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乡村基层到市区老楼,从智慧医疗到金融服务,从专业法律咨询到社区治理,离退休干部志愿者们以“退休不褪色”的初心,暖心相伴、耐心引导、默默奉献,搭建起一个个温暖的互助平台,让社区养老呈现出互助友爱的生动图景。
重阳又至,敬老情浓。
在申城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群特殊的“银发先锋”——他们虽已离开工作岗位,却以“小老人”的身份,用热情与智慧守护着年岁更高、更需要帮助的“老老人”。
从乡村基层到市区老楼,从智慧医疗到金融服务,从专业法律咨询到社区治理,离退休干部志愿者们以“退休不褪色”的初心,暖心相伴、耐心引导、默默奉献,搭建起一个个温暖的互助平台,让社区养老呈现出互助友爱的生动图景。
这是爱的传递,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探索,是上海离退休干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暖心实践。
一方老宅院,敞开温馨之门
在崇明区港沿镇鲁东村,有一处被村里老人亲切称为“舒心苑”的老宅,每天午后都洋溢着欢声笑语。这里是崇明区“瀛洲晚晴”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队队长、退休干部陆松平腾出自家庭院创立的睦邻点。
年过七旬的陆松平原是崇明县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2016年退休后,他选择回到村里继续发光发热。2017年,得知村里要办公益睦邻点,他主动腾出家中60平方米的老宅,添置桌椅茶具,打造出温暖的小天地。
每天清晨,陆松平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院门,将老宅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们陆续到来,下棋聊天、读书看报,其乐融融。夏日,他贴心备好大麦茶;冬天,他早早打开取暖器。不仅本村人爱来,连隔壁村乃至向化镇的老人也慕名而来。
村民杜老伯孤身一人,因脉管炎双腿溃烂,无力承担手术费用。陆松平得知后,立即带头捐款并发动亲友资助,还时常上门探望、送物送关怀。谁家液化灶坏了,他自掏腰包买新的送去;残障村民突发不适,他亲自开车送医;得知云南临沧儿童陷于困境,他动员家人参与帮扶……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在陆松平的带动下,睦邻点的老伙伴们纷纷担任“信息员”“助理员”“调解员”,参与独居探访、义务理发、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睦邻点也逐渐拓展为集百姓书屋、离退休干部之家于一体的“精神驿站”。
用一方庭院、一颗热心,陆松平将孤独隔于门外,让温情盈满屋宇。他让老宅成为连接心与心的桥梁,成为承载着乡村晚年温暖的“爱的家园”。
一间温馨屋,延续廿载温暖
在虹口区曲阳路620号,有一间“温馨小屋”,成为这栋老楼最温暖的心脏。它的守护者,是中国电科23所的退休干部吴秋萍和她同为志愿者的伙伴们。
2016年退休的吴秋萍于2018年回搬大楼,即成为大楼志愿者团队一员。2020年大楼党支部改选,吴秋萍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她就把整栋楼装进了心里,用热情与担当温暖邻里。
曲阳路620号是一栋建于90年代初的24层住宅老楼,居住着三百多位居民,其中近半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作为支部书记,吴秋萍细致入微。谁家老人需要探望,哪个家庭遇到困难,她都清清楚楚。党员生病,她带头慰问;百岁老人过生日,她组织祝福;独居老人突然倒地,她毫不犹豫协调救援、陪护就医,直到其子女赶来。2023年一个寒冷的凌晨,一楼水管突然爆裂,积水迅速结冰。接到消息,吴秋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边紧急联系维修,一边叮嘱老人注意安全,还不顾寒冷亲自清扫积水、铺设防滑垫。
“温馨小屋”始于多年前胡秀花老师发起的志愿倡议,如今在吴秋萍等志愿者的接续努力下,对大楼老人的关爱从未断档。志愿者们定期为老人量血压、理发、缝补,组织文艺沙龙、节日聚会,甚至修理家电、调试网络。多年来,几乎一半居民都参与过小屋的活动。近日,楼内汪阿婆度过百岁生日,陪伴她的正是“温馨小屋”的志愿者们。
如今,小屋即将迎来3.0版本的改造,但不变的是那份温暖的初心。吴秋萍和她的伙伴们,仍在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书写“远亲不如近邻”的动人故事。
一抹“银龄红”,守护就医之路
在松江区洞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抹温暖的“银龄红”,悄然连接起智慧医疗与老年患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是洞泾镇同欣居民区的退休老党员,自发组成的“同馨”银龄助医队。这支14人的志愿队伍,每天分两班驻守门诊大厅,默默守护老年人的就医之路。
“老阿哥,勿要急,我帮侬一道操作。”志愿者杨阿姨温声细语,俯身贴近一位七旬老人的耳边。带着乡音的话语,瞬间抚平了老人眉间的焦虑。她一步步演示如何在智慧终端机上挂号、缴费,不过几分钟,原本手足无措的老人顺利完成了操作,脸上露出宽心的笑容。
“同馨”银龄助医队,既是“智慧引导员”,也是“秩序守护者”。他们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完成挂号、缴费、查询报告等操作;他们穿梭于各诊区之间,安抚情绪、化解矛盾,把因“不会用”而引发的急躁,转为理解和信任。
日复一日,“同馨”银龄助医队通过技术的引导和心灵的陪伴,诠释“守护”的意义,成为洞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动人的风景。
一身“志愿绿”,从指尖到心间
在闵行区上海银行莘庄支行,有一群身着志愿服装的“银发先锋”,正悄然搭建起老年群体与数字金融之间的安心桥梁。这是来自“春申银龄”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中队“导银志愿”服务岗的志愿者们。
“退休八年多,我却觉得比以前更充实。”志愿者宗未名笑着说。自从加入“智慧助老导银服务队”,她和中队的志愿者们在养老金发放日准时出现在上海银行莘庄支行,用真诚和微笑帮助更多“老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春申银龄”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中队由48名老干部、老党员组成,自2021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的信念,深耕敬老服务、智慧助老与文化传承三大领域。他们创新推出“小老人服务老老人”模式,聚焦老年人“触网难、防骗难”的现实困境,开展面对面反诈宣传,手把手指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细致解析典型诈骗案例,为银龄群体筑起财产安全的“防护网”。
与上海银行莘庄支行共建的“导银志愿”服务岗,是他们践行初心的一个温暖场景。每逢养老金发放高峰,志愿者们便穿梭于大厅之中:指导使用智能柜员机、协助归国老人办理业务、搀扶行动不便的客户……他们手中的志愿服务记录本,不仅记载服务人数,更写满了温暖与感悟。
一间工作室,坚守十数春秋
在青浦区西部花苑社区,有一间被居民亲切念叨的“王老师法律事务工作室”。它的“主理人”,是70岁的退休法官王敏建。曾经,她身披法袍、头顶国徽,是法庭上正义的守护者;如今,她褪去制服、走进巷陌,成为社区中排忧解难的“法律贴心人”。
2012年,怀着一份“用专业回报社区”的初心,王敏建创办了这个工作室。她主动公布手机号码,每周固定值班,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2016年,工作室正式注册成为社会组织,服务范围也从法律咨询扩展至更广阔的领域——无论是财产诉讼、信访维稳,还是邻里纠纷、消费维权、婚姻调解,甚至心理疏导,她都一一承接,默默融入社区治理的细微肌理。
至今,工作室已接受咨询超五千件,受理调解三千余件,成功率超过90%;协助街道回访疑难热线工单,满意度大幅提升至八成以上。王敏建本人获评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她的团队屡获长三角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市级优秀法治观察点等荣誉。
王敏建深知,每一位法律人都是一扇普法的窗。她尤其关注老年人的法律需求,持续开展“老年人防诈骗”“权益保障”“继承公证”等主题讲座;她也为业委会、物业管理人员培训法律知识,推动社区治理更规范、更和谐。她将深奥的法条、亲历的案例转化为通俗的语言,让居民听得懂、心里明、用得上。
总结三十六载调解经验,王敏建提炼出“王老师调解工作法”:以“枫桥经验”为指引,秉持“排民忧、解民愁”的理念,在“畅通、有序、务实、高效”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她不仅化解矛盾,更传递法治的温度,用专业与温情,一步步推动社区治理迈向新台阶。
一群“老彭友”,汇聚桑榆之力
在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第五居民区,有一群被称为“老彭友”的银发长者,正以点滴行动汇聚成社区的温暖力量。他们是由32名离退休干部组成的协理团,平均年龄75岁,其中党员26人。二十年来,他们持续活跃在理论宣讲、社区治理、普法宣传等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坚守与担当。
“老彭友”始终将社区作为发挥余热、服务居民的重要阵地。老团长谢曼青凭借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带领团员深入楼组走访调研,广泛征集民意,推动形成《朋吾汇手册》。这份手册凝聚了居民共识,涵盖管理公约、普法宣传、诚信承诺等多方面内容,成为社区自治的“金规则”。在协理团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共建,152户养犬家庭签订文明养犬承诺,312户电动自行车使用家庭达成安全使用约定,助力居民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老彭友”更以真情实感走进居民心里,专注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面对社区老龄化加剧的现实,团员杨宗颐牵头建立“空巢老人家庭照顾管家”服务项目,细致摸排老人需求;马长生则动员有专业特长的业主组建志愿服务队,定期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水电检修、家具维修等暖心服务。此外,“老彭友”还为居民提供理发、扦脚、陪医等便民服务,并开展手工课堂、茶话会等文娱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从社区治理的细微之处,到城市建设的宏观视野,“老彭友”协理团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重要理念,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他们不仅是居民最信赖的贴心人,更是基层治理“彭五经验”的生动注脚,用奉献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银发先锋”的温暖篇章。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