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句实在话,能想出 “90 天赚 100 万英镑” 这种疯狂挑战的,也就奥巴・巴特勒这号人物了。这个英国小伙从来就不是省油的灯,早年间就靠各种让人跌破眼镜的操作在网络上出圈,堪称 “恶作剧界的天花板”。
英国播出的一部纪录片《我如何在 90 天赚到 100 万英镑》,在全球创业圈和投资圈掀起轩然大波。
一个靠恶作剧出名的记者,竟然把硅谷大佬、风投机构耍得团团转。
这场堪称 “互联网创投奇案” 的黑色喜剧,也让不少人开始反思:现在的创业圈到底有多离谱?
说句实在话,能想出 “90 天赚 100 万英镑” 这种疯狂挑战的,也就奥巴・巴特勒这号人物了。这个英国小伙从来就不是省油的灯,早年间就靠各种让人跌破眼镜的操作在网络上出圈,堪称 “恶作剧界的天花板”。
他曾把快递员的尿液包装成 “高端饮料”,堂而皇之挂上亚马逊平台售卖,居然还真有人下单;更绝的是,他凭空捏造了一间 “棚屋餐厅”,连实体店都没有,全靠刷虚假评论和 P 图造势,硬生生冲到了 TripAdvisor 伦敦餐厅排行榜第一名。
无数食客慕名而来,结果在空无一人的 “餐厅地址” 前一脸懵圈,场面又好笑又离谱。这次他更是放大招,立下三条铁规:三个月内凑齐 100 万英镑(约合 130 万美元),全程不能违法,所有成本自己承担,而目标直指当下最火的风投、加密货币这些 “暴富赛道”。
你发现没,巴特勒其实根本不痴迷金钱。他在后续采访里直言,就是看不惯现在 “人人把暴富当信仰” 的风气,想弄明白大家为什么对赚钱这么上瘾。“我不是在为生存奔波,也不是缺一口饭吃,就是好奇,为什么那么多人把‘快速发财’当成人生唯一目标?”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单纯的探索,最后竟变成了对整个创业圈的一场 “大型祛魅现场”。
巴特勒的底气,其实和他的成长经历分不开。他来自英国乡村,祖母曾是大户人家的佣人,自己家境普通,可从小身边却围绕着不少 “上流社会” 子弟。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对所谓的 “阶层” 没有丝毫敬畏,反而很享受那种 “本不该属于这里,却闯进来” 的感觉,这也为他后来敢在风投大佬面前 “班门弄斧” 埋下了伏笔。
我跟你讲,巴特勒这三个月的 “创业之路”,离谱程度简直能拍成一部爆笑连续剧,每一个名场面都能刷新你对创业圈的认知。他一开始先搞了个加密货币公司 UNFK,想哄骗银行家在镜头前做违规操作,结果没折腾出什么水花。
转头就把主意打到了 Venmo 联合创始人伊克拉姆・马格登 - 伊斯梅尔身上,没想到对方一听说要创业,立马来了兴致,欣然自封为 Drops 联合创始人,口气大到没边:“我们都在这里了,这公司至少值一千万美元”“明年就能在麦迪逊广场花园讲我们的创业故事”—— 合着在他眼里,创业不是做产品,而是拍综艺秀啊?
这俩人的脑暴环节,说 “丧心病狂” 都不为过。一会儿琢磨着买下火星上的第一块土地,靠卖命名权赚钱;一会儿想做 “炸弹造型” 的奢侈行李箱,一个标价 20 万美元,还美其名曰 “个性设计”;更离谱的是,居然要发明 “现实世界广告屏蔽墨镜”,说白了就是让佩戴者失明,眼不见心不烦。
马格登 - 伊斯梅尔被这些疯狂的想法吓得直接短暂失联,后来接受采访时才坦言,当时被巴特勒的 “创意热情” 冲昏了头,没察觉这是场恶作剧,事后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直言自己 “过于轻信”。
碰壁后的巴特勒,又跟风炒作起了模因币。可他根本不懂什么区块链技术,纯属瞎跟风,结果可想而知,没多久就血本无归,把自己那点启动资金赔了个精光。
走投无路的他,居然钻了法律漏洞,搞起了 “英国百年来首家合法童工工厂”—— 借着拍纪录片的名义,不给小演员工资,反而让这些未成年人帮他策划营销鬼点子,还推出了虚构宗教香烟品牌 “Holy Smokes” 的定制球衣。没想到这波反向操作还真有效果,球衣居然真的登上了《GQ》杂志,只不过热度虽有,销量却远远没达到百万英镑的目标,纯属 “赚了吆喝没赚钱”。
更有意思的是,巴特勒后来在采访中透露,其实他根本不擅长做生意,之所以想出这些离谱的创意,就是想试探对方的底线,期待被人否定。可没想到,创业圈里的人早就习惯了 “画大饼”,越是离谱的想法,反而越被当成 “创新”,这也是整个闹剧能持续下去的关键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看,巴特勒这场骗局最讽刺的地方,不是他的创意有多离谱,而是真的有投资人愿意为这些离谱的想法买单。他最后豁出去的一招,简直把风投圈的 “盲目” 扒得底朝天 —— 拍卖 “自己的未来”,以 100 万英镑的价格,出售自己未来一生 10% 的股份。
你能想象那个场面吗?一群西装革履的私募和风投高管,围着一个毫无商业背景的恶作剧记者,认真讨论着 “买他未来股份值不值”。
有人直白地问:“要是你明天被车撞死怎么办?我们的钱不就打水漂了?” 还有人盘算着 “要不要给你买高额保险,防止你意外去世”。
那种赤裸裸的冷酷和荒谬,让巴特勒自己都觉得不适,可他后来坦言,聊得多了居然慢慢习惯了,甚至把这当成了一场游戏:“只要有人肯给我一百万,我明天就能拿到钱,管他什么未来不未来。”
而这还不是最让人震惊的,真正可怕的是,就是这样离谱的方案,竟然真的让投资人认真考量。这也暴露了风投圈的现状:只要你能把故事包装得好听,能画一个足够大的饼,就有人愿意赌一把,至于产品有没有价值、商业模式能不能行得通,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更让人意外的是,巴特勒最后并没有被金钱诱惑。拍摄结束后,他把筹集到的部分资金捐赠给了反诈骗组织,还呼吁创业者警惕 “暴富神话” 陷阱。
他坦言,整个过程虽然刺激上瘾,但也极度消耗精力,最后他选择彻底远离这种疯狂的创业思维:“我不是更进一步,而是彻底退回去了。”
或许这个道理就是他一直想告诉大家的吧。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