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汉时期,重庆城已成为西南连接汉水、汉中、荆襄等地的枢纽。历经各个朝代,逐步形成了以重庆城区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陆地古道。
目前
北斗卫星已经能实现
“厘米级定位”“毫秒级感知”
但在8D魔幻城市——山城重庆
导航依然会面临“失灵”“崩溃”的窘境
小志疑问
古人是如何应对重庆的魔幻地形?
答案就在志书中
翻开《重庆市民俗志》
原来重庆古人
在真正的3D地图上
以“古道”“驿站”“码头”为标记
将重庆与周边省市串联起来
一个古道就能四通八达
正东去湖广
正南连云贵
正西上四川
正北达陕甘
......
今天,就让我们深入重庆
走进历史
看看没有导航的古人
如何凭借超绝规划力
从重庆出发游览大好河山
一、古道
黄葛古道,图源:南岸文旅
秦汉时期,重庆城已成为西南连接汉水、汉中、荆襄等地的枢纽。历经各个朝代,逐步形成了以重庆城区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陆地古道。
正东路:出朝天门,过嘉陵江,穿江北城,经长寿、垫江、梁平、万县、云阳、奉节、巫山,进入湖北境内。这是重庆通往下川东和湖广的道路。正南路:出南纪门,渡长江到黄桷渡,经巴县、綦江至贵州。这是重庆通向川南和云、贵的道路,是云、贵两省马帮进出重庆的主要古道。正西路:出通远门,经兴隆街、神仙洞街、枇杷山正街、两路口至浮图关,再向西去石桥铺,经巴县、璧山、永川、荣昌、隆昌、内江、资中抵达成都。此路是巴蜀交通要道,因此路是至省城成都的东路,又称东大路。正北路:出通远门,沿正西路至浮图关,往北去小龙坎,经巴县、合川、武胜、南充、阆中、广元,经由剑阁至陕西汉中的古金牛道。此路是通向陕西、甘肃之路。东北路:出朝天门,渡嘉陵江,入江北旧城,沿正东路至一碗水,北上邻水,再经渠县、平昌、巴中、南江到陕西汉中,是去关东的道路。因要翻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又称米仓道。东南路:出太平门,渡长江至龙门浩,经巴县背峰、木洞、天赐,入南川县。这是重庆去贵州和湖南西部的通道。除陆路古道外,还有通向外地的3条水驿路:向北,由朝天门沿嘉陵江而上至广元;向西,由朝天门沿长江而上,转入岷江而至成都;向东,由朝天门沿长江而下进入湖北。
二、驿站、塘路
白市驿森林公园。图源:西部(重庆)科学城
重庆境内带“驿”字的地名,有铜罐驿、白市驿、来凤驿等,都是从古代驿站沿袭下来的。类似驿站的官府机构叫“铺”,规模比驿站稍小,铺与铺之间的距离有十里远的,也有二三十里远的,功能与驿站相同。塘路是地方性的武装设施。每塘配有塘兵和烟火墩、瞭望台,遇有紧急军情,便用白天燃烟、夜晚举火的办法向邻塘传递信息。有名的渝合塘路,起自重庆浮图关,经由巴县、璧山进入合川境内十塘为止。驿站、铺、塘到清末时废除。
抗日战争期间,广州、上海沦陷,英、美、苏等国援华物资的海路运输被切断,便经由重庆沿嘉陵江至陕甘及西北哈密沿途中转驿运。苏联的部分援华抗日物资,也是通过这种古老的驿、铺、水运路线运输的。
三、水码头
1945年,重庆朝天门码头。图源:重庆客轮
重庆城倚山临水,长江、嘉陵江绕城而流,在朝天门汇合后向东流去。历史上,水运成了重庆的重要运输方式。为了适应人流和货物的集散,重庆的码头应运而生。截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沿江仍有大小码头10处。
朝天门码头:位于城区东北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历史上曾是大夏国水陆运输的总枢纽。现仍为重庆最大的客运码头。月亮碛枯水码头:位于两江汇合口的长江一侧。枯水季节,会露出一片形如月亮形态的沙滩,由此得名。是枯水季节的主要码头。望龙门码头:位于月亮碛码头正南面,可以隔江望见对岸巨岩上宋代石刻“龙门”两字,因此命名。储奇门码头:位于城东南长江北岸,是古时正南道通往云、贵的起点。明洪武初年勘石建成。临江门码头:位于朝天门之西、嘉陵江南岸。过去是嘉陵江水运物资入城的主要码头之一。千厮门码头:位于临江门和嘉陵码头之间,是古时重庆沿嘉陵江而上通向汉中的重要门户。南宋末年,这里曾是宋军抗击蒙(元)军进攻的前沿阵地。明、清时期,四川食盐经此码头转销嘉陵江上游乃至陕西。嘉陵码头:位于朝天门码头与千厮门码头之间,为1927年重庆商埠督办公署修建。黄沙溪码头:位于城西南边缘,背靠鹅岭,面临长江。长江上游驶入重庆的木船,在此停泊。菜园坝码头:位于黄沙溪码头东北面的长江北岸,是竹木、建材、杂货的集散码头。大溪沟码头:位于城区北部的嘉陵江南岸。主要运输和装卸建材、粮食、盐。此外,重庆的古城门亦各自发挥了一定的商贸作用。
四、水上运输
1938年,重庆首条轮渡开通。图源:重庆客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重庆的山山水水也养育了众多依水而生的山城百姓,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上运输民俗。
揽载:顺江而下的客运木船,沿途上下旅客,叫作“揽载”。每只船少则可载旅客三五十人,多则可载百余人。路线沿长江上行可到江津,下行可到长寿、涪陵、万县、丰都等地;沿嘉陵江上行可达合川。除载人外,还搭运零星挑担。揽载最兴旺时有木船700余艘,航线76条,日发运班次在300次以上。在长江、嘉陵江行走的,多是载重数十吨至一百吨以上的舵笼子(大河船)、舢板船。涪江河窄水浅,多是载重量为五六十吨的毛鸹船(小河船)、安岳船。渠江滩多水急,以载重三四十吨的高架子(渠河船)、千担船为主。但不管是哪种船、载多载少,都是下水推桡(摇橹),上水拉纤,顺风挂帆。后随着轮船业的兴起,揽载逐渐萎缩,被轮运所取代。驳船:把从外地运抵重庆以及需要从重庆上岸,改为陆运的货物,由水上装卸上岸的船只,称为驳子。清光绪年间,重庆已有拖驳行帮。当时城区数万居民所需米粮、菜蔬、柴炭均赖驳船转驳。20世纪30年代起,陆路交通日趋方便,不少水运改走陆路,拖驳业逐渐萧条。轮运:在20世纪最初10年里,川江航运仍然主要依靠揽载木船运输。重庆港常年进入木船约2万只,运货量约50万吨。川江险滩较多,船工无论是下水推船,还是上水拉纤,都是互帮互助,集体劳动,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著名险滩有嘉陵江的文八滩(需核实)等。船工们的工作不仅危险,而且相当艰苦,木船从重庆往返宜昌一次要数月之久。因为行船的劳累、危险和艰苦,船工们的待遇比较高,一个普通船工推船去一趟宜昌的酬薪,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0元。头脑(舵工)、水划子、号子工的工资是普通船工的2倍;前、后驾长是普通船工的5倍。清光绪年间有“蜀通”轮由宜昌驶入(重庆),为川江轮运之始。1926年6月,由卢作孚筹建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逐渐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
轮船需要用纤夫拉,是当时川江航运的独特风景。川江滩多水急,当时的多数轮船马力小,冲滩困难,在过滩时除加足马力外,还需要雇用沿岸农民、船工像拉木船一样,吼着号子拉纤。
资料来源:重庆市民俗志
图片来源:南岸文旅、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客轮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特别说明】
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来源:重庆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