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阳岛四季流转,描绘自然诗意;中央大街花岗石路,承载俄式风情与东北韵味。冬日,冰雪大世界点亮夜空,冰雕雪塑奇幻无比,尽显北国风光之壮丽。夏日,松花江畔凉风习习,乘船游览尽览两岸风光。从老冰棍的甜蜜到红肠的醇厚,从冰雪奇缘到异域风情。哈尔滨,共和国长子!一座四季
文/王钦
太阳岛四季流转,描绘自然诗意;中央大街花岗石路,承载俄式风情与东北韵味。冬日,冰雪大世界点亮夜空,冰雕雪塑奇幻无比,尽显北国风光之壮丽。夏日,松花江畔凉风习习,乘船游览尽览两岸风光。从老冰棍的甜蜜到红肠的醇厚,从冰雪奇缘到异域风情。哈尔滨,共和国长子!一座四季皆景、中西合璧的城市。
之所以选择夏季到哈尔滨,是因为作为一个北方人对冰雪喜爱的热情是远远不如南方朋友的。太原不比哈尔滨,这里的雪是边下边融,不像哈尔滨消雪需待来年。且不说雪后道路的泥泞,光是扫雪任务就让人头痛。故而,也就对那坚硬的、冰冷的、灿烂的六角晶莹少了一些兴致。更重要的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白山黑水之间寻觅那股英雄之气,才是笔者此行的真正目的。
英雄之城
说哈尔滨是英雄之城,一点也不为过。抗战期间,这里有中共满洲省委率先吹响武装反抗的号角;有马占山将军打响抗战的第一枪;有驰骋在白山黑水、密林深处英勇的抗联战士;有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李兆麟、魏拯民等烈士。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决战辽沈、挥师入关、决战平津、逐鹿中原、驰骋荆楚、解放海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原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迅速推进其侵占中国东北的野心。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肩负起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率先吹响武装反抗的号角,号召东北人民奋起开展游击战争。同年末,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由沈阳迁至哈尔滨。自此,哈尔滨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领导核心与抗日斗争的指挥中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哈尔滨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他们不仅歼灭大量日伪军有生力量,更有效牵制日军南下军事行动,沉重打击其侵略气焰,为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31年11月4日清晨,7架飞机从嫩江之上呼啸而过,随后1300余名日军以保护修桥为名,直趋嫩江铁桥(江桥),极为嚣张的驱赶中方修桥人员,并强行抓走中方军队哨兵,中午时分,又悍然向中国军阵地发起猛攻。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闻讯暴怒,全然不顾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立刻率部抵抗,“打响抗战第一枪”,
三天三夜的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马占山与傅作义配合,积极参加了绥远保卫战、阴山血战。1938年8月,马占山访问延安,毛主席称赞他是“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民族英雄。
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派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面对侵华日军疯狂镇压,杨靖宇充满斗志:“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东北抗联11个军有九个半军诞生并战斗在黑龙江,哈尔滨是东北抗联将士出生入死守卫的一片热土。东北抗联14年浴血奋战,铸就了一部热血抗争的传奇史诗,白山黑水间至今留存的密营遗址遗迹,是见证东北抗联精神、民族自强不息的铁证,更是一座座红色资源宝库。
记忆之城
“悲痛的遭遇是不能被忘却的!”“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句镌刻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核心宗旨,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和平的守护。在这座城市里矗立着一座让所有中国人痛彻心扉的历史见证——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
推开那扇沉重的黑色大门,寒气瞬间侵袭全身。昏暗的灯光下,解说员的声音格外沉重:"请注意,您现在站立的位置,就是当年的活体解剖室原址。"每个参观者都能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冰冷与沉重。
1933年,侵华日军在哈尔滨设立731部队,秘密地进行细菌武器研制,准备并实施了细菌战。731部队的建立及膨胀得到了日本政府、日军大本营、日本关东军、日本医学院校的勾结与配合,充分证明日本细菌战是自上而下有组织、有预谋的国家犯罪。为加快实施细菌战,731部队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犯下了史无前例的反人类暴行,给多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此秘密划定6.1平方公里区域,建立世界最大细菌战基地。731部队本部下设8个部、1个特别班和3个野外实验场,构建了从人体活体实验到细菌武器研制的完整犯罪体系。
731部队的"科研"活动彻底颠覆了人类对残忍的认知界限。他们将活人称为"马路大"(日语"圆木"之意),完全剥夺受害者的人权属性。日军通过“特别移送”获取实验材料。所谓“特别移送”,实为日本军国主义者绕过司法程序将人直接送到731部队进行活体试验的罪恶勾当。据原队员供述,1940年至1945年间,至少有三千人被用作人体实验材料。他们将鼠疫、霍乱等致命病菌注入受害者体内,在冻伤实验室、毒气实验室进行惨无人道的实验。
泛黄褪色的实验日志上清晰记录着各项"科研数据";锈迹斑斑的手术器械依然散发着血腥气息;遇难者遗留的衣物、眼镜、鞋子等个人物品诉说着他们曾经鲜活的存在。最令人心碎的是那些儿童衣物——小小的棉袄、绣着花纹的布鞋、手工缝制的布娃娃,它们的主人大多只有5-8岁,却成为731部队"特别移送"对象,在极寒实验或毒气测试中惨死。长达30米的黑色大理石"死难者姓名墙",墙面上密密麻麻刻着3000多个已知遇难者的姓名。
“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解说员的声音在陈列馆出口的涵洞内回响。走出主展馆必经一条长达100米的斜坡通道,被称为"民族记忆长廊"。两侧没有任何展品,只有渐亮的光线指引方向,寓意从黑暗历史走向光明未来。
听说过猪圈,听说过羊圈,却没有听说过历史上还用过人圈,它就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东北。人圈,顾名思义,把人像猪一样圈起来的地方。这是中国人对沦陷区一种日本特殊管制的称呼,对统治者日军来说,它的名字叫“集团部落”,专门用于“匪民分离”,瓦解抗日力量。
“人圈”也叫“部落集团”,他们把当地的中国人驱逐进“人圈”,人圈就相当于是一个大型监狱,老百姓在其中完全失去了自由,日军还在周围建立巨大的高墙和炮楼,一但有人离开就会被射杀。日寇把这件事也称作“匪民分离工作”。也就是把中国老百姓从世代定居的家园强行搬出,迁到日军规章定的地区居住。老百姓原来的居住区,则通过“三光政策”全部烧毁,不愿迁移的人一律杀光,有用的财物一律抢光。
首提此策的,是冈村宁次。为了把老百姓和抗日武装力量分开,日军到处搞“无人区”,日军建立无人区时,烧掉了中国人的村庄,杀死了所有敢于抵抗的中国人,用恐惧手段驱赶了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
“人圈里,穷人没法熬,赋税重,利息高,苛捐赛牛毛,逼死穷人的3把刀。”这是当年通化县的童谣。东北土地肥沃,多少年来东北人世世代代“物竞天择”选择的最科学最合理的耕地方式,一个规定就被日军改了。农民粮食不多还要紧着日军吃,饿死、病死、冻死者越来越多。 (满洲人) “缺乏苞米就碾苞米核做粥喝,把这个也吃光了,就吃草根,树皮也能维持生命。”一份1936年的日军报告说,“令人吃惊的是,就连很少有厌世自杀的中国人中间,现在却因为生活穷困,每天都有缢死者。”
这片浸润着英雄热血的红色土地,见证了诸多重要历史瞬间。九一八烽烟骤起,华夏儿女奋起抗争。1936年,赵尚志将军率部400余人西征巴木庆铁,在木兰境内创建了以鸡冠山为核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这里建有野战医院、粮食储存库窖等后勤保障设施,是东北抗联高级指挥机关所在地。同时,这里还留存着东北抗联第三军代师长、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实施细菌战罪行见证人和揭发人王子阳的墓地,这些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斗争、发展壮大的历程。
哈尔滨市尚志市是一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尚志市小北门外的赵一曼烈士牺牲地,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此凭吊英魂,一批批学者前来研究考证。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在沈阳、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1935年11月,她在掩护部队突围时负重伤被俘,历经酷刑仍坚贞不屈。1936年牺牲时,她年仅31岁。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如今,英雄精神融入城市血脉,英雄事迹光照后人。抗日烈士赵尚志赵一曼纪念馆、赵一曼纪念园、一曼中学……英烈故事伴着一代代尚志孩子成长,红色基因已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是对信仰与牺牲的深刻诠释,后人循着英雄的足迹,在缅怀与沉思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一处处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一件件见证历史的文物、一个个广为流传的革命故事。今天,我们探寻东北抗联密营遗址遗迹,仍能清晰感受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挺身而出、慷慨前行的勇气。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当年他们犹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照亮了白山黑水。
音乐之城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这里有着深厚的音乐底蕴和浓厚的音乐氛围。每年夏季,哈尔滨都会举办国际音乐节,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前来交流演出。而那些街头巷尾的音乐酒吧和咖啡馆,更是成为了音乐人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里,你可以随时随地听到美妙的音乐声,感受到音乐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无限活力。
“音乐之城”,阳台有乐,音乐无界 夏天的哈尔滨,仿佛一个露天音乐盒。 入夜,哈尔滨中央大街一栋欧式建筑的阳台上,流淌出悠扬的小提琴旋律,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一曲结束,掌声不断。中央大街,相隔不远的江沿小学也定期举办阳台音乐会,小学生们接连登场表演,有大提琴演奏,也有韵味十足的京剧唱段,更有清澈透亮的童声独唱。 在哈尔滨,不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公园、江畔,时常会有音乐惊喜。
哈尔滨的音乐“家底”丰厚,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第一所音乐教育学校,也是联合国社会与事务部授予的亚洲唯一的“Music City”(音乐之城)。沿江主题音乐带、音乐主题街区等,邀请各类演出团组每天分时段举办古典、爵士、民谣等演出活动。
音乐,镌刻在哈尔滨的城市基因里,打造了一个可停留、可探索、可消费的艺术空间。” 这座“音乐之城”里,从阳台音乐会到街角音乐演出,再到剧院里的交响乐章,音乐就在人们身边。
风光之城
春天,丁香花海如紫色云雾般蔓延;
夏日,松花江畔晚霞把天空染成橘子汽水的颜色;
秋日,五花山色与湛蓝天空构成最浓烈的油画;
冬天,银白世界让每一个转角都成为童话般的取景框。
这座城市的四季更替,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不断变换着滤镜。
“走啊,上江沿儿啊!”在哈尔滨,有一处特别的“景点”——江沿儿。江沿儿,既是哈尔滨人松弛惬意的“城市会客厅”,也是游客们慕名打卡的“网红地标”。江沿儿,是哈尔滨人对江边的一种叫法,指的是松花江边。松花江穿城而过,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 6月中旬的黄昏,防洪纪念塔下的松花江边,绵延数公里的堤岸台阶上坐满了人。
望着江水,吹着江风,或闲聊,或拍照,或只是“呆着”……颇为壮观的排排坐场景,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风景线。“江风拂面的那一刻,感觉太凉爽了。”一条丰满的大江衔着金黄的落日的情景,松花江的晚霞将整片天空染成橘红色,真的是美不胜收。”漫步哈尔滨的街头,就可以饱览欧洲拜占庭、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有精致浮雕、洋葱式圆顶、百年方石路……甚至哈尔滨火车站也成了热门“打卡地”。
雪落松花江,霓虹映冰雕。哈尔滨的文旅家底,不止冰雪。太阳岛草坪、松花江畔树荫、绿地公园,室内冰雪馆、冰雪艺术馆、滑雪场,在四季旅游市场中延续这座“冰城”的热度。凉爽气候、建筑美学、音乐传统、滨水生活延长着游客停留时间。江边纳凉、草地露营是最动人的旅游吸引力。“宠客”措施,也给人带来松弛感、愉悦感。
工业之城
作为新中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在解放战争中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并被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赞誉为“共和国的长子”。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第一座解放的大城市,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视察哈尔滨时称赞哈尔滨为共和国的长子。
“共和国长子”。 真正的辉煌始于“一五”计划(1953-1957)。彼时,苏联援华的156项重点工程中,13项重磅项目落户哈尔滨。 三大动力厂(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构筑起中国电站设备制造的“心脏”。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为航天军工提供“金属翅膀”。哈飞集团(原伟建机器厂)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及喷气式战斗机。到1957年,哈尔滨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前列。钢铁、机械、军工产品从这里输向全国,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注入硬核力量。“
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等15家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奠定技术自主根基 这些机构成为国家重大工程的“隐形支柱”。从“两弹一星”的精密部件,到“神舟”飞船的太空材料;从“嫦娥”探月的导航系统,到“蛟龙”深潜的耐压壳体——哈尔滨的科技基因深嵌大国重器。
一座城的永恒底色 从金代上京的“阿勒锦”(女真语“荣耀”)到中东铁路枢纽,从共和国工业长子到网红“尔滨”,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始终在重构自我。工业文明的钢火淬炼与冰雪经济的灵动创意,恰似松花江的夏涌冬凝,塑造着哈尔滨的双生灵魂。 当亚冬会的圣火在松花江畔点燃,这座英雄之城仍在续写传奇——冰雕城堡折射的不仅是七彩流光,更是百年沉浮中永不熄灭的振兴之光。
美食之城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餐饮文化,即哈尔滨风味,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犷中蕴藏着精华” 。
哈尔滨,这座融合中西美食与冰雪魅力的北方明珠,从中央大街的欧式风情到松花江畔的防洪记忆,每一处都诉说着独特故事,有着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铁锅炖的烟火气、红肠的醇香、冰雪大世界的梦幻,交织成令人流连的北国画卷。这里,中西美食交融,以地道的东北菜为基石,衍生出铁锅炖、锅包肉、杀猪菜等特色佳肴。同时,红肠、马迭尔冰棍、大列巴等经典美食也深受当地人喜爱。此外,俄式西餐如罐牛、红菜汤也在此得以完美呈现。
在早市的熙攘中,豆腐脑、油炸糕等传统小吃的香气扑鼻,让人流连忘返。在哈尔滨,多元的饮食文化融合了中西美食,丰富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味觉体验。哈尔滨的早餐丰富多样,有传统的油茶面、疙瘩汤,也有西式的面包、咖啡。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西合璧的美食魅力。午餐,新鲜的食材,经过大厨们的精心烹饪,变成了美味的佳肴,让人回味无穷。搭配上一杯哈尔滨独有的啤酒,午餐时间便成了一种享受。晚餐,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俄式西餐,如俄式煎饼、红菜汤等。美食,由俄罗斯传入,经过当地厨师的改良,既保留了原有的风味,又具有了哈尔滨的特色。
夜市里,既有传统的小吃,如烧烤、炸鸡、麻辣烫等,也有独具哈尔滨特色的美食,如冰糖葫芦、马迭尔冰棍等。夏日的夜晚,逛一圈夜市,品尝各种美食,仿佛让人置身于欧洲的街头巷尾。在这里,哈尔滨的厨师们,用他们的热情和技艺,教你如何烹饪出美味的食物。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欧洲风情,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哈尔滨,一座洋气的美食之都。在街头巷尾找到各种美食,品尝这座城市的味道。相信你一定会被这里的美食所吸引。来这里,感受这里的美食魅力,沉浸在这个美食的世界里!
美丽哈尔滨
哈尔滨,这座镶嵌于北国边疆的璀璨明珠,其景致之美,宛若四季更迭中的双面绣,冬日与夏辰,各展风华,交相辉映。
冬日,雪花轻舞,如同天使遗落的羽毛,轻轻覆盖在每一寸土地上,将城市装扮得纯洁无瑕。松花江畔,冰面如镜,倒映着两岸玉树琼枝。冰晶雕琢的宫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杰作,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寒冷中的温情与梦幻。在这片梦幻般的冰雪世界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北国的独特魅力,共同编织着一段段难忘的冬日记忆。
夏日,哈尔滨换上了翠绿的华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温暖的面纱。中央大街的石板路上,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建筑在微风中轻轻诉说着过往与今朝,行人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岁月的低语。夜幕降临时,灯火阑珊,江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沉醉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哈尔滨,以它独有的方式,演绎着冬夏两季截然不同的风情画卷,无论是银白世界的静谧与壮丽,还是绿意盎然的生机与活力,都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已。
哈尔滨,值得去看看!
来源:晋阳乾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