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失28天后,张雪峰以抖音小号复播,4万观众瞬间涌入直播间。这个曾抛出“文科不考公即销售”极端言论的网红,如今却用“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为文科正名。这一从“劝退”到“力挺”的180度反转,迅速成为焦点。
□夏强(江西师范大学)
消失28天后,张雪峰以抖音小号复播,4万观众瞬间涌入直播间。这个曾抛出“文科不考公即销售”极端言论的网红,如今却用“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为文科正名。这一从“劝退”到“力挺”的180度反转,迅速成为焦点。
然而,细察之下,张雪峰的态度看似反转,实则始终锚定着同一把标尺,即就业的薪资与稳定。这场风波的核心,早已超越网红言论本身,直指当下教育评价体系中深层的功利困局:当“有用”被简化为即时可见的谋生技能,“无用”的人文价值便在焦虑中失去了话语权。
张雪峰的逻辑从未改变。无论是推崇法学、会计的“高就业率”,还是强调汉语言文学的“岗位适配性”,其本质都是使用同一套功利标准为专业价值进行排序。汉语言、法学因考公有优势,这成为他定义“有用”的关键依据;而新闻学3500元的平均起薪,则被用作“普通家庭慎选”的“无用”证明。必须承认,这套以就业为导向的逻辑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精准击中了普通家庭在教育高投入背景下,对“稳定回报”的深切焦虑。然而,若将此种功利标准奉为专业选择的唯一圭臬,无疑是对教育本质的窄化与扭曲。
但教育的价值从未局限于“谋生工具”。人文社科的“无用之用”,恰恰是社会运转的精神基石。当人工智能叩击伦理边界,当算法主导信息分发,正是伦理学为技术划定道德红线,哲学帮人们锚定存在意义,这些无法直接兑换薪资的思考,正是抵御人性异化的盾牌。正如“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古训所言,人文精神是文明存续的底色,它塑造的价值判断力、共情能力与系统思维,是算法永远无法替代的人类智慧。
这种功利化评价,正系统性地侵蚀着教育生态。从“分数至上”的基础教育到“重理轻文”的高等教育,多维的成长被简化为线性指标。部分高校为应对AI冲击而缩减文科,看似务实,实则是人文价值的短视舍弃,这正印证了福尔斯的预言:缺乏人文教育的“技术新人”,可能沦为冰冷的功利主义者,拥有专业技能却丧失共情与审美。
破解困局,关键不在于否定“有用”,而在于构建一个超越功利、多元评价的生态。这需要体系性的合力:高校应打破信息壁垒,在展示各专业就业“硬数据”的同时,更深入阐释其内在的“软价值”;社会层面,则应逐步摒弃“唯薪资论”的成见,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为个人生涯带来的持久赋能;而对家长与考生而言,更需清醒认识到,专业选择不应是一场由网红言论左右的功利计算,而应是基于个人兴趣、天赋潜能与时代需求的审慎权衡。
教育的终极使命,是“育人”而非“制器”。唯有当我们挣脱“有用”与“无用”的二元对立,让人文思想的深邃与科学技术的实效彼此滋养、相得益彰,才能走出功利困局,让教育真正回归赋能个体全面发展的初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