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有本书光靠英文版就赚了上亿美金,还不是什么畅销书,是《诡秘之主》。
你敢信吗?
去年有本书光靠英文版就赚了上亿美金,还不是什么畅销书,是《诡秘之主》。
一个写克苏鲁加蒸汽朋克的网文,愣是让日本《鬼灭之刃》的原班人马盯上了,动画都要出。
国内读者还在讨论主角有没有升到十二阶,海外读者已经把“血之秘典”做成手办卖断货了。
没人想到,原来我们小时候追的“打怪升级”故事,能长成这么大一棵树。
《斗罗大陆》更离谱。
真人剧刚播完,主题乐园就开进了杭州。
五十万人冲进去,不是为了看电影,是去“觉醒武魂”。
有人蹲在唐三雕像前发朋友圈:“我魂环凑齐了三个。
”没人笑,因为旁边有人穿着蓝银草cos服在跳广场舞。
这哪是IP?
这是一整个新世界。
《捞尸人》更像一场悄悄爆发的暗流。
没大宣发,没顶流演员,广播剧一个月百万订阅,实体书加印三次还买不到。
人们熬夜听,不是因为吓人——是里面那句“捞的不是尸,是没人敢认的命”,戳中了什么。
你发现了吗?
现在爆款不再靠“主角无敌”了。
是细节。
是设定里那套自洽的教会等级,是捞尸人背上的符文怎么画,是主角说“我信命,但我改命”时,语气有多轻。
过去十年,网文是文字,是章节,是更新日。
现在它是动画片头曲里的弦乐,是主题乐园里你摸到的那块刻着“昊天锤”的石头,是手机里你凌晨三点刷到的那条“双世界线剧情解析”视频。
连最土的“废柴逆袭”都升级了。
现在你要写主角,得懂点民俗学,会点克苏鲁符号,还得知道AI怎么生成“灵异广播剧音效”。
唐家三少写了十八年,《斗罗大陆》还在更新。
有人说他老套,可你去扒数据——他不是在写小说,是在养一个文明。
这个文明有货币,有学院,有节日,有你从小到大喊过的名字。
有人骂网文低俗?
那他们没看见《诡秘之主》里的符文系统,是作者翻遍人类通灵文献才设计的。
也没看见《捞尸人》里那口井的传说,是从贵州某个村子口耳相传的丧葬习俗里抠出来的。
这早就不是“爽文”了。
这是新一代人的情绪容器。
你在里面找归属感,找对世界的解释权,找一个能喘气的空间。
去年行业规模三百二十亿,用户五个亿。
数字太冷,但你可以去喜马拉雅搜一下《捞尸人》——那一百万订阅里,有多少人,是在凌晨三点,听着沙沙的水声,不敢关掉耳机,但又舍不得快进?
他们不是在听故事。
他们是想确认,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懂那种说不出的孤独。
来源:太宗农耕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