脑子、也不用吃苦,可一旦停下来就会特别空虚,而且这些时间花出去,除了当时的快乐什么都留不下。而读书、健身、学技能这些事,刚开始做会觉得累、觉得苦,可坚持下去,你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底气。层次低的人常抵不住短期快感的诱惑,把时间花在 “甜一时” 的事上;层次高的人则能忍住当下的苦,追求长期成长。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个教训。他刚登基时特别勤政,每天早早处理朝政,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生产,开创了 “开元盛世”。可到了后期,他慢慢抵不住短期快感的诱惑,开始沉迷享乐。他宠爱杨贵妃,为了让她吃上新鲜荔枝,专门派人从南方快马加鞭送过来,才有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每天和杨贵妃在宫里饮酒作乐、听曲跳舞,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还喜欢打马球,常花大半天在球场上,把该处理的国事抛在脑后。他沉溺在短期快乐里,忘了责任、忘了居安思危。最后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长安,他不得不带着杨贵妃逃亡,唐朝也从此由盛转衰。如果他能一直忍住享乐的诱惑,把时间花在朝政上,唐朝的盛世或许能延续更久。
《三十而已》里的钟晓阳,一开始就沉溺于短期快感。他每天打卡网红店、熬夜打游戏、跟朋友喝酒撸串,做这些事的时候挺开心,却从没想过未来 —— 工作上得过且过,没什么目标;生活里除了玩乐,也没什么爱好。有次他跟钟晓芹抱怨工作累,钟晓芹问他 “有没有想过学个新技能换更好的工作”,他却说 “学东西多累啊,现在这样挺好的”。直到后来看到钟晓芹离婚后写小说、学画画,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看到陈屿默默提升摄影技术,他才慢慢醒悟。他开始减少打游戏、刷短视频的时间,报了编程班,每天下班后学两小时;周末也不再出去瞎玩,而是去图书馆看书、去健身房锻炼。虽然刚开始觉得累,可慢慢的,他越来越充实,工作有了进步,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把时间花错地方的时候。可能跟人抱怨过生活不公,可能因为别人一句话难过半天,可能刷了一晚上短视频后觉得空虚,可能重复着没成长的日子却不敢改变。但没关系,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现在开始调整,就不算晚。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要做,每天的时间不过在吃饭、工作、休息之间分配。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时间分配,慢慢决定了我们的层次 —— 是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底气,还是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迷茫。
不用跟别人比,也不用急着一下子变好。今天少抱怨一句,多做一件实事;明天少在意一点别人的看法,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感受;后天少刷一会儿短视频,多学一个小知识。就这样一点点调整、一点点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慢慢变成更喜欢的样子。
生活从来不会辜负那些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愿我们都能把时间,花在让自己变好的事上,慢慢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来源:淡泊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