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底,叙利亚北部又打起来了,不少普通老百姓都死于这场冲突。但眼睁睁看着族人被炸死、房子被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却几乎没发声。
2024年底,叙利亚北部又打起来了,不少普通老百姓都死于这场冲突。但眼睁睁看着族人被炸死、房子被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却几乎没发声。
一般情况下,面对这种情况领袖早就出来表态、谴责、安抚民众了,可阿萨德却显得有些沉默。
有人骂他无能,也有人说他是顾全大局,但问题不是出在个人身上,而是整个国家的“底子”早就塌了。
这时候再回头看看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毛泽东顶着压力搞重工业,那种“吃苦换底气”的打法,是多么清醒和有远见。
叙利亚其实不穷,它有石油、天然气,还有地中海港口,地理位置又夹在欧洲、西亚和非洲之间,怎么看都像是块“战略黄金地段”。
但现实却是,这块地成了打架专用地。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叙利亚也没躲过,从那时候开始,国家就一直在打。
政府军、反对派、极端组织,后来又加上美军、俄军、伊朗、土耳其支持的武装,各方势力在这里不断生事。
到2024年,叙利亚表面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已经被割成了几块。
东部的油田大部分被美军控制,库尔德武装也在这一带有势力;北部地区则频繁遭到土耳其空袭,主要目标是库尔德人和叙政府控制区。
阿勒颇、哈塞克、代尔祖尔这些地方几乎年年有冲突,人民流离失所。
尽管阿萨德政府名义上掌握大部分国土,但实际上很多地方他是说不上话的,比如油田,他连一滴油都动不了,边境他也控制不了谁进谁出。
这也是为啥他面对平民被杀时显得沉默,不是他不想发声,而是发了也没用。
油田在别人手里,军队装备靠外援,经济被制裁,财政连公务员工资都要拖欠,发声容易,解决问题难。
1949年,中国刚建国的时候,情况也十分艰苦,战乱持续了几十年,国家破烂不堪,工业基础基本为零,连一根像样的螺丝钉都得进口。
当时很多人觉得,先搞点轻工业,办点纺织厂、食品厂,改善民生才是当务之急。
但毛泽东没这么想,他说得很直接,国家要独立,第一步不是吃饱,而是把“家底”建起来。换句话说,先得有一身“硬骨头”。
于是中国开始搞“五年计划”,上马一批重工业项目,长春建了一汽,宝钢筹建,东北大力发展机械制造,那个时候的思路就是不怕穷,就怕没底子。
但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重工业投得多,见效慢,确实让人吃了不少苦。
粮食要节约出来支援城市,农民种地多卖少吃,城里人买肉都得凭票。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硬是把工业体系从零开始一砖一瓦地搭了起来。
到了1960年代,中国拥有了造飞机、造坦克、造火箭的能力;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也搞出来了;再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中国人终于能把自己的声音从太空播出去。
而这些成就的本质上是国家主权的“压舱石”。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没人会跟一个连自己国防都靠外援的国家做真正的朋友。
翻看叙利亚这十几年的遭遇,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自主的国防能力,那所谓的“资源”就是别人眼里的肥肉,所谓的“民生政策”也只是表面文章。
阿萨德政府也想改善民生,2024年还出台了一些食品补贴政策,把军费压缩调去买粮食发给百姓。
但问题是这种做法只能缓一时之急,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国家就像个漏水的桶,补一个洞,另一个又破了。
相反,中国早期选择了吃苦造“桶”,虽然那几年过得紧巴巴,但后来国家发展起来了,百姓的生活才一步步跟上。
这不是说民生不重要,而是说如果国家连自我保护的能力都没有,那民生最后也守不住。叙利亚的石油,政府基本没有掌控权,它的军队装备靠俄罗斯援助,财政靠伊朗帮忙撑着。
遇到冲突,只能指望联合国调停,自己几乎插不上手,这种被动局面,哪怕总统每天发声,也改变不了局势。
而新中国从一开始,国家命运是靠自己争的,哪怕代价大,也必须把最关键的东西攥在自己手里。
叙利亚的遭遇不是个例,放眼世界,不少资源型国家都有类似的问题。资源多、位置好,但因为没有牢靠的工业体系和独立的国防能力,最终都成了大国博弈的棋盘。
毛主席那时候讲的是“底层逻辑”,他知道,真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先让国家有“不求人”的实力。
而叙利亚的现实,正是一面镜子,一个国家如果基础打不牢,哪怕资源再多,政策再好,也可能一天之间天翻地覆。
今天的中国有高铁、有卫星、有芯片厂,民生在改善,国家在发展。这一切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靠几十年前那些“先苦后甜”的选择打下的基础。
叙利亚的今天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积弱积贫的结果,它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强大不能靠资源拼出来,而是得一步步建出来。
理解了这些,我们才算真的看懂了毛主席当年的“苦心”,那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民族想要挺直腰板的必经之路。
和平和发展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脚踏实地打下的地基,这,就是现实给我们的最好提醒。
来源:人间放映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