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省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纲要办公室《关于广泛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坚持科学筹划、全面动员,多措并举,高标准推进全国科普月活动开展,切实提升全国科普月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有力彰显了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江苏省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纲要办公室《关于广泛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坚持科学筹划、全面动员,多措并举,高标准推进全国科普月活动开展,切实提升全国科普月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有力彰显了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一、科学筹划,全域布局,扎实动员部署
注重一体谋划、联动推进,下好全省“一盘棋”。一是科学筹划活动方案。组织形式上,推动纵向开展省、市、县三级主场活动,示范带动乡镇、社区活动开展,形成五级联动格局;横向协调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责任单位、省级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普场馆等,开展本领域、本行业科普联合行动。通过举办前沿科普报告、科普展览、科普剧会演、科学竞赛、科普基层行、科普惠民集市等活动,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覆盖的全域布局。在活动内容设计上,突出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等全国联动活动,同步组织各级学会、高校、科普阵地、企业科协、农技协等开展多项联合行动,丰富“全国科普月”的内容和形式。二是深入开展部署动员。省科协会同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江苏省“全国科普月”活动的通知》,就全国科普月活动作出系统安排,结合《科普法》宣贯,先后召开设区市科协工作推进会、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责任单位协调会,围绕活动开展进行深入动员部署,强化科普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方向明、措施准、责任清,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重要指示精神。三是统筹各类科普资源。结合基层开展科普需要,统筹协调院士、省科技传播专家等人才资源,开展“科普江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活动,遴选科普中国平台优质科普视频讲座,订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精神等系列主题展览,组织开发省数字科普地图,规范打造全省各县(市、区)科普研学线路,统筹安排科普大篷车到一线服务,为基层开展活动提供优质科普资源。
二、多方联动,全域协同,掀起科普热潮
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主场活动分梯次推进的组织模式,带动各行业领域活动蓬勃开展,形成全域协同“一条心”。一是省主场活动示范引领。9月6日,省暨南京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南京科技馆隆重举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并讲话。活动现场集中发布五大科普成果:2025年“江苏省数字科普地图”和110条科普研学线路、2025年江苏省新质生产力科技馆、2025年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2025年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2025年度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成果。同步举办科学家精神展和优秀科普作品成果展,全方位展示江苏科普事业发展成效。邀请全国政协委员许进作“我的姑父邓稼先”主题宣讲,深情诠释科学家精神、深刻阐述家国情怀。经光明网、科普中国、苏科直播等平台播放统计,省主场活动线上观看达225万人次,实现科普影响广泛辐射。二是全域协同纵深推进。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据全国科普月平台统计,全省累计开展活动31824场,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全覆盖。其中,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责任单位加强系统动员,累计开展活动470场。全省175个省级学会和市县级学会积极发挥专家资源优势,开展活动459场。95所高校科协累计开展活动427场。117家企业科协开展科普活动353场。全省63家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02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举办各类活动956场。35家农技协开展农业科普38场,精准服务乡村振兴。三是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各地科协结合群众需求,创新推出一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让社会公众了解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南京市科协推出国内首个聚焦新能源电站的沉浸式科普巡展——“科技追光之旅”,观展人数达超10万人次。苏州市科协和教育局联合开展“AI苏州•爱苏州”苏州市青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视频创意大赛、苏州市青少年动植物标本创意制作竞赛等未来科学家英才荟系列竞赛。无锡市科协引入大型沉浸式互动科学剧《高能科学秀》,以主线故事串联物理化学“黑科技”,从化学爆炸到AI互动打造“移动科学课堂”。常州市科协邀请龙乐豪院士以“中国火箭与航天”为题,精彩讲授“开学第一课”。扬州市科协联合市教育局举办“飞鲨杯”扬州市第十二届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第六届江苏省青少年“诗词里的科学”扬州选拔赛。徐州市组织中科院老科学家进校园巡讲活动,涵盖40所中小学校,为4万余名师生送上一场场前沿科学盛宴。
三、聚焦前沿,全域共享,放大资源效益
院士专家领衔,聚焦前沿科技科普,全面推动科普创作繁荣创新和多维共享,构建资源共建共享“一家人”格局。一是前沿科技科普精准发力。全国科普月期间,省、市、县三级联动,邀请陈骏、周忠和、叶培建等42位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领衔开讲,围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新技术、航天深潜、生态保护、电子芯片、新质生产力等主题作科普报告2468场,让公众近距离触摸科技前沿、邂逅无限可能。各设区市紧扣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学者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型材料、医药健康等领域,举办系列科普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区域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围绕现代科技和未来产业等专题,举办“航天科普展”“2025国际能源博览会”等各具特色的专题展览564场,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平台。二是科普资源创作共享提质增效。动员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工作者,围绕“千万IP创科普”主话题,在公众号开展科普视频作品创作、征集与展示活动,累计创作《科技之光 青春领航》等科普作品700多个,网络传播量900多万次。全省现代科普场馆联盟聚焦新质生产力、生命健康等主题,深化资源整合与形式创新,通过免费开放、巡展等多形式开展活动387场,推动科普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公众普惠,切实提升资源共享利用率。三是科普成果体系化呈现。省科协评选出2025年优秀科普作品成果120个,涵盖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摄影和科普课程四大类别,为公众感知科学魅力提供了优质丰富的载体。支持20本优秀科普图书出版。成功举办第八届江苏省科普讲解大赛,发掘一批高素质科普人才和优秀科普作品。推进“科普江苏”平台建设,用好“江苏省数字科普地图”,发布110条科普研学线路,打造我省“一县一特色”文旅科教融合发展标杆。
四、深化宣传,全域覆盖,扩大科普影响
积极构建全方位、多门类、宽领域的全媒体科普传播体系,推动科普宣传实现全域覆盖、立体共振,织密科普宣传“一张网”。一是手机短信精准推送,实现全域覆盖。省科协联合省通信管理局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开展全国科普月专项宣传行动,通过公益短信推送形式让科普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发全民参与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投身科技强国建设。二是直播联动共享,扩大辐射效应。南京科技馆创新推出科普云游3场,先后走进六合桂子山石柱林公园、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动漫馆,以沉浸式体验带领公众探索科学奥秘,线上点击量达23.04万次,成功入选“科普之光”首届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展播活动。9月14日,苏州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全国高校学生“核+X”创意大赛总决赛顺利举办,活动全程网络直播,吸引人民日报、光明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多家平台同步直播,线上观看量超300万人次。系列直播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大幅提升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多维展示发力,营造浓厚范围。省级层面召开专题新闻通气会,联合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省市级主流媒体,依托报、网、端、微、屏等全媒体矩阵开展联动宣传,多波次解读《科普法》,广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南京、无锡、南通等地创新宣传载体,将科普内容融入市民生活,通过地铁车厢、公交站台、电梯轿厢,车载电视、站台LED屏等传媒平台循环展示,让科学知识伴随出行、就在身边。各地各单位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优势,及时发布活动信息、直播重点活动、分享精彩瞬间,构建起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立体化宣传格局,相关活动受国家级及省市媒体广泛关注,央视新闻频道、科教频道先后报道我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经验做法,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科普中国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刊登宣传报道40余篇,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200余篇,各类媒体累计宣传报道达3.5万篇,全方位提升了“全国科普月”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作者:科学技术普及部 编辑:谢长美)
来源:江苏省科协
