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的方寸之心:从清代翰林到国宝大师的璧山微刻传承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5:40 1

摘要:王倬生于1807年,璧山来凤人,清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举人,十二年(1832年)恩科进士,中二甲18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835年任湖北汉川知县,1862年回璧山执掌重壁书院,工书法,擅治印。

璧山微刻作品

璧山微刻工艺,源于清代璧山来凤驿人王倬

王倬生于1807年,璧山来凤人,清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举人,十二年(1832年)恩科进士,中二甲18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835年任湖北汉川知县,1862年回璧山执掌重壁书院,工书法,擅治印。

弟子陈定波,县人只见过其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书画作品,其印精湛,书法端庄,画工奇绝,然而几乎无文献记述其人其事,只流传说陈定波师出王倬门下,毕生以传承王倬师书法、治印为业。

陈定波有弟子王继坊,民国末始以刻印章、仿古字画为生,辗转川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返回家乡璧山来凤,被聘为来凤天福碗厂画师,以花鸟画闻名,时人多不知其治印技艺高超,尤以精微刻工见长。

微刻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来凤天福碗厂虽经历公私转制,厂名更替,王继坊仍一直被聘为首席画师,直至退休。由于王继坊无子继业,他听说青山机械厂有一个爱好书画的体育教师潘启慧,登门结交,久之,相洽甚欢,决意传一生所长于潘,王授潘书法、雕刻、治印技。潘不负师命,刻苦习练,经20年探索,其微雕、微刻作品不断获得行家好评,其许多作品被单位或个人所珍藏。

潘启慧自20世纪90年代成名,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以其精湛的艺术品质,享誉海内外。微刻作品《清明上河图》成为国宝,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璧山微刻工艺,以其精湛的艺术品质,享誉海内外。微刻艺术,与人们常见的种种民间雕刻、制印之类的技艺相比,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不是仅靠一把刀、一支笔可为之。经过上百年几代人的探索、传承和发展,璧山微刻工艺在潘启慧这一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涉及的微刻,与古字画、金石篆刻、书法等艺术融会贯通,透出深厚的“底气”,深得文人墨客、古玩家的赏识。

璧山微刻的主要材料有金、银、玉、陶瓷、牙、骨、石等。工具主要有平口刀、斜口刀、圆锥刀(各类雕刀均为自制),以及磨刀、磨材料所用的各类型号砂纸,各种国画颜料以及自制的着色小毛笔等,器具均十分简单。

璧山微刻现场(廖学东 摄)

潘启慧经多年的刻苦钻研,练就了扎实的雕刻基本功,为弘扬微刻这门绝技,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当年与师傅王继坊一道在衣袖里练习雕刻印章,领会“神刻”的高超奥妙。而今潘启慧在一丝头发上微刻的唐诗、宋词,被行家称为“神品”。璧山微刻的名声,闻名遐迩,远播大洋彼岸。璧山微刻创作的艺术精品,被中外博物馆和众多的收藏家所珍藏。

资料来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技艺卷(上)-竹木工巧

图片来源:风正巴渝、重庆日报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特别说明】

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来源:重庆地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